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3-05  8


本技术管内设备检测,涉及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管内设备的蓬勃发展,功能上愈发齐全,也对其性能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受管内空间尺寸及结构限制,且管道内存在流体并均有密封要求,导致仪器在管道内检测存在诸多不便。现有管内设备检测试验台一般分为两种,管道内检测与管道外检测。搭建管道检测台主要是对设备的气动/液动性能进行检测;管道外检测台主要是对设备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进行检测。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检测设备的检测功能相对单一,性能检测及拓展空间相对较小,并且造价成本高,检测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可同时检测管内待检设备的气动/液动性能和电气性能,以提高管内待检设备检测及试验效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检测设备的检测功能相对单一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包括管道,所述管道通过管道夹固定连接在管道架上以支撑管道,在所述管道的两端连接有加压系统和储罐,且所述加压系统和储罐相连以形成包括加压系统、储罐以及管道的循环管路;

4、在所述管道上依次连接有阀门、第一压力表、流量计、用于安装管内待检设备的外管以及第二压力表,所述外管中安装有管内待检设备,且所述外管中还具有与管内待检设备连接的引出线装置和负载系统,所述引出线装置包括与管内待检设备连接的支撑连接头、穿过外管且插入支撑连接头中的穿线接头以及设置在穿线接头中与管内待检设备电连接的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另一端连接有电气检测设备,且所述负载系统通过支撑连接头与所述管内待检设备相连。

5、进一步地,所述管道由若干段管道段连接而成,所述管道段的连接方式包括法兰连接和螺纹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管道材质为金属、塑料或玻璃中的一种或多种。

7、进一步地,所述负载系统为堵头、加载马达或控制截流面积中的一种或多种。

8、进一步地,所述加压系统为泵、或压缩机以变频控制管道中的流体压力与流量。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0、(1)本实用新型为管内设备检测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性能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用流体可循环系统,便于检测性能的延伸与拓展,有利于系列化产品的多性能检测与检修,提高了管内待检设备检测及试验效率。

1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安装便捷、密封性好、连接牢靠,并且使用方法简单,可通过改变支撑连接头左端结构,与各种管内设备仪器相连接,可应用于多种领域;也可通过改变支撑连接头右端结构,与各种管内负载装置连接,完成不同载荷工况下,管内设备的性能检测。

12、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

1.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在所述管道的两端连接有加压系统和储罐,且所述加压系统和储罐相连以形成包括加压系统、储罐以及管道的循环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由若干段管道段连接而成,所述管道段的连接方式包括法兰连接和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材质为金属、塑料或玻璃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系统为堵头、加载马达或控制截流面积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系统为泵或压缩机以变频方式控制管道中的流体压力与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固定连接在管道架上以支撑管道。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管内设备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管内设备性能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包括管道,在管道的两端连接有加压系统和储罐,且加压系统和储罐相连以形成包括加压系统、储罐以及管道的循环管路;在管道上依次连接有阀门、第一压力表、流量计、外管以及第二压力表,外管中安装有管内待检设备,且外管中还具有引出线装置和负载系统,引出线装置包括支撑连接头、插入支撑连接头中的穿线接头以及与管内待检设备电连接的信号线,信号线的另一端连接有电气检测设备,且负载系统通过支撑连接头与管内待检设备相连。本技术可同时检测管内待检设备的气动/液动性能和电气性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检测设备的检测功能相对单一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泽,闫保永,王国震,王杰,张先韬,孟祥辉,郝少楠,陈泽平,刘思聪,曹柳,阳廷军,朱利民,赵胜天,练力铭,曹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4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68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