本技术涉及船舶的,具体为一种双体变形驳运船。
背景技术:
1、对于浅水抵滩驳运而言,由于受海滩地理环境的限制,只能采用吃水较浅的中小型船抵滩卸载物资。对于常规船型,为满足其吃水限制条件,通常几何外形及吨位也受限,导致其快速性及载运能力受限,且在航渡阶段受风浪影响较大。双体变形驳运船既能利用双体优势提升其适航性,也能通过浮体升降适应浅水环境,突破岸滩地理环境限制,将装备物资高效地抵滩输送至目的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缓解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双体变形驳运船。
2、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体变形驳运船,包括:驳运船本体,两组液压支撑臂和两个浮体,其中,两个浮体通过两组液压支撑臂与所述驳运船本体相连接,两个浮体设置在所述驳运船本体的两侧,且两个浮体上均设置有推进设备,两组液压支撑臂呈八字形设置在所述驳运船本体的两侧;双体变形驳运船在水中航行时,两组液压支撑臂伸长,将所述驳运船本体抬离水面,利用所述推进设备推动所述双体变形驳运船在水中航行;所述双体变形驳运船航行至浅水区域时,两组液压支撑臂缩短,所述驳运船本体下降至水中,两个浮体为所述双体变形驳运船提供浮力。
3、进一步的,一组液压支撑臂包括多个液压支撑臂,其中,所述多个液压支撑臂均匀设置在所述驳运船本体的一侧。
4、进一步的,所述驳运船本体的甲板为首尾贯通设计且设置艏门兼作跳板。
5、进一步的,所述驳运船本体的采用双层舷侧设计,所述驳运船本体的舷侧舱室设置的油水舱具有调节浮态的功能。
6、进一步的,所述驳运船本体在首尾设置两道拱形横梁,与船体肋骨形成框架。
7、进一步的,所述驳运船本体靠近船首的右舷设置有驾驶台,所述驳运船本体靠近船首的左舷设置有工作台,所述驳运船本体靠近船首的舷侧底部设置有电动液压作业舱。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体变形驳运船,包括:驳运船本体,两组液压支撑臂和两个浮体,其中,两个浮体通过两组液压支撑臂与所述驳运船本体相连接,两个浮体设置在所述驳运船本体的两侧,且两个浮体上均设置有推进设备,两组液压支撑臂呈八字形设置在所述驳运船本体的两侧;双体变形驳运船在水中航行时,两组液压支撑臂伸长,将所述驳运船本体抬离水面,利用所述推进设备推动所述双体变形驳运船在水中航行,减小阻力,实现快速航行;所述双体变形驳运船航行至浅水区域时,两组液压支撑臂缩短,所述驳运船本体下降至水中,两个浮体为所述双体变形驳运船提供辅助浮力,整体吃水减小,从而实现了满足物资在浅水域抵滩输送需求的技术效果。
1.一种双体变形驳运船,其特征在于,包括:驳运船本体,两组液压支撑臂和两个浮体,其中,两个浮体通过两组液压支撑臂与所述驳运船本体相连接,两个浮体设置在所述驳运船本体的两侧,且两个浮体上均设置有推进设备,两组液压支撑臂呈八字形设置在所述驳运船本体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变形驳运船,其特征在于,一组液压支撑臂包括多个液压支撑臂,其中,所述多个液压支撑臂均匀设置在所述驳运船本体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变形驳运船,其特征在于,所述驳运船本体的甲板为首尾贯通设计且设置艏门兼作跳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变形驳运船,其特征在于,所述驳运船本体采用双层舷侧设计,所述驳运船本体的舷侧舱室设置的油水舱具有调节浮态的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变形驳运船,其特征在于,所述驳运船本体在首尾设置两道拱形横梁,与船体肋骨形成框架,保证船体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变形驳运船,其特征在于,所述驳运船本体靠近船首的右舷设置有驾驶台,所述驳运船本体靠近船首的左舷设置有工作台,所述驳运船本体靠近船首的舷侧底部设置有电动液压作业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