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10  44


本技术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机身薄、省电及无辐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液晶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分子,两片玻璃基板中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通过通电与否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借由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因此,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结构之一。

2、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胶框2'、光学膜片组3'、导光板4'和反射片5',其中,背板1'包括底板11'和立设于底板11'上的侧板12',光学膜片组3'、导光板4'和反射片5'由上至下排列并设于底板11'和侧板12'围成的容置空间内,胶框2'包括相垂直连接的上框21'和侧框22',侧框22'与侧板12'平行设置且位于侧板12'的外侧,上框21'向背板1'内侧延伸,并能部分按压于光学膜片组3'的上表面;显示面板100'搭接于上框21'的顶部。为了实现显示面板100'的固定,上框21'的顶部凸设有挡墙23'。

3、在现有技术中,上框21'、侧框22'和挡墙23'通常为一体式结构,导致整个胶框2'在设置挡墙23'的位置处壁厚较厚,注塑成型时容易出现应力或者冷却缩水不均匀的现象,影响整个胶框2'的成型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现有技术的解决方式为:如图2所示,上框21'设置挡墙23'位置的内侧挖槽处理,以使整个胶框2'的厚度大致保持为一致,但这会导致上框21'与光学膜片组3'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影响光学膜片组3'的固定效果;为防止出现摇晃异音,在光学膜片组3'的非固定侧靠近灯条(图中未示出)一侧的角落处安装泡棉,以辅助上框21'对光学膜片组3'进行固定。但是,在角落处设置泡棉会产生角落漏光的现象,影响显示装置的品味;此外,当上框21'内侧的挖槽深度较大时,需要使用的较厚的泡棉,而泡棉厚度较厚时其压缩性较大,对光学膜片组3'的固定效果也较差,影响显示装置的品质,且会产生摇晃异音。

4、因此,亟需提出一种背光模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对光学膜片组固定的效果较好,能避免出现摇晃异音的现象。

2、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4、背板,所述背板内设置有容置空间;

5、光学膜片组和导光板,由上至下叠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6、胶框,包括相连接的上框和侧框,所述侧框位于所述背板的外侧,所述上框朝所述容置空间内部延伸并能部分按压所述光学膜片组的顶面;

7、按压部,设置于所述上框的顶部,并与所述胶框分体设置,所述按压部能限位显示面板的侧部。

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框为平板形结构,所述上框的底部与所述光学膜片组相粘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按压部与所述上框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卡槽,另一个上设置有卡凸,所述卡凸卡接于所述卡槽中。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卡凸的截面形状和所述卡槽的截面形状均为梯形结构。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框包括第一平直部、竖直部和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所述竖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依次连接,并形成z字形,所述第一平直部远离所述竖直部的一端连接所述侧框,所述按压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平直部的顶部。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间隔部和连接部,所述间隔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平直部和所述光学膜片组之间,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按压部和所述间隔部。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间隔部过盈配合于所述上框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之间的间隙。

1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按压部、所述间隔部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

1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按压部粘连于所述上框的顶部。

16、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支撑于所述背光模组上。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胶框、光学膜片组、导光板和按压部,背板内设置有容置空间;光学膜片组和导光板由上至下叠设于容置空间中;胶框包括相连接的上框和侧框,侧框位于背板的外侧,上框朝容置空间内部延伸并能部分按压光学膜片组的顶面;按压部设置于上框的顶部,并与胶框分体设置,按压部能限位显示面板的侧部。通过在上框的顶部设置按压部,按压部能够通过上框对光学膜片组施加作用力,以提高胶框对光学膜片组的固定效果,避免出现摇晃异音;按压部与胶框分体设置,不会增加上框的壁厚,可以保证整个胶框的壁厚均匀,以防止其注塑成型时容易出现应力或者冷却缩水不均匀的现象,保证整个显示装置的质量。

1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通过应用上述背光模组,可以实现对光学膜片组较好的固定效果,避免出现摇晃异音的现象,且能保证整个显示装置的质量。



技术特征: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所述背板(1)内设置有容置空间(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21)为平板形结构,所述上框(21)的底部与所述光学膜片组(3)相粘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6)与所述上框(21)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卡槽(211),另一个上设置有卡凸(61),所述卡凸(61)卡接于所述卡槽(21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凸(61)的截面形状和所述卡槽(211)的截面形状均为梯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21)包括第一平直部、竖直部和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所述竖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依次连接,并形成z字形,所述第一平直部远离所述竖直部的一端连接所述侧框(22),所述按压部(6)设置于所述第一平直部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间隔部(7)和连接部(8),所述间隔部(7)设置于所述第二平直部和所述光学膜片组(3)之间,所述连接部(8)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按压部(6)和所述间隔部(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7)过盈配合于所述上框(21)与所述光学膜片组(3)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6)、所述间隔部(7)和所述连接部(8)为一体式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6)粘连于所述上框(21)的顶部。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100)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100)支撑于所述背光模组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胶框、光学膜片组、导光板和按压部,背板内设置有容置空间;光学膜片组和导光板由上至下叠设于容置空间中;胶框包括相连接的上框和侧框,侧框位于背板的外侧,上框朝容置空间内部延伸并能部分按压光学膜片组的顶面;按压部设置于上框的顶部,并与胶框分体设置,按压部能限位显示面板的侧部。通过在上框的顶部设置按压部,按压部能够通过上框对光学膜片组施加作用力,以提高胶框对光学膜片组的固定效果,避免出现摇晃异音;按压部与胶框分体设置,不会增加上框的壁厚,可以保证整个胶框的壁厚均匀,进而保证整个显示装置的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王芳,刘厚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07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60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