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电缆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表面滑石粉附着装置。
背景技术:
1、电力电缆的制作加工过程中一般需要在电缆线芯的表面进行滑石粉的涂抹,用以通过滑石粉将电缆线芯与护套进行隔绝分离,避免电缆表面进行护套套接时所可能出现的粘连现象,方便后续操作者进行电缆的剥线使用,但目前常规的滑石粉涂抹装置采用两端分别设置进出口,让电缆从装置的一端进入经过内部滑石粉从另一端导出;如专利公告号“cn218223284u”专利名称“一种电缆滑石粉涂覆装置”里面公开描述了“箱体,所述箱体的上端面设有加料口,箱体内部相对的两侧壁分别设有用于电缆进出的入口和出口,所述箱体内对应入口和出口的两侧分别转动的安装有上导向轮,两个上导向轮之间并位于箱体的下端转动的安装有下导向轮,所述箱体内位于下导向轮的下方设有流化板,流化板将箱体分割成容纳仓和导流仓,所述导流仓与气源连通;所述加料口上安装有能够开闭的过滤盖板;所述箱体位于入口和出口处分别设有海绵块。”其装置两端分别设置进出口的方式进行电缆通过不仅增加了装置本身的占地面积,单一电缆下降接触滑石粉的方式也很难保证电缆充分的接触、附着滑石粉,降低了空间利用率,同时所采用的气体流通的方式还容易使得装置内部滑石粉的分散,结块滑石粉则沉淀堆积与装置一角,影响滑石粉的使用效果,进而造成电缆芯线涂抹不均匀或者不充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有效节省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有效降低滑石粉结块问题,保证电缆表面涂抹滑石粉均匀性与充分性的电缆表面滑石粉附着装置。
2、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缆表面滑石粉附着装置,包括箱体,及依次横向连接在箱体内部的传送辊、第一横杆、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第二横杆,所述传送辊、第一横杆、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第二横杆的中央均活动连接有两个内凹轮,所述箱体内部远离传送辊的一侧纵向连接有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且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的中央分别活动连接有转向轮,所述箱体表面贯穿设置有进线孔与出线孔,箱体内部的下方依次连接有格栅网与隔离板,箱体内部的侧方连接有控制箱,所述格栅网与隔离板之间设置有加热管与搅拌叶,隔离板的下方设置有用于驱动搅拌叶转动的传动齿,所述控制箱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传动齿转动的电机及调节机构。
3、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箱内部设置有电控室与动力室,所述电机与调节机构位于动力室内,所述电控室内部设置有与电机、加热管之间电连接的控制板,通过电控室与动力室将控制板与电机、调节机构进行隔离,有效避免控制板、电机与调节机构表面受到粉尘附着污染的可能。
4、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与电机传动连接的第一锥齿,及与第一锥齿啮合传动的第二锥齿,及连接在第二锥齿下方的减速齿,及与减速齿啮合传动的主动齿,及连接在主动齿下方的主动轮,让电机驱动第一锥齿转动,进而与其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转动,同时同步带动减速齿及与减速齿相啮合的主动齿旋转,通过第一锥齿、第二锥齿、减速齿与主动齿将电机的转速与扭矩进行调节,以便于让主动齿具有低转速、高扭矩的特性。
5、作为优选,所述隔离板的下方活动连接有从动齿,从动齿的下方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从动齿与传动齿之间相互啮合,所述从动轮与主动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设置有皮带,通过主动轮的旋转带动从动轮转动,并通过与从动轮相连的从动齿带动传动齿进行同步转动,让传动齿驱动搅拌叶进行旋转分切,所述搅拌叶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传动齿与搅拌叶相互对应连接,提高搅拌叶对箱体内部所可能结块的滑石粉进行粉碎处理。
6、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上表面设置有通孔,控制箱的上表面设置有定位孔,所述通孔与定位孔分别设置有两个以上,以便于通过定位孔与通孔将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进行安装固定,同时通过不同的定位孔与通孔用于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方便操作者对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控制,进而将电缆通过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时得以稳定的驱动到第二横杆中央的两个第二导向轮上。
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的上端均可拆卸连接有固定钮,所述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的下方均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与定位孔之间、固定钮与通孔之间均为间隙配合,让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下端的插杆得以嵌入到定位孔内进行限位,而固定钮与第一立杆或第二立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或卡扣式配合连接,即固定钮得以穿过通孔进入到第一立杆或第二立杆的上端进行连接固定。
8、作为优选,所述传送辊的中央活动连接有传送轮,所述第一横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压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一压轮,所述第二压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二压轮,所述第二横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立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一转向轮,所述第二立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二转向轮,所述传送轮、第一导向轮、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第二导向轮为内凹轮并分别设置有两个,且传送轮、第一导向轮、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第二导向轮的两组中心分别与进线孔、出线孔的中心处于同一平面上,让传送辊上的两个传送轮、第一横杆的两个第一导向轮,第一压杆的两个第一压轮,第二压杆的两个第二压轮,第二横杆的两个第二导向轮分别能够各自独自转动,使得电缆能够双向经过箱体内部的滑石粉,提高电缆表面滑石粉的涂抹效率与充分性,并通过同向进线孔与出线孔的设置降低电缆所需经过箱体的长度,减少箱体空间占有率。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位于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的下方,所述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的轴芯相互平行,且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之间设置有50cm-80cm的间距,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的下表面与格栅网之间设置有10cm-15cm的间距,所述箱体的前表面可拆卸连接有箱门,所述箱门位于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之间,让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中央的第一压轮与第二压轮将电缆进行高度限位,以便于电缆得以充分的位于滑石粉内,同时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之间的间距则增加了电缆位于滑石粉内的长度,方便滑石粉的涂抹,同时通过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之间的间距还便于箱门的设置,以便于使用者通过箱门进入到箱体内部进行查看、保养与维修。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箱体表面贯穿设置有进线孔与出线孔,箱体内部横向连接的传送辊、第一横杆、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第二横杆,远离传送辊一侧纵向连接有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且传送辊、第一横杆、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第二横杆的中央均活动连接有两个内凹轮,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转向轮,让电缆通过进线孔进入到箱体内部并依次经过传送辊、第一横杆、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第二横杆、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二横杆、第二压杆、第一压杆、第一横杆与传送辊后通过出线孔导出,进而让电缆具有足够的长度与时间处于箱体内部的滑石粉中,以便于滑石粉对电缆表面进行涂抹覆盖,改变了常规滑石粉涂覆装置分开进出口方向设置的电缆局限性,有效提高滑石粉涂抹在电缆上的空间利用率,而箱体内部格栅网、加热管、搅拌叶、隔离板的设置则不仅避免电缆触碰到箱体内部电路元件的问题,同时能够将滑石粉进行有效的加热、烘干、分散、粉碎,有效防止滑石粉所可能出现的结块、沉积的情况,有效提高滑石粉的利用率,保证电缆表面涂抹滑石粉均匀性与充分性,保证了滑石粉所能对电缆的涂抹效果。
1.一种电缆表面滑石粉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及依次横向连接在箱体内部的传送辊、第一横杆、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第二横杆,所述传送辊、第一横杆、第一压杆、第二压杆、第二横杆的中央均活动连接有两个内凹轮,所述箱体内部远离传送辊的一侧纵向连接有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且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的中央分别活动连接有转向轮,所述箱体表面贯穿设置有进线孔与出线孔,箱体内部的下方依次连接有格栅网与隔离板,箱体内部的侧方连接有控制箱,所述格栅网与隔离板之间设置有加热管与搅拌叶,隔离板的下方设置有用于驱动搅拌叶转动的传动齿,所述控制箱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传动齿转动的电机及调节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滑石粉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内部设置有电控室与动力室,所述电机与调节机构位于动力室内,所述电控室内部设置有与电机、加热管之间电连接的控制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滑石粉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与电机传动连接的第一锥齿,及与第一锥齿啮合传动的第二锥齿,及连接在第二锥齿下方的减速齿,及与减速齿啮合传动的主动齿,及连接在主动齿下方的主动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滑石粉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的下方活动连接有从动齿,从动齿的下方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从动齿与传动齿之间相互啮合,所述从动轮与主动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滑石粉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上表面设置有通孔,控制箱的上表面设置有定位孔,所述通孔与定位孔分别设置有两个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滑石粉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的上端均可拆卸连接有固定钮,所述第一立杆与第二立杆的下方均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与定位孔之间、固定钮与通孔之间均为间隙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滑石粉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辊的中央活动连接有传送轮,所述第一横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压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一压轮,所述第二压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二压轮,所述第二横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立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一转向轮,所述第二立杆的中央活动连接有第二转向轮,所述传送轮、第一导向轮、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第二导向轮为内凹轮并分别设置有两个,且传送轮、第一导向轮、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第二导向轮的两组中心分别与进线孔、出线孔的中心处于同一平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缆表面滑石粉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位于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的下方,所述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的轴芯相互平行,且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之间设置有50cm-80cm的间距,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的下表面与格栅网之间设置有10cm-15cm的间距,所述箱体的前表面可拆卸连接有箱门,所述箱门位于第一压杆与第二压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