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09  35


本技术涉及直缝钢管,具体为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


背景技术:

1、钢管是指具有空心截面,其长度远大于直径或周长的钢材,按用途分为输送管道用、工程结构用、热工设备用、石油化工工业用、机械制造用、地质钻探用、高压设备用钢管等;按生产工艺分为无缝钢管和焊接钢管,其中无缝钢管又分为热轧和冷轧两种,焊接钢管又分为直缝焊接钢管和螺旋缝焊接钢管。

2、现有的直缝钢管连接件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时候管道的密封垫片容易因操作失误导致错位,影响密封性,导致气体泄露,而且管道内压力过大时会超出直缝钢管之间密封件的适应范围,使得直缝钢管密封失效,同时会因过度高压使得连接件部分变形,减短连接件的使用寿命,为此,提出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包括钢管本体,两根所述钢管本体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凸边,所述凸边外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中部开设有通孔,通过螺栓贯穿通孔后将两个所述连接块互相连接,两根所述钢管本体之间卡接有密封垫圈,所述凸边靠近钢管本体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凸边通过凹槽卡接有单侧横截面为t形设置的密封垫圈,所述钢管本体底端固定连接有泄压组件。

3、作为优选,上述所述泄压组件包括旋管与滑管。

4、作为优选,上述所述钢管本体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中部开设有通孔,使得钢管本体内部与外界连通。

5、作为优选,上述所述固定块通孔内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旋管中部外侧固定连接有裙边,所述裙边卡接于滑槽内,使得旋管与固定块转动连接。

6、作为优选,上述所述旋管底端固定连接有喷口,所述旋管顶部外侧开设有第一螺纹段,所述滑管内侧设有与第一螺纹段相匹配的第二螺纹段,所述旋管与滑管通过第一螺纹段与第二螺纹段螺纹连接。

7、作为优选,上述所述滑管外侧的钢管本体表面开设有滑道,所述滑管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在滑道内滑动。

8、作为优选,上述所述滑管顶部外侧开设有泄压孔,所述滑管顶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封堵通孔的密封塞块。

9、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0、通过在钢管本体外侧设置凸边,并使得凸边包裹住密封垫圈,此时密封垫圈受到钢管本体内部压力时,不会向外突出变形,进而提高密封性,而且通过密封垫圈卡接连接方式不易错位;而钢管本体底部设置的泄压组件可在更换密封垫圈前,将钢管本体内部压力释放出去,避免喷溅,而且可以进行紧急泄压,避免连接件过载变形。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包括钢管本体,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钢管本体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凸边,所述凸边外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中部开设有通孔,通过螺栓贯穿通孔后将两个所述连接块互相连接,两根所述钢管本体之间卡接有密封垫圈,所述凸边靠近钢管本体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凸边通过凹槽卡接有单侧横截面为t形设置的密封垫圈,所述钢管本体底端固定连接有泄压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组件包括旋管与滑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本体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中部开设有通孔,使得钢管本体内部与外界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通孔内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旋管中部外侧固定连接有裙边,所述裙边卡接于滑槽内,使得旋管与固定块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管底端固定连接有喷口,所述旋管顶部外侧开设有第一螺纹段,所述滑管内侧设有与第一螺纹段相匹配的第二螺纹段,所述旋管与滑管通过第一螺纹段与第二螺纹段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管外侧的钢管本体表面开设有滑道,所述滑管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在滑道内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管顶部外侧开设有泄压孔,所述滑管顶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封堵通孔的密封塞块。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直缝钢管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高密封性直缝钢管,通过螺栓贯穿通孔后将两个连接块互相连接,两根钢管本体之间卡接有密封垫圈,凸边靠近钢管本体的一侧开设有凹槽,凸边通过凹槽卡接有单侧横截面为T形设置的密封垫圈,钢管本体底端固定连接有泄压组件。通过在钢管本体外侧设置凸边,并使得凸边包裹住密封垫圈,此时密封垫圈受到钢管本体内部压力时,不会向外突出变形,进而提高密封性,而且通过密封垫圈卡接连接方式不易错位;而钢管本体底部设置的泄压组件可在更换密封垫圈前,将钢管本体内部压力释放出去,避免喷溅,而且可以进行紧急泄压,避免连接件过载变形。

技术研发人员:胡云生,胡双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朗宙工贸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10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59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