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18  30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1、在交通、通信等多个行业中,蓄电池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数据中心的机房中,为了保证向服务器不间断供电,需要大量的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

2、蓄电池存在漏液的风险,一旦发现漏液并处理不及时,则容易对周围环境和用电设备造成腐蚀,造成电池端子腐蚀和热失控风险,导致电池内阻加大,电解液减少,进而对电池容量带来影响,影响电池的使用时间;还容易引发爆炸起火,造成安全事故将会导致蓄电池起火;而现有的检查方式通常仍然采用的是人工巡检的方式,即依靠工作人员的肉眼去识别铅酸蓄电池是否漏液,但因为铅酸蓄电池的漏液不会经常发生,所以现在这种人工巡检的传统方式往往只是定期巡检,也就容易发生在未巡检时铅酸蓄电漏液而未被及时发现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能够对泄露的电解液起到收集引导,并对收集的电解液起到检测实现自动警示。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包括放置有蓄电池主体的检测托板,所述检测托板上向内凹陷形成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包括由若干由外侧向中心倾斜设置的引导板组成,若干所述引导板相交处形成有检测槽,所述引导板表面分布有若干向检测槽方向延伸的锥形引导槽;所述检测槽内设置有用于检测电解液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连接有报警模块;还包括若干设置于引导板上的承托柱,若干所述承托柱靠近蓄电池主体的一端相互齐平,用于支撑蓄电池主体。

3、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单元包括设置于检测槽内的一对触点片,一对所述触点片通过导线与报警模块连接且其中一根导线串联有电源。

4、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报警模块包括与一对触点片连接的电路板以及与电路板连接用于检测导线电流的电流传感器,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用于向计算机发送信号;还包括与电源串联的警示灯。

5、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托板为耐腐蚀性材料。

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若干引导板形成的向内凹陷的引导槽能够对蓄电池主体滴落在检测托板上的电解液进行引导,使其被收集至引导槽内被检测单元检测,从而能够向工作人员发送信号,及时提醒工作人员电池漏液;同时警示灯的设置能够更好的提示工作人员哪一个电池漏液,提高检修的效率。

8、而引导板上设置的锥形引导槽,能够对滴落的电解液更好的收集引导,使滴落的电解液较少时,不会过于的分散,能够更好的对液体进行聚集,使其能顺畅的流至检测槽内;而支撑蓄电池主体的承托柱一端相齐平,对蓄电池起到平稳支撑的同时,减少了蓄电池底部与引导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不会对电解液的滴落滑动造成阻碍。



技术特征:

1.一种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包括放置有蓄电池主体的检测托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托板(1)上向内凹陷形成有集液槽(2),所述集液槽(2)包括由若干由外侧向中心倾斜设置的引导板(3)组成,若干所述引导板(3)相交处形成有检测槽(4),所述引导板(3)表面分布有若干向检测槽(4)方向延伸的锥形引导槽(5);所述检测槽(4)内设置有用于检测电解液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连接有报警模块(8);还包括若干设置于引导板(3)上的承托柱(10),若干所述承托柱(10)靠近蓄电池主体的一端相互齐平,用于支撑蓄电池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包括设置于检测槽(4)内的一对触点片(6),一对所述触点片(6)通过导线(7)与报警模块(8)连接且其中一根导线(7)串联有电源(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模块(8)包括与一对触点片(6)连接的电路板(81)以及与电路板(81)连接用于检测导线(7)电流的电流传感器,所述电路板(81)上还设置有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用于向计算机发送信号;还包括与电源(9)串联的警示灯(8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托板(1)为耐腐蚀性材料。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放置有蓄电池主体的检测托板,检测托板上向内凹陷形成有集液槽,集液槽包括由若干由外侧向中心倾斜设置的引导板组成,若干引导板相交处形成有检测槽,引导板表面分布有若干向检测槽方向延伸的锥形引导槽;检测槽内设置有用于检测电解液的检测单元,检测单元连接有报警模块;还包括若干设置于引导板上的承托柱,若干承托柱靠近蓄电池主体的一端相互齐平,用于支撑蓄电池主体,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对泄露的电解液起到收集引导,并对收集的电解液起到检测实现自动警示,并且对蓄电池起到平稳支撑的同时,减少了蓄电池底部与引导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不会对电解液的滴落滑动造成阻碍。

技术研发人员:杨保同,徐本春,雷雪玲,徐本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斯路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7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643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