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28  31


本技术属于建筑防水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1、近十几年建筑领域在飞速发展,但针对建筑物的抗浮密封防水技术仍发展迟缓,每年因抗浮密封防水缺陷引起建筑物地下室底板漏水问题,带来无数的财产损失和民事纠纷。

2、锚杆广泛应用于地下建筑的抗浮系统中,锚杆安装施工会形成施工缝,锚杆周围混凝土部位会因锚杆使用过程中的张拉受力产生微形变裂缝,这些缝隙不可避免,如密封不到位,就会成为防水隐患。

3、通过工程案例分析,上述防水缺陷,是造成抗浮部位漏水的一大原因。因此,需要一种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从防水密封施工、工程检测验收、持续监测到无损修复,提供多功能、系统化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

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安装于混凝土结构层的锚杆预安装孔内,包括处于中心的套管,所述套管外壁套设有内环,所述内环外设置有外环,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之间连接设置有辐射管,实现内环外环之间的连接,所述辐射管连接设置有导管,所述导管一端连接所述辐射管,另一端向上延伸至所述混凝土结构层上表面,使得内环、外环、辐射管和导管组合成一层连通外界的连通管路;

3、所述套管内安装有锚杆,在对所述锚杆的锚固端进行锚固安装后,向所述套管内注入柔性密封防水材料,在所述套管管内形成包裹锚杆的弹性密封体,向所述套管外灌注混凝土砂浆,形成包裹所述连通管路的混凝土结构层;

4、所述连通管路为可降解材料制成,待所述混凝土砂浆凝固后进行降解,降解后在所述混凝土结构层内形成预留空腔层。

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套管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4层所述连通管路,每层所述连通管路包含有2或3根所述辐射管,一根所述导管垂直连接一根所述辐射管,各层辐射管在垂直方向上不重叠,方便各自连接的导管互不影响向上延伸;

6、作为优选方案,4层所述连通管路降解完成后,在所述混凝土结构层内形成4层预留空腔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预留空腔层、第二预留空腔层、第三预留空腔层和第四预留空腔层,每个所述预留空腔层均设有至少2个连通外界的预留端口。

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四预留空腔层设置在所述混凝土结构层下表面的水平方向,与所述混凝土结构层下表面的防水密封层对齐,通过所述第四预留空腔层的预留端口,向其内部注入水基弹性密封防水材料,形成一条水基弹性密封防水层。

8、作为优选方案,通过所述第一预留空腔层和所述第三预留空腔层的各自预留端口,分别向其内部各自注入高渗透密封材料对其进行刚性防水密封,形成上下两条高渗透密封防水层。

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预留空腔层预留端口内部设置有微型压力传感器,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信号连接外部信号接收设备,所述第二预留空腔层预留端口处都设有密封装置。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环、外环、辐射管、导管的的横切面为圆形,直径相同。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的管材的横切面为半圆形,其中所述内环的直径对应的面贴合所述套管外壁,所述外环的直径对应的面贴合所述安装孔的内壁。

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环和所述套管的连接方式为粘接,或者利用过盈配合进行连接固定。

13、一种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4、步骤s1、本结构在锚杆部位的混凝土结构层中形成4层预留空腔后,通过第四预留空腔层在混凝土结构层上表面的预留端口,向其内部注入水基弹性密封防水材料,对第四预留空腔层进行弹性防水密封,在锚杆施工缝水平方向形成一条水基弹性密封防水层,衔接补齐因锚杆施工在混凝土结构层下表面的防水密封层位置形成的的防水漏洞;

15、步骤s2、通过第一预留空腔层和第三预留空腔层各自在混凝土结构层上表面的预留端口,分别向其内部各自注入高渗透密封材料,对第一预留空腔层和第三预留空腔层进行刚性防水密封,在锚杆施工缝水平方向形成上下两条高渗透密封防水层;

16、步骤s3、通过第二预留空腔层在混凝土结构层上表面的预留端口,利用真空泵或气泵对第二预留空腔层的气体进行抽或充操作,改变其内部气体压力,设定异于当地环境气压的数值,然后利用气压检测装置检测其压力数值,如果第二预留空腔层内部气压能保持设定数值不变,说明第二预留空腔层的密封性达到了气密性要求,该锚杆部位的防水密封性达到了设计要求,实现了对防水施工作业的检测验收;

17、步骤s4、在第二预留空腔层的预留端口内部安装微型压力传感器,微型压力传感器信号连接外部信号接收设备,用真空泵或气泵对第二预留空腔层的气体进行抽或充操作,设定异于当地环境气压的数值,然后密封其预留端口,利用外部信号接收设备长期跟踪采集第二预留空腔层内设定好的气压数值变化,可实现对本结构气密性的长期监测,进而实现对其防水性能的长期监测;

18、步骤s5、后期建筑使用过程中,若外部信号接收设备监测到第二预留空腔层内的气压数值趋于当地环境气压,说明所述第二预留空腔层的气密性可能遭到了破坏,可重新打开预留端口,排除传感器故障和预留端口密封问题后重新设定气压值,检测其变化,如果不能保持设定气压值,确认第二预留空腔层的气密性遭到了永久性破坏,有可能发生漏水,提前获得预警。

19、步骤s6、在确认有漏水发生后,可以通过第二预留空腔层在混凝土结构层上表面的预留端口,向第二预留空腔层内部注入柔性密封防水材料填补空隙,进行防水密封无损修复。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1、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在锚杆安装施工作业中,预先在锚杆施工缝位置横向预留可降解管路,降解后在锚杆施工缝部位内嵌预留空腔,通过预留端口对第一、第三、第四预留空腔层进行逆作法注浆施工,在锚杆施工缝部位横向设置了三道刚柔相济的密封层,有效解决了因锚杆施工缝防水密封缺陷引起的漏水问题。

22、2、通过对第二预留空腔层的气密性检测和监测,实现了对锚杆部位防水密封性的检测和监测,尤其能够监测到锚杆周围混凝土部位因锚杆使用过程中的张拉受力产生的微形变裂缝,对锚杆部位防水密封性的破坏,这个微形变裂缝因是锚杆使用中逐渐形成的,且在混凝土结构层内部,很难发现,通过本装置可以提早发现隐患。

23、3、发现漏水后,可通过预留端口对第二预留空腔层进行逆作法注浆防水施工,向第二预留空腔层高压注入柔性密封防水材料,对防水层破损部位进行无损修复,尤其是柔性密封防水材料可以注入微形变裂缝,对漏水部位进行无损修复,整个修复作业无需重新开挖破坏底板。

2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集防水密封施工、防水密封检测、监测、无损修复为一体,对于锚杆抗浮部位的防水密封难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安装于混凝土结构层的锚杆预安装孔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处于中心的套管,所述套管外壁套设有内环,所述内环外设置有外环,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之间连接设置有辐射管,实现内环外环之间的连接,所述辐射管连接设置有导管,所述导管一端连接所述辐射管,另一端向上延伸至所述混凝土结构层上表面,形成一层连通外界的连通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路共有4层,每层所述连通管路包含有2或3根所述辐射管,每根所述辐射管连接有一根所述导管,各层辐射管在垂直方向上互不重叠,方便各自连接的所述导管互不影响的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空腔层共有4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预留空腔层、第二预留空腔层、第三预留空腔层和第四预留空腔层,每层所述预留空腔层均设有至少2个连通外界的预留端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预留空腔层设置在所述混凝土结构层下表面的水平方向,与所述混凝土结构层下表面的防水密封层对齐,通过所述第四预留空腔层的预留端口,向其内部注入水基弹性密封防水材料,形成一条水基弹性密封防水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一预留空腔层和所述第三预留空腔层的各自预留端口,分别向其内部各自注入高渗透密封材料对其进行刚性防水密封,形成上下两条高渗透密封防水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留空腔层预留端口内部设置有微型压力传感器,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信号连接外部信号接收设备,所述第二预留空腔层预留端口处设有密封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外环、辐射管、导管的的横切面为圆形,直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的管材的横切面为半圆形,其中所述内环的直径对应的面贴合所述套管外壁,所述外环的直径对应的面贴合所述安装孔的内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和所述套管的连接方式为粘接,或者利用过盈配合进行连接固定。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安装于混凝土结构层的安装孔内,包括处于中心的套管,所述套管外壁套设有内环,所述内环外设置有外环,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之间设置有辐射管,所述辐射管连接设有导管,所述内环、外环、辐射管、导管组成一层连通外界的连通管路,所述连通管路为可降解材料,降解后形成预留空腔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锚杆部位的多功能防水密封结构,集防水密封施工、防水密封检测、监测、无损修复为一体,对于锚杆抗浮部位的防水密封难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技术研发人员:杨树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光跃节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3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66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