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消白塔段及含尘废气除尘消白塔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01  35


本技术属于废气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尘消白塔段及含尘废气除尘消白塔。


背景技术:

1、除焦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是延迟焦化装置废气的主要来源之一,切焦的部分高压水汽化,形成大量白雾,影响操作视线,夹杂焦粉、少量油气四处飞溅,形成污染,目前国内延迟焦化装置普遍采用传统水力除焦方式,焦池敞开,除焦废气无法处理,虽然朱炳杰在《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上发表的“环保新形势下延迟焦化装置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文章中提到,通过增加一套废气收集处理系统,引入碱洗脱硫塔工艺来处理除焦废气,以及文献号cn211497501u《延迟焦化储焦池废气收集治理系统》中公开了在废气收集管网中通过风机将废气依次输送至冷却塔、除雾器、喷淋塔、除雾器后送至加热炉鼓风机入口处,但上述文献均只是笼统的介绍了废气的处理工序,适用于废气中含硫化物较多的工况,通常工艺较复杂,工程造价较高;不适用于除焦废气中硫化物含量较低,主要污染物为焦粉、少量油气和大量水汽的工况,另外对冷却设备、喷淋塔、碱洗脱硫塔等核心设备的具体结构并未介绍。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含尘废气进行集中降温除尘的除尘消白塔段。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除尘消白塔段,包括塔筒、换热管件和第一喷淋管件,所述塔筒竖向设置,所述换热管件和第一喷淋管件均设置在所述塔筒内,且所述第一喷淋管件位于所述换热管件的上方,所述换热管件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密封穿出至所述塔筒外,并分别构成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第一喷淋管件的进口端延伸至密封穿出所述塔筒外,所述第一喷淋管件用以向下喷淋。

3、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含尘废气在塔筒内由下向上移动时,含尘废气由换热管件对其内的热量进行吸收,从而实现对含尘废气进行降温处理,而第一喷淋管件喷出的液体一来可对含尘废气进行进一步的降温,同时还可对换热管件表面进行冲洗,从而避免换热管件的表面集尘。

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管件和第一喷淋管件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件与多个所述第一喷淋管件一一对应,多个所述换热管件和多个所述第一喷淋管件均在所述塔筒内竖向间隔分布,且每个所述第一喷淋管件位于对应所述换热管件的正上方。

5、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含尘废气能更为充分的降温,同时其中的粉尘能更充分的喷淋液吸收。

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管件为螺旋翅片式换热管。

7、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换热效果好,能充分使得其内的冷却液与含尘废气进行热交换。

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喷淋管件为喷淋冲洗列管。

9、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结构简单,且喷淋效果佳。

1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塔筒的中段为方形筒,所述塔筒的两端均为圆形筒,所述换热管件和第一喷淋管件均设置在所述塔筒的中段处。

11、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塔筒内中部的第一喷淋管件和换热管件的整体形态可为方形,这样其安装便捷,且能对塔筒内的含尘废气进行更为充分的冷却和除尘。

1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可对含尘废气进行集中除尘降温的含尘废气除尘消白塔。

1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尘废气除尘消白塔,包括顶塔、底塔和如上所述的除尘消白塔段,所述顶塔的下端敞口,所述底塔的上端敞口,所述顶塔的下端与所述塔筒的上端密封对接,所述底塔的上端与所述塔筒的下端密封对接,所述底塔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废气入口,所述底塔的下端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排液口,所述顶塔的上端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排气口。

1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结构简单,如此使得顶塔、塔筒和底塔组成一个密闭的反应塔,而废气入口通入含尘废气,而排气口排出经除尘和降温处理后的废气,排液口用以排出喷淋液。

1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塔内还设置有气体均布器,所述气体均布器位于所述废气入口的上方。

1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废气入口处通入的含尘废气在底塔内上端分布均匀,从而使得含尘废气在塔筒内除尘降温效果更佳。

1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顶塔内设置有破沫网和第二喷淋管件,且所述破沫网将所述顶塔内部水平隔断,所述第二喷淋管件位于所述破沫网的上方,所述第二喷淋管件的进口端延伸至密封穿出所述顶塔外,其用以向下喷淋。

1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由破沫网来对经除尘消白塔段处理后的废气进行进一步的除尘降温。

1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喷淋管件为喷淋冲洗列管。

2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结构简单。

2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塔筒的两端与所述顶塔和底塔分别通过法兰对接。

2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对接效果佳,且便于拆装维护。



技术特征:

1.一种除尘消白塔段,其特征在于,包括塔筒(11)、换热管件(12)和第一喷淋管件(13),所述塔筒(11)竖向设置,所述换热管件(12)和第一喷淋管件(13)均设置在所述塔筒(11)内,且所述第一喷淋管件(13)位于所述换热管件(12)的上方,所述换热管件(1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密封穿出至所述塔筒(11)外,并分别构成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第一喷淋管件(13)的进口端延伸至密封穿出所述塔筒(11)外,所述第一喷淋管件(13)用以向下喷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消白塔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件(12)和第一喷淋管件(13)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件(12)与多个所述第一喷淋管件(13)一一对应,多个所述换热管件(12)和多个所述第一喷淋管件(13)均在所述塔筒(11)内竖向间隔分布,且每个所述第一喷淋管件(13)位于对应所述换热管件(12)的正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消白塔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件(12)为螺旋翅片式换热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消白塔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淋管件(13)为喷淋冲洗列管。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除尘消白塔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塔筒(11)的中段为方形筒,所述塔筒(11)的两端均为圆形筒,所述换热管件(12)和第一喷淋管件(13)均设置在所述塔筒(11)的中段处。

6.一种含尘废气除尘消白塔,其特征在于,包括顶塔(2)、底塔(3)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除尘消白塔段(1),所述顶塔(2)的下端敞口,所述底塔(3)的上端敞口,所述顶塔(2)的下端与所述塔筒(11)的上端密封对接,所述底塔(3)的上端与所述塔筒(11)的下端密封对接,所述底塔(3)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废气入口(31),所述底塔(3)的下端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排液口(32),所述顶塔(2)的上端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排气口(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尘废气除尘消白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塔内还设置有气体均布器(33),所述气体均布器(33)位于所述废气入口(31)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尘废气除尘消白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塔(2)内设置有破沫网(22)和第二喷淋管件(23),且所述破沫网(22)将所述顶塔(2)内部水平隔断,所述第二喷淋管件(23)位于所述破沫网(22)的上方,所述第二喷淋管件(23)的进口端延伸至密封穿出所述顶塔(2)外,其用以向下喷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含尘废气除尘消白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淋管件(23)为喷淋冲洗列管。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含尘废气除尘消白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筒(11)的两端与所述顶塔(2)和底塔(3)分别通过法兰对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除尘消白塔段及含尘废气除尘消白塔,所述除尘消白塔段包括塔筒、换热管件和第一喷淋管件,塔筒竖向设置,换热管件和第一喷淋管件均设置在塔筒内,且第一喷淋管件位于换热管件的上方,换热管件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密封穿出至塔筒外,并分别构成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第一喷淋管件的进口端延伸至密封穿出塔筒外,第一喷淋管件用以向下喷淋,如此使得含尘废气在塔筒内由下向上移动时,含尘废气由换热管件对其内的热量进行吸收,从而实现对含尘废气进行降温处理,而第一喷淋管件喷出的液体一来可对含尘废气进行进一步的降温,同时还可对换热管件表面进行冲洗,从而避免换热管件的表面集尘。

技术研发人员:阎世力,刘友,孟丽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4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56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