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本增效型输送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3-15  11


本发明属于输送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降本增效型输送线。


背景技术:

1、在自动化生产制造中,输送线是必不可少的物料传输装置,输送线一般包括支架、驱动机构以及传输机构,驱动机构绝大多数采用电机,传输机构有多种,如同步带轮配合同步带输送、链轮配合链条输出等。在同步带输送线中,一般在型材的两端设置同步带轮,型材的端部单独设置有支撑同步带轮的支撑结构,同步带绕设在两个同步带轮上,其中一个同步带轮受驱动机构实现主动旋转,另一个同步带轮在同步带的传动下进行从动旋转,同步带带体进行物料输送。

2、现有技术中专利公开号为cn204938164u公开了一种可调式皮带输送装置,其用于支撑带轮组件的支撑结构均采用金属钣金件,利用两个侧板分别通过四颗螺钉锁紧固定在型材支架上,金属钣金件成本高,单根型材支架上的从动端支撑结构就要用八颗螺钉安装,安装成本高,安装操作步骤多,安装效率低。

3、现有技术中专利公开号为cn220316188u公开的一种输送线,其存在以下问题:

4、(1)从动轮座为钣金一体成型结构,为金属件,制作成本高;

5、(2)从动轮在安装时,需要先放入到从动轮座内腔中,然后左右两侧插入从动轮断开轴实现对从动轮的支撑,最后再利用断轴螺栓锁紧从动轮断开轴,使从动轮稳定转动,从动轮安装步骤繁琐,且位置不可调,无法进行主输送带的张紧力调节;

6、(3)主动轮座虽然采用注塑一体成型,相比于钣金件降低了成本,但主动轮侧板为一个实体的板面结构,无法供主轴贯穿通过。

7、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本增效型输送线,降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安装效率。

2、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包括输送模块,其包括输送模块,所述输送模块包括型材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型材支架两端的主动端支撑件与从动端支撑件、安装在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上的主动带轮组件、安装在所述从动端支撑件上的从动带轮组件以及绕设在所述主动带轮组件和所述从动带轮组件之间的同步带;所述型材支架内设置有供所述同步带下带体穿过的空腔、两端端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螺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与所述从动端支撑件均为注塑成型件;所述从动端支撑件包括共同围绕形成有第二容纳腔的第二前侧板部、第二左侧板部、第二右侧板部以及第二下连接板部;所述第二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二右侧板部相对的内侧表面上均设置有支撑滑槽,所述支撑滑槽自所述第二左侧板部或所述第二右侧板部的后侧边缘向前延伸设定长度,且在所述第二左侧板部或所述第二右侧板部的后侧形成有进出口,所述支撑滑槽朝向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一侧为开放结构,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从动带轮组件包括支撑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轴上的从动带轮以及调节所述从动带轮与所述主动带轮组件间距进而调节同步带张紧力的调节组件;所述从动带轮组件整体从所述进出口处沿所述支撑滑槽平推进入到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进而安装到所述从动端支撑件上。

3、进一步的,所述型材支架包括主型材与侧封板材;所述空腔成型在所述主型材上,所述空腔在所述主型材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上形成有开放缺口,所述侧封板材与所述主型材通过卡槽卡条扣合结构配合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且封盖住所述开放缺口。

4、进一步的,所述主型材顶部设置有沿所述主型材延伸方向贯通的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包括第一卡槽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卡槽上方的同步带限位槽,所述第一卡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同步带限位槽的宽度;所述第一卡槽内设置有耐磨金属带,所述同步带位于所述同步带限位槽内且下表面与所述耐磨金属带表面相贴,所述同步带的上表面突出所述同步带限位槽。

5、进一步的,所述耐磨金属带靠近所述从动端支撑件的一端被折弯形成有第一折弯部,靠近所述主动端支撑件的一端被折弯形成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被压紧在所述从动端支撑件端面与所述型材支架端面之间;所述第二折弯部被压持在所述主动端支撑件内的一对压持挡块下。

6、进一步的,所述主动端支撑件具有第一左侧板部、第一右侧板部以及第一下连接板部,第一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一右侧板部呈左右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下连接板部设置在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一右侧板部之间;所述第一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二右侧板部之间的空间形成有容纳所述主动带轮组件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顺着所述主动端支撑件的外周轮廓自所述主动端支撑件顶部向后向下一直延伸至后侧靠下位置;所述第一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一右侧板部上均开设有主轴穿孔。

7、进一步的,所述主轴穿孔包括孔座以及导入开槽,所述导入开槽自侧板顶部向下凹陷至所述孔座处,所述导入开槽的开槽宽度大于主轴的直径;所述导入开槽中安装有卡扣塞;所述导入开槽沿开槽深度方向依次具有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槽宽大于所述第二段的槽宽,形成台阶结构;所述卡扣塞配合的具有堵头部与堵塞部,所述堵头部填满所述第一段的空间,所述堵塞部填满所述第二段的空间,所述堵头部坐落在所述台阶结构上实现塞入深度定位。

8、进一步的,所述导入开槽位于所述第二段的内壁上开设有竖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槽,所述堵塞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槽配合的第一限位凸条。

9、进一步的,所述主动端支撑件具有第一前侧板部,所述第一前侧板左侧邻接所述第一左侧板部、右侧邻接所述第一右侧板部;所述第一前侧板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位置对应的若干第一安装孔。

10、进一步的,所述型材支架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埋入紧固配件的第一条形沟槽、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埋入紧固配件的第二条形沟槽;所述第一前侧板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条形沟槽、所述第二条形沟槽内壁配合定位的若干第一定位凸块。

11、进一步的,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靠前的一端形成有支撑板部,所述第一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二右侧板部的内壁表面上靠近所述支撑板部的后侧设置有一对压持挡块;所述型材支架顶部嵌设有耐磨金属带,所述同步带的下表面与所述耐磨金属带上表面相贴,所述耐磨金属带的一端延伸覆盖所述支撑板部且被所述压持挡块向下压持。

12、进一步的,所述主动端支撑件的结构为以下三种情形之一:

13、情形a):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

14、情形b):所述主动端支撑件包括第一塑胶件与第二塑胶件,所述第一右侧板部、所述第一前侧板部以及所述第一下连接板部一体注塑成型形成所述第一塑胶件,所述第一左侧板部形成所述第二塑胶件;所述第一塑胶件上设置有若干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塑胶件通过螺钉拧入所述第二螺纹孔与所述第一塑胶件组装在一起,形成所述主动端支撑件;

15、情形c):所述主动端支撑件包括第三塑胶件与第四塑胶件,所述第一左侧板部、所述第一前侧板部以及所述第一下连接板部一体注塑成型形成所述第三塑胶件,所述第一右侧板部形成所述第四塑胶件;所述第三塑胶件上设置有若干第三螺纹孔,所述第四塑胶件通过螺钉拧入所述第三螺纹孔与所述第三塑胶件组装在一起,形成所述主动端支撑件。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前侧板部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空腔的第二开口。

17、进一步的,当所述主动端支撑件的结构为所述情形a)时,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朝上;

18、当所述主动端支撑件的结构为所述情形b)时,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朝左;

19、当所述主动端支撑件的结构为所述情形c)时,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朝右。

20、进一步的,所述从动端支撑件的结构为以下三种情形之一:

21、情形a):所述从动端支撑件整体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

22、情形b):所述从动端支撑件包括左右对称拼合在一起的第五塑胶件与第六塑胶件;所述第五塑胶件包括所述第二左侧板部、一半所述第二下连接板部以及一半所述第二前侧板部;所述第六塑胶件包括所述第二右侧板部、一半所述第二下连接板部以及一半所述第二前侧板部;所述第五塑胶件与所述第六塑胶件在所述第二下连接板部处设置有第三安装孔,通过螺栓螺母或螺钉螺纹孔配合实现紧固连接;

23、情形c):所述从动端支撑件包括第七塑胶件与第八塑胶件;所述第二左侧板部、所述第二前侧板部以及所述第二下连接板部一体注塑成型形成所述第七塑胶件,所述第二右侧板部形成所述第八塑胶件;所述第七塑胶件中设置有若干第四螺纹孔,所述第八塑胶件通过螺钉拧入所述第四螺纹孔中与所述第七塑胶件紧固连接,形成所述从动端支撑件;

24、情形d):所述从动端支撑件包括第九塑胶件与第十塑胶件;所述第二右侧板部、所述第二前侧板部以及所述第二下连接板部一体注塑成型形成所述第九塑胶件,所述第二左侧板部形成所述第十塑胶件;所述第九塑胶件中设置有若干第五螺纹孔,所述第十塑胶件通过螺钉拧入所述第五螺纹孔中与所述第九塑胶件紧固连接,形成所述从动端支撑件。

25、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轴伸入至所述支撑滑槽内的区段,其外周表面被部分削除形成具有下水平面与上水平面的轴端结构,且所述下水平面坐落在所述支撑滑槽的槽底上。

2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左侧板部、所述第二右侧板部上均设置有限制所述支撑轴轴向两端位置的限位挡板。

27、进一步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一对调节螺杆以及活动套设在所述调节螺杆上的支撑卡块;所述支撑轴伸入至所述支撑滑槽内的区段上设置有水平的且径向贯通的第六螺纹孔,所述调节螺杆水平穿过所述第六螺纹孔且与所述第六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支撑卡块封堵在所述进出口处。

2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卡块上设置有供所述调节螺杆穿过的穿孔,具有与所述支撑滑槽高度适配的且封堵住所述进出口的塞块本体;所述支撑滑槽在靠近所述进出口处的槽底表面与槽顶表面均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塞块本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槽配合进行限位的限位凸条。

2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容纳腔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顺着所述从动端支撑件的外周轮廓自所述从动端支撑件顶部向后向下一直延伸至后侧靠下位置;所述从动端支撑件的后侧设置有减小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从动带轮组件之间缝隙的第二围挡板部。

3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围挡板部的内侧设置有一对卡扣部,通过所述一对卡扣部分别扣紧在所述第二左侧板部、所述第二右侧板部上。

31、进一步的,所述型材支架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埋入紧固配件的第一条形沟槽、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埋入紧固配件的第二条形沟槽;所述第二前侧板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条形沟槽、所述第二条形沟槽内壁配合定位的若干第二定位凸块。

3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前侧板部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空腔的第四开口。

33、进一步的,在所述情形a)或所述情形b)下,所述第四开口的开口朝上;

34、在所述情形c)下,所述第四开口的开口朝上或朝右;

35、在所述情形d)下,所述第四开口的开口朝上或朝左。

36、进一步的,所述从动端支撑件上设置有支撑同步带的支撑钣金件。

3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钣金件的左右边具有向下翻折的且贴合所述第二左侧板部或所述第二右侧板部表面的一对第一翻折板部,中部具有向下凹陷的限位托槽;两个所述第一翻折板部的前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翻折形成有贴合所述第二前侧板部表面的一对第二翻折板部;所述限位托槽的后侧边具有向后向下斜向延伸的过渡延伸板。

38、进一步的,还包括机架和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驱动模块,所述机架上沿左右方向间隔平行设置有若干所述输送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电机以及受所述电机驱动进行旋转的主轴;所述主动带轮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轴上,跟随所述主轴一起进行旋转。

39、进一步的,所述主轴上靠近每个所述主动带轮组件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轴承座;所述主动端支撑件内埋设有螺母,所述轴承座通过螺钉拧入所述螺母中固定安装在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上。

4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降本增效型输送线的有益效果在于:降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安装效率。具体为:

41、(1)将输送型材支架一端的主动端支撑件、另一端的从动端支撑件全部采用塑胶件替代原来的金属钣金件结构,降低了输送线制作成本;

42、(2)在从动端支撑件的左右侧板内侧设置支撑滑槽,支撑滑槽的外侧具有限位挡板构成非开放结构,仅在另一相对侧开放朝向容纳腔,在组装从动带轮组件时,先将从动带轮组件组装完成形成一个模组,在组装时,将同步带套在从动带轮上,然后直接将该模组从支撑滑槽的进出口处沿支撑滑槽推送进入到容纳腔内即可完成组装,组装方便快捷;

43、(3)在主动端支撑件的左右两侧板上均设置了开口朝上的主轴穿孔,在组装前,先将驱动模块与主动带轮组件组装为一个模组,然后再将该模组一起从上往下放入到主轴穿孔中,最后用卡扣塞封堵住主轴穿孔上段的导入开槽,提高了美观度与安全性;基于上述(2)和(3),实现了输送线现场的模块化快速安装方式,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44、(4)在主动端支撑件的其中一个侧板上埋设有螺母,方便安装支撑主轴的轴承座;

45、(5)主动端支撑件与从动端支撑件的后侧均设置有减小开口与带轮组件之间缝隙的围挡板部,有效避免操作人员的手指随同步带回程带体卷入容纳腔内而受伤;配合型材支架内的空腔结构设置,让同步带的回程带体被隐藏在内部,大大提高了输送线的安全性,以便能够满足安全等级要求更高的需求;

46、(6)两个支撑件靠近型材支架的一侧表面上还设置有便于同步带带体穿过的开口,以便让同步带的回程带体从容纳腔内穿入到型材支架内的空腔中,或从型材支架内的空腔中穿入到容纳腔内,提高了输送线组装的便捷性;

47、(7)通过设置耐磨金属带作为同步带下方的支撑接触件,优选为钢带,利用钢带光滑的表面和较强的硬度、优异的耐磨性,减小了对同步带的摩擦力,降低了对同步带的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另外,耐磨金属带的两端采用折弯结构进行定位,其一端配合从动端支撑件的端面进行压紧,另一端则通过主动端支撑件内的压持挡块进行压持,相比于原来垫条采用多个螺钉锁紧固定的方式,提高了安装便捷度与安装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包括输送模块,所述输送模块包括型材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型材支架两端的主动端支撑件与从动端支撑件、安装在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上的主动带轮组件、安装在所述从动端支撑件上的从动带轮组件以及绕设在所述主动带轮组件和所述从动带轮组件之间的同步带;所述型材支架内设置有供所述同步带下带体穿过的空腔、两端端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螺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与所述从动端支撑件均为注塑成型件;所述从动端支撑件包括共同围绕形成有第二容纳腔的第二前侧板部、第二左侧板部、第二右侧板部以及第二下连接板部;所述第二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二右侧板部相对的内侧表面上均设置有支撑滑槽,所述支撑滑槽自所述第二左侧板部或所述第二右侧板部的后侧边缘向前延伸设定长度,且在所述第二左侧板部或所述第二右侧板部的后侧形成有进出口,所述支撑滑槽朝向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一侧为开放结构,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从动带轮组件包括支撑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轴上的从动带轮以及调节所述从动带轮与所述主动带轮组件间距进而调节同步带张紧力的调节组件;所述从动带轮组件整体从所述进出口处沿所述支撑滑槽平推进入到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进而安装到所述从动端支撑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支架包括主型材与侧封板材;所述空腔成型在所述主型材上,所述空腔在所述主型材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上形成有开放缺口,所述侧封板材与所述主型材通过卡槽卡条扣合结构配合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且封盖住所述开放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型材顶部设置有沿所述主型材延伸方向贯通的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包括第一卡槽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卡槽上方的同步带限位槽,所述第一卡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同步带限位槽的宽度;所述第一卡槽内设置有耐磨金属带,所述同步带位于所述同步带限位槽内且下表面与所述耐磨金属带表面相贴,所述同步带的上表面突出所述同步带限位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金属带靠近所述从动端支撑件的一端被折弯形成有第一折弯部,靠近所述主动端支撑件的一端被折弯形成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被压紧在所述从动端支撑件端面与所述型材支架端面之间;所述第二折弯部被压持在所述主动端支撑件内的一对压持挡块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端支撑件具有第一左侧板部、第一右侧板部以及第一下连接板部,第一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一右侧板部呈左右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下连接板部设置在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一右侧板部之间;所述第一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二右侧板部之间的空间形成有容纳所述主动带轮组件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顺着所述主动端支撑件的外周轮廓自所述主动端支撑件顶部向后向下一直延伸至后侧靠下位置;所述第一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一右侧板部上均开设有主轴穿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穿孔包括孔座以及导入开槽,所述导入开槽自侧板顶部向下凹陷至所述孔座处,所述导入开槽的开槽宽度大于主轴的直径;所述导入开槽中安装有卡扣塞;所述导入开槽沿开槽深度方向依次具有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槽宽大于所述第二段的槽宽,形成台阶结构;所述卡扣塞配合的具有堵头部与堵塞部,所述堵头部填满所述第一段的空间,所述堵塞部填满所述第二段的空间,所述堵头部坐落在所述台阶结构上实现塞入深度定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开槽位于所述第二段的内壁上开设有竖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槽,所述堵塞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槽配合的第一限位凸条。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端支撑件具有第一前侧板部,所述第一前侧板左侧邻接所述第一左侧板部、右侧邻接所述第一右侧板部;所述第一前侧板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位置对应的若干第一安装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支架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埋入紧固配件的第一条形沟槽、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埋入紧固配件的第二条形沟槽;所述第一前侧板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条形沟槽、所述第二条形沟槽内壁配合定位的若干第一定位凸块。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靠前的一端形成有支撑板部,所述第一左侧板部与所述第二右侧板部的内壁表面上靠近所述支撑板部的后侧设置有一对压持挡块;所述型材支架顶部嵌设有耐磨金属带,所述同步带的下表面与所述耐磨金属带上表面相贴,所述耐磨金属带的一端延伸覆盖所述支撑板部且被所述压持挡块向下压持。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端支撑件的结构为以下三种情形之一: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侧板部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空腔的第二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端支撑件的结构为以下三种情形之一: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伸入至所述支撑滑槽内的区段,其外周表面被部分削除形成具有下水平面与上水平面的轴端结构,且所述下水平面坐落在所述支撑滑槽的槽底上。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左侧板部、所述第二右侧板部上均设置有限制所述支撑轴轴向两端位置的限位挡板。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一对调节螺杆以及活动套设在所述调节螺杆上的支撑卡块;所述支撑轴伸入至所述支撑滑槽内的区段上设置有水平的且径向贯通的第六螺纹孔,所述调节螺杆水平穿过所述第六螺纹孔且与所述第六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支撑卡块封堵在所述进出口处。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卡块上设置有供所述调节螺杆穿过的穿孔,具有与所述支撑滑槽高度适配的且封堵住所述进出口的塞块本体;所述支撑滑槽在靠近所述进出口处的槽底表面与槽顶表面均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塞块本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槽配合进行限位的限位凸条。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顺着所述从动端支撑件的外周轮廓自所述从动端支撑件顶部向后向下一直延伸至后侧靠下位置;所述从动端支撑件的后侧设置有减小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从动带轮组件之间缝隙的第二围挡板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围挡板部的内侧设置有一对卡扣部,通过所述一对卡扣部分别扣紧在所述第二左侧板部、所述第二右侧板部上。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支架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埋入紧固配件的第一条形沟槽、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埋入紧固配件的第二条形沟槽;所述第二前侧板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条形沟槽、所述第二条形沟槽内壁配合定位的若干第二定位凸块。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侧板部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空腔的第四开口。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端支撑件上设置有支撑同步带的支撑钣金件。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钣金件的左右边具有向下翻折的且贴合所述第二左侧板部或所述第二右侧板部表面的一对第一翻折板部,中部具有向下凹陷的限位托槽;两个所述第一翻折板部的前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翻折形成有贴合所述第二前侧板部表面的一对第二翻折板部;所述限位托槽的后侧边具有向后向下斜向延伸的过渡延伸板。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架和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驱动模块,所述机架上沿左右方向间隔平行设置有若干所述输送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电机以及受所述电机驱动进行旋转的主轴;所述主动带轮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主轴上,跟随所述主轴一起进行旋转。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上靠近每个所述主动带轮组件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轴承座;所述主动端支撑件内埋设有螺母,所述轴承座通过螺钉拧入所述螺母中固定安装在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上。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本增效型输送线,其包括输送模块,所述输送模块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型材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型材支架两端的主动端支撑件与从动端支撑件、安装在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上的主动带轮组件、安装在所述从动端支撑件上的从动带轮组件以及绕设在所述主动带轮组件和所述从动带轮组件之间的同步带;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与所述从动端支撑件均为注塑成型件;所述型材支架内设置有供所述同步带下带体穿过的空腔,两端端面上设置有至少四个第一螺纹孔;所述主动端支撑件与所述从动端支撑件通过螺钉拧入所述第一螺纹孔内在所述型材支架上实现固定安装。本发明降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安装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王上明,刘超,胡学进,祖国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晟成光伏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71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