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箱体、动力电池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28  35


本发明属于集成电池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箱体、动力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1、圆柱动力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内电阻小、生产工艺成熟的特点而被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然而,锂电池内部化学反应活跃,放热产生热量累积,当对外散热速率小于热量累积速率时,温度会持续升高直至达到着火点引发电池爆炸,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当电池包内气压过大时,防爆阀可以通过泄压排气来维持电池包与外界的气压平衡。此外,液冷结构具有冷却效率高、结构紧凑的特点,成为当前电池系统散热结构的首选。然而,现存的电池箱体多为防爆阀液冷结构单独设计,且液冷结构多采用电芯间布置液冷水管的方案,导致防爆液冷效果不高且空间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箱体、动力电池及用电设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动力电池箱体,包括集成底板;所述的集成底板包括设置有排气孔的排气底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的排气底板下方的底板型材;所述的底板型材上设置有排气通道以及液冷板流动通道;所述的排气孔与所述的排气通道连通。

4、所述的排气通道包括多条排气支路;所述的液冷板流动通道包括多条流动支路;优选的,所述的排气支路与所述的流动支路上下间隔排布。

5、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集成底板前后两侧的前后面板、设置在所述的集成底板左右两侧的边框以及上盖。

6、所述的排气底板两侧设置有边梁;优选的,所述的液冷板流动通道通过设置在边梁上的液冷管接头与液冷管连通;所述的液冷管设置有液冷管入口以及液冷管出口。

7、所述的液冷管接头为多个;优选的,所述的液冷管接头为并联的多个。

8、所述的排气通道与防爆透气阀连通,优选的,所述的防爆透气阀设置在前后面板上。

9、所述的排气孔包括排气孔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的排气孔本体上的弧形盖帽;所述的弧形盖帽覆盖所述的排气孔本体的部分;优选的,所述的弧形盖帽覆盖所述的排气孔本体的1/5-4/5。

10、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动力电池,包括所述的动力电池箱体以及设置所述的动力电池箱体内的电芯;

11、所述的电芯的正极朝上、负极向下放置在所述排气底板上方。

12、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用电设备,包括所述的动力电池。本申请的用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动力汽车。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发明提供的动力电池箱体能够通过独特的集成底板结构,将电池箱泄压防爆功能与液冷散热功能进行高度集成,可以增加电芯放置数量、提高电芯串并联设计灵活度。

15、本发明提供的动力电池箱体,其多支路的水流通道设计可以有效地增加冷却面积、降低流阻;

16、本发明提供的动力电池箱体,其独特的排气孔和独立排气通道的设计能实现定向排气泄压防爆的功能。

17、本发明提供的动力电池箱体能有效地提高圆柱动力电池箱的液冷防爆性能,保证财产安全和行车安全。



技术特征:

1.一种动力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底板;所述的集成底板包括设置有排气孔的排气底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的排气底板下方的底板型材;所述的底板型材上设置有排气通道以及液冷板流动通道;所述的排气孔与所述的排气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通道包括多条排气支路;所述的液冷板流动通道包括多条流动支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集成底板前后两侧的前后面板、设置在集成底板左右两侧的边框以及上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底板两侧设置有边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冷管接头为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通道与防爆透气阀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孔包括排气孔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的排气孔本体上的弧形盖帽;所述的弧形盖帽覆盖所述的排气孔本体的部分;

8.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箱体以及设置所述的动力电池箱体内的电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芯的正极朝上、负极向下放置在所述排气底板上方。

1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动力电池。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集成电池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箱体、动力电池及用电设备。动力电池箱体包括集成底板;所述的集成底板包括设置有排气孔的排气底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的排气底板下方的底板型材;所述的底板型材上设置有排气通道以及液冷板流动通道;所述的排气孔与所述的排气通道连通。本发明提供的动力电池箱体能够通过独特的集成底板结构,将电池箱泄压防爆功能与液冷散热功能进行高度集成,可以增加电芯放置数量、提高电芯串并联设计灵活度。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澎,王子沱,申曜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66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