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三维重建,尤其涉及偏振成像技术,具体而言涉及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
背景技术:
1、三维图像重建过程中,是指对三维物体建立适合计算机表示和处理的数学模型,例如传统基于多视图的重建方法中,在相机拍摄的多视图图像的基础上,结合相机参数,可计算出相机的图像坐标系与世界物理坐标系的关系,然后利用多个二维图像中的信息(例如感兴趣点)重建出三维信息,以实现在人体眼睛中的三维视觉呈现。例如,使用单反相机拍摄某个物理对象在不同角度的二维图像,然后选择一些感兴趣点(或者特征点)的参数,在不同照片中匹配相同点,据此可以计算出每张照片的相机参数信息(结合相机本身的内参),然后进行匹配到的关键点的真实三维坐标计算出来,形成稀疏点云。再根据每张照片的位姿信息和稀疏点云,同时依据颜色等信息,匹配更多的点,形成稠密点云,实现稠密重建,至此完成三维物体结构重建。因此,整个过程对相机拍摄成像对象的多角度照片的质量要求颇高,尤其是pbr级图像重建,应用到cg领域,图像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三维成像的模型质量。
2、环形灯是在相机在高清晰度拍摄时的关键辅助设备,尤其是搭载偏振光学的环形摄影灯,既能对物理对象起到补光的作用,又可以通过偏振光学减少在不同角度拍摄时的阴影和干涉影响,令拍摄对象在相机中成像图像受阴影干扰小,成像更清晰,还原度好。现有设计中,通常将环形摄影灯设计成能够与相机形成一体的方式,利于专业的摄影者能够手持或者通过设备进行环绕对象的方式进行拍照摄像,尤其是以手持方式将环形闪光灯+相机的一体结构进行拍摄。
3、例如现有技术提出的相机调整装置,其包括相机安装座、水平调整装置和竖直调整装置,其竖直调整装置使用了多个可滑动/锁止的结构,使装置更复杂以及更重,不利于手持操作,而且环形摄影灯内使用led作为光源,其发热量大,对设备散热提出严苛的要求,避免因为温度场的变化而影响摄影成像效果。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1:cn217030513u一种相机调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相机调整机构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包括:
2、环形闪光灯部件,用于在相机拍照时向拍摄侧的拍摄对象补光,所述环形闪光灯部件中设有可容纳相机伸入的第一区域;
3、第一支撑结构,固定到环形闪光灯部件远离拍摄侧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被设置为可以由用户手持;
4、第二支撑结构,连接到所述环形闪光灯部件远离拍摄侧的一侧;
5、其中,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上设有垫体,所述垫体上设有相机安装结构,相机被安装到所述相机安装结构上,所述垫体的高度被设置为当相机被装配到相机安装结构后,相机的镜头部分处于第一区域。
6、优选的,所述垫体被设置为具有预定的厚度。
7、优选的,所述垫体包括下层结构和上层结构,所述下层结构连接到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所述上层结构包括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的内侧形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被设置为能限制相机安装结构在下层结构表面滑动。
8、优选的,所述相机安装结构包括底座和水平调节座,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上设有紧固螺钉,所述底座安装到限位槽中后,能被紧固螺钉固定,所述水平调节座能相对于所述底座滑动。
9、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被设置为包括弧形板结构,所述弧形板结构第一端连接到第二支撑结构,第二端绕过第一区域向上延伸至相机的上方,所述弧形板结构的顶部设有握把。
10、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被设置为板状,并平行于第一区域的轴线。
11、优选的,所述环形闪光灯部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处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环形灯板,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散热窗,所述第二壳体的上部设有散热区域。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处于远离拍摄侧的一侧,所述第二壳体处于靠近拍摄侧的一侧。
13、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上部设有多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连接到所述第一壳体,相邻的所述连接块之间形成散热槽,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弧形孔板,所述弧形孔板覆盖到所述散热槽外,并连接到所述连接块。
14、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对应于环形灯板的位置设有第一偏光镜,所述第二壳体对应于第一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二偏光镜。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将对相机支撑的结构设置为具有预定的厚度的垫体,对支撑的相机提供可靠且稳定的支撑,垫体作为一个可更换的零件为不同的相机提供不同高度的支撑,既能够适配不同信号的拍摄相机,也避免采用现有设计的三轴式复杂的调整机构(钢制),显著低降低整个一体式拍摄相机的重量,实现轻量化、小型化,并且易于携带,适应于复杂多变的拍摄环境和场景。
16、同时,在环形灯的边缘设置非封闭的散热壳体结构,通过网状散热窗与散热槽的配合进行散热,既实现良好的散热,并且保证对整个环形灯结构的良好支撑。
1.一种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体(31)被设置为具有预定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体(31)包括下层结构和上层结构,所述下层结构连接到所述第二支撑结构(30),所述上层结构包括限位凸缘(311),所述限位凸缘(311)的内侧形成限位槽(312),所述限位槽(312)被设置为能限制相机安装结构在下层结构表面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安装结构包括底座(32)和水平调节座(33),所述第二支撑结构(30)上设有紧固螺钉(34),所述底座(32)安装到限位槽(312)中后,能被紧固螺钉(34)固定,所述水平调节座(33)能相对于所述底座(32)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20)被设置为包括弧形板结构,所述弧形板结构第一端连接到第二支撑结构(30),第二端绕过第一区域(103)向上延伸至相机的上方,所述弧形板结构的顶部设有握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30)被设置为板状,并平行于第一区域(103)的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闪光灯部件(10)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3)以及处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之间的环形灯板(12),所述第一壳体(11)上设有散热窗,所述第二壳体(13)的上部设有散热区域(10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处于远离拍摄侧(101)的一侧,所述第二壳体(13)处于靠近拍摄侧(101)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3)的上部设有多个连接块(131),所述连接块(131)连接到所述第一壳体(11),相邻的所述连接块(131)之间形成散热槽(132),所述第二壳体(13)设有弧形孔板(16),所述弧形孔板(16)覆盖到所述散热槽(132)外,并连接到所述连接块(131)。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相机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3)对应于环形灯板(12)的位置设有第一偏光镜(14),所述第二壳体(13)对应于第一区域(103)的位置设有第二偏光镜(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