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的底盘悬架的,特别涉及一种多连杆后悬架及新能源汽车底盘。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飞速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底盘设计跟传统燃油车有很大区别,其电池包电量直接决定续航里程,由电池包引起的整车载荷和质心变化等因素需开展底盘专属性能开发,在底盘开发过程中在考虑如何增大电池包布置空间的同时,还需针对不同定位的新能源汽车给出更合理的底盘架构方案及性能开发目标。相对传统刀锋臂多连杆悬架,五连杆悬架有着结构更紧凑且保护后驱电机布置的优势,因此,当前五连杆悬架被广泛运用在中高级新能源汽车中。
2、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
3、现有技术中五连杆悬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向跨距大,占用底盘纵向空间,阻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布置空间的扩大。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连杆后悬架及新能源汽车底盘,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五连杆悬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向跨距大,占用底盘纵向空间,阻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布置空间的扩大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发明人提供了一种多连杆后悬架,包括副车架、车轮支架、前束控制臂、外倾控制臂、后上控制臂、前上控制臂以及前下控制臂;
3、所述前束控制臂、所述外倾控制臂、所述后上控制臂、所述前上控制臂以及所述前下控制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副车架、所述车轮支架相连接,所述车轮支架用于安装车轮;
4、所述前上控制臂与所述前下控制臂位于所述车轮支架的前侧,所述前上控制臂与所述前下控制臂分别设置在车轮轮心的上方与下方,所述后上控制臂与所述外倾控制臂设置在所述车轮支架的后侧,所述后上控制臂与所述外倾控制臂分别设置在车轮轮心的上方与下方,所述前束控制臂设置在所述车轮支架的后侧。
5、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前上控制臂与所述前下控制臂位于所述车轮支架的前侧,所述前上控制臂与所述前下控制臂分别设置在车轮轮心的上方与下方,所述后上控制臂与所述外倾控制臂设置在所述车轮支架的后侧,所述后上控制臂与所述外倾控制臂分别设置在车轮轮心的上方与下方,所述前束控制臂设置在所述车轮支架的后侧;如此,相对现有技术中的五连杆悬架,本申请将前束控制臂布置在轮心后侧,使得轮心前侧控制臂数量为2、轮心后侧控制臂数量为3,在保证后驱电机居中轮心布置的同时,更利于轮心前侧控制臂纵向空间的布置,可以合理减少摆臂纵向跨距的硬点位置,让各摆臂在车辆前后方向(纵向)跨距更小,最前端与最后端摆臂纵向跨距仅450mm,优于传统五连杆悬架500mm以上的纵向跨距,有效提升悬架的纵向紧凑性,将更多的纵向空间留给电池包布置,可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副车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套车轮支架、前束控制臂、外倾控制臂、后上控制臂、前上控制臂以及前下控制臂。
7、如此,符合五连杆后悬架的实际使用情况。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前上控制臂与所述前下控制臂在竖直方向的投影相互重叠。
9、如此,前上控制臂与前下控制臂的纵向布置相互重叠,可以合理减少五连杆后悬架在车轮支架的前侧的空间,减少五连杆后悬架的纵向跨距,将更多的纵向空间留给电池包布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后上控制臂与所述外倾控制臂在竖直方向上错开设置。
11、如此,方便对后上控制臂与外倾控制臂进行布置,更符合五连杆后悬架的受力。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前束控制臂位于所述车轮支架的后端,所述前束控制臂与所述后上控制臂、所述外倾控制臂在竖直方向分别错开设置。
13、如此,方便对前束控制臂、后上控制臂、外倾控制臂进行布置,更符合五连杆后悬架的受力。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倾控制臂的中段的尺寸大于所述外倾控制臂的两端的尺寸。
15、如此,对外倾控制臂的中段进行加强。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倾控制臂的中段的尺寸大于另外四个控制臂的中段的尺寸。
17、如此,使外倾控制臂中段的受力可以大于其他另外四个控制臂的中段的受力情况。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前束控制臂的两端设置有第一内硬点以及第一外硬点,所述第一内硬点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接,所述第一外硬点与所述车轮支架相连接;
19、所述外倾控制臂的两端设置有第二内硬点以及第二外硬点,所述第二内硬点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接,所述第二外硬点与所述车轮支架相连接;
20、所述后上控制臂的两端设置有第三内硬点以及第三外硬点,所述第三内硬点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接,所述第三外硬点与所述车轮支架相连接;
21、所述前上控制臂的两端设置有第四内硬点以及第四外硬点,所述第四内硬点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接,所述第四外硬点与所述车轮支架相连接;
22、所述前下控制臂的两端设置有第五内硬点以及第五外硬点,所述第五内硬点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接,所述第五外硬点与所述车轮支架相连接。
23、如此,可以通过对悬架控制臂的关键硬点的位置设计,有效提升底盘侧向舒适性及纵向舒适性。
24、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二方面,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底盘,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
25、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新能源汽车底盘,将前束控制臂布置在轮心后侧,使得轮心前侧控制臂数量为2、轮心后侧控制臂数量为3,在保证后驱电机居中轮心布置的同时,更利于轮心前侧控制臂纵向空间的布置,可以合理减少摆臂纵向跨距的硬点位置,让各摆臂在车辆前后方向(纵向)跨距更小,最前端与最后端摆臂纵向跨距仅450mm,优于传统五连杆悬架500mm以上的纵向跨距,有效提升悬架的纵向紧凑性,将更多的纵向空间留给电池包布置,可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
26、上述
技术实现要素:
相关记载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而可以依据说明书的文字及附图记载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易于理解,以下结合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进行说明。
1.一种多连杆后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车轮支架、前束控制臂、外倾控制臂、后上控制臂、前上控制臂以及前下控制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套车轮支架、前束控制臂、外倾控制臂、后上控制臂、前上控制臂以及前下控制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控制臂与所述前下控制臂在竖直方向的投影相互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上控制臂与所述外倾控制臂在竖直方向上错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束控制臂位于所述车轮支架的后端,所述前束控制臂与所述后上控制臂、所述外倾控制臂在竖直方向分别错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倾控制臂的中段的尺寸大于所述外倾控制臂的两端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倾控制臂的中段的尺寸大于另外四个控制臂的中段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束控制臂的两端设置有第一内硬点以及第一外硬点,所述第一内硬点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接,所述第一外硬点与所述车轮支架相连接;
9.一种新能源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