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a柱及车辆。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及车辆保有量的飞速增长,人们对车辆的安全性能及车身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车辆在承受碰撞时,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在车身结构中,a柱的结构设计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影响非常大,随着安全性能目标的提升,a柱结构设计要求越来越严格。
2、目前的a柱的结构设计,在碰撞发生时,撞击力的传递不顺畅,导致车辆的碰撞性能降低,无法满足车辆的安全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a柱及车辆。
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a柱,用于车辆,所述a柱包括:
3、外加强板,设有碰撞区域;
4、连接梁,设置于所述外加强板上,并连接在所述碰撞区域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的一侧;
5、内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外加强板上,并与所述连接梁连接,所述连接梁与所述内加强板分体成型,所述内加强板与所述碰撞区域间隔设置。
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a柱还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安装于所述碰撞区域。
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块的长度范围为120mm-140mm。
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加强板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自所述第二部向所述车辆的车顶延伸,所述第二部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之间形成有拐角,所述连接梁位于所述第一部,所述碰撞区域设在所述第一部并与所述拐角连接。
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二部和所述拐角。
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加强板上形成有排液筋,所述排液筋上形成有排液孔,所述排液筋靠近车底设置。
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包括车门铰链和车门槛,所述第一部与所述车门铰链连接,所述第二部与所述车门槛连接。
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加强板包括板体和连接所述板体的侧板,所述板体和所述侧板围成有容置空间,所述侧板形成有所述碰撞区域,所述连接梁安装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碰撞区域连接。
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板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碰撞区域连接。
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宽度方向的两侧均与所述碰撞区域刚性连接。
1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a柱。
16、本申请的a柱中,通过设置内加强板分别连接外加强板和连接梁,连接梁安装于外加强板,增加了a柱的刚度,连接梁与内加强板为分体成型,通过将连接梁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安装于碰撞区域的一侧,使得碰撞产生的撞击力可以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在连接梁的两侧进行传递,如此,增加了撞击力的传递路径,使得撞击力的传递顺畅,提升了a柱碰撞性能,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1.一种a柱,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还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安装于所述碰撞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的长度范围为120mm-14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强板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自所述第二部向所述车辆的车顶延伸,所述第二部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之间形成有拐角,所述连接梁位于所述第一部,所述碰撞区域设在所述第一部并与所述拐角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二部和所述拐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加强板上形成有排液筋,所述排液筋上形成有排液孔,所述排液筋靠近车底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门铰链和车门槛,所述第一部与所述车门铰链连接,所述第二部与所述车门槛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强板包括板体和连接所述板体的侧板,所述板体和所述侧板围成有容置空间,所述侧板形成有所述碰撞区域,所述连接梁安装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碰撞区域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板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碰撞区域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宽度方向的两侧均与所述碰撞区域刚性连接。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a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