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既有住宅改造的进深可调的电梯机构及电梯改造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3-19  7


本发明涉及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尤其涉及用于既有住宅改造的进深可调的电梯机构及电梯改造系统。


背景技术:

1、由于既有住宅的周边场景空间局促,传统的住宅加装电梯尺寸往往无法满足医用急救担架平放和大型家具设备搬运的需要。也就是,目前,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存在加装电梯小与需求容量大之间的矛盾,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是提升居住品质、满足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口出行需求的重要措施。但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空间局促与平放担架和搬运大尺度家具之间的矛盾。在老旧小区,尤其是早期的多层住宅设计中,加装电梯的尺度受到限制,受住宅间距、消防车道、采光要求、造价要求等因素限制,不能加装大尺度电梯,630kg与800kg的小型电梯或者无机房的电梯成为老旧小区加装的首选。然而这些电梯的轿厢长宽尺寸通常为1400mm×1100mm(630kg轿厢的尺寸)或1400mm×1300mm(800kg轿厢的尺寸),虽能满足普通使用需求,但轿厢尺寸难以容纳担架平放(医用担架平放后的尺寸为1800~2000mm×500~600mm)或较大尺寸的家具的搬运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既有住宅改造的进深可调的电梯机构及电梯改造系统,用以解决既有住宅的改造电梯轿厢尺寸有限的问题。

2、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既有住宅改造的进深可调的电梯机构,至少能够用于既有住宅的电梯改造,所述电梯机构包括:

3、电梯井,所述电梯井的每层与既有住宅相对应的楼层相配合,以备电梯机构能够平层入户;

4、可伸缩轿厢,与所述电梯井相配合;所述可伸缩轿厢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所述可伸缩轿厢被配置为至少其进深能够随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改变;所述可伸缩轿厢至少包括一个收展侧壁组件,所述收展侧壁组件被配置为至少能够打开向外延展,以备增大可伸缩轿厢的体积;且至少一个收展侧壁组件被配置为能够构成可伸缩轿厢与电梯门相对的侧壁。

5、进一步地,所述收展侧壁组件包括收紧状态和扩展状态;

6、所述可伸缩轿厢位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收展侧壁组件位于收紧状态;

7、所述可伸缩轿厢位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收展侧壁组件位于扩展状态;

8、所述可伸缩轿厢位于第一状态时进深小于位于第二状态时的进深。

9、进一步地,所述可伸缩轿厢包括框架主体,所述收展侧壁组件的部分与所述框架主体的一侧转动连接;

10、所述收展侧壁组件位于收紧状态时,所述收展侧壁组件被配置为至少能够将与所述框架主体连接的一侧贴紧闭合;

11、所述收展侧壁组件位于扩展状态时,所述收展侧壁组件向外延伸构成可伸缩轿厢的外延部分,所述收展侧壁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外延部分的底板,至少一部分构成外延部分的侧壁。

12、进一步地,所述收展侧壁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展台和第二展台;

13、所述第二展台的底端与所述框架主体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展台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展台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展台的顶端为自由端;

14、所述第一展台的侧端通过转动连杆与所述框架主体的转动连接;

15、所述收展侧壁组件位于收紧状态时,所述第一展台与第二展台上下相对位于同一平面,共同构成可伸缩轿厢第一状态时的侧壁;

16、所述收展侧壁组件位于扩展状态时,所述第一展台与所述第二展台相垂直,所述第二展台构成可伸缩轿厢第二状态时的底板,所述第一展台构成可伸缩轿厢第二状态的侧壁,所述转动连杆位于第一展台与框架主体之间;

17、优选地,所述框架主体的外侧棱设有用于收纳所述转动连杆的装配凹槽。

18、进一步地,所述可伸缩轿厢还包括拉索组件,所述拉索组件被配置为至少能够构成所述外延部分的左侧壁或右侧壁的一部分;

19、所述拉索组件包括收起状态和拉开状态;

20、所述收起状态,所述拉索组件被配置为能够折叠嵌于所述第一展台和转动连杆处,或者,所述拉索组件被配置为能够折叠嵌于所述第二展台和框架主体处,以备第一展台、第二展台能够与框架主体贴合,所述收展侧壁组件位于收紧状态;

21、所述拉开状态,所述拉索组件被配置为能够撑开于所述第一展台和转动连杆之间,或者,所述拉索组件被配置为能够撑开于所述第二展台和框架主体之间,以备加强外延部分的连接强度,所述收展侧壁组件位于扩展状态;

22、优选地,所述拉索组件的收起状态和拉开状态的切换随所述收展侧壁组件的收起状态和扩展状态的切换同步进行;

23、优选地,所述拉索组件包括折叠拉杆部和拉绳部;

24、所述折叠拉杆部包括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拉绳部包括多条平行设置的拉绳,多条拉绳的长度不同,越靠近折叠拉杆部的拉绳长度越大;

25、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与第一展台的侧端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拉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拉杆的另一端与转动连杆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拉绳的一端与第一展台的侧端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与转动拉杆连接;当收起状态时,第一拉杆被嵌入第一展台的侧端,第二拉杆被嵌入转动连杆内,所述拉绳部的一部分被第一拉杆限位嵌入于第一展台的侧端,所述拉绳部的另一部分被第二拉杆限位嵌入于转动连杆内;当拉开状态时,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共线构成外延部分左侧壁或右侧壁的对角线,所述拉绳部的拉绳平行涨紧在第一展台侧端、转动连杆、折叠拉杆部形成的三角框架内,且拉绳与折叠拉杆部形成的对角线平行;

26、或者,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与第二展台的侧端顶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拉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拉杆的另一端框架主体的外侧棱位于转动连杆正下方且相贴的位点转动连接;所述拉绳的一端与第二展台的侧端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与框架主体的外侧棱连接;当收起状态时,第一拉杆被嵌入第二展台的侧端,第二拉杆被嵌入框架主体的外侧棱内,所述拉绳部的一部分被第一拉杆限位嵌入于第二展台的侧端,所述拉绳部的另一部分被第二拉杆限位嵌入于框架主体的外侧棱内,且嵌入处位于装配凹槽的下方;当拉开状态时,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共线构成外延部分左侧壁或右侧壁的对角线,所述拉绳部的拉绳平行涨紧在第二展台侧端、框架主体的外侧棱、折叠拉杆部形成的三角框架内,且拉绳与折叠拉杆部形成的对角线平行;

27、所述外延部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组相对设置的拉索组件。

28、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主体的顶部设有遮挡板;

29、所述遮挡板包括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30、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遮挡板被配置为能够嵌入或折叠于所述框架主体的顶部;

31、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遮挡板被配置为能够从所述框架主体的顶部伸出,且向下投影所述遮挡板能够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展台;

32、所述遮挡板的打开状态只有所述收展侧壁组件位于扩展状态才能实现;

33、优选地,所述遮挡板包括平板部和拉板部,所述平板部的一端与框架主体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平板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拉板部连接,所述平板部与所述可伸缩轿厢的顶板平行设置。

34、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主体与所述第一展台之间设有可形变的遮挡棚;

35、所述遮挡棚包括折叠状态和撑开状态;

36、所述折叠状态时,所述遮挡棚被配置为能够折叠于所述框架主体与转动连杆、第一展台之间;

37、所述撑开状态时,所述遮挡棚被配置为所述遮挡棚的一端与所述框架主体的上部连接,所述遮挡棚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展台的顶端、转动连杆连接,以备使所述可伸缩轿厢的外延、部分的顶部密闭;

38、所述遮挡棚的撑开状态只有所述收展侧壁组件位于扩展状态才能实现;

39、优选地,所述遮挡棚的折叠状态和撑开状态的切换随所述收展侧壁组件的收起状态和扩展状态的切换同步进行;

40、优选地,所述遮挡棚包括柔膜层以及用于支撑所述柔膜层的多个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形状为半框形,所述支撑条的形状与框架主体相配合;所述支撑条的两端分别与框架主体的两个外棱转动连接,所述柔膜层的边缘与框架主体上部、第一展台的顶端、转动连杆构成的闭合框连接,多个支撑条横跨所述柔膜层且与所述柔膜层固定连接。

41、进一步地,所述电梯井为至少一侧敞开的矩形柱;

42、所述收展侧壁组件设于所述可伸缩轿厢的侧壁,所述电梯井敞开侧与所述可伸缩轿厢设有收展侧壁组件的侧壁相配合,以备所述可伸缩轿厢能够在所述电梯井中无障碍通行。

43、进一步地,所述电梯井未敞开的两个相对侧设有用于装配电梯配重或/和既有住宅非重力管线的管井;

44、所述管井的腔壁设有第一检测门;

45、所述可伸缩轿厢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检测门相配合的第二检测门。

46、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既有住宅的电梯改造系统,包括:

47、上述的电梯机构,位于既有住宅的外侧;

48、停靠平台,设置于所述既有住宅的外墙上,所述停靠平台与既有住宅的楼层相配合,连接所述电梯机构与既有住宅,以备实现平层入户。

4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可实现的有益效果之一:采用进深可控的可伸缩轿厢,其在普通使用情况下可伸缩轿厢的收展侧壁组件不向外延展,即此时可伸缩轿厢的进深较小;其在特殊使用情况下,可伸缩轿厢的收展侧壁组件向外延展,以扩展进深长度,满足特殊使用情况。如此设置,在不增加电梯机构在既有住宅外侧的占用体积的情况下,使其能够满足多种使用场景,提高住户使用体感。

50、本发明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既有住宅改造的进深可调的电梯机构,其特征在于,至少能够用于既有住宅的电梯改造,所述电梯机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展侧壁组件包括收紧状态和扩展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伸缩轿厢包括框架主体,所述收展侧壁组件的部分与所述框架主体的一侧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展侧壁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展台和第二展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伸缩轿厢还包括拉索组件,所述拉索组件被配置为至少能够构成所述外延部分的左侧壁或右侧壁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的顶部设有遮挡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与所述第一展台之间设有可形变的遮挡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电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为至少一侧敞开的矩形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未敞开的两个相对侧设有用于装配电梯配重或/和既有住宅非重力管线的管井;

10.一种用于既有住宅改造的电梯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既有住宅改造的进深可调的电梯机构及电梯改造系统,其中,所述电梯机构至少能够用于既有住宅的电梯改造,所述电梯机构包括:电梯井,所述电梯井的每层与既有住宅相对应的楼层相配合,以备电梯机构能够平层入户;可伸缩轿厢,与所述电梯井相配合;所述可伸缩轿厢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所述可伸缩轿厢被配置为至少其进深能够随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改变;所述可伸缩轿厢至少包括一个收展侧壁组件,所述收展侧壁组件被配置为至少能够打开向外延展,以备增大可伸缩轿厢的体积;且至少一个收展侧壁组件被配置为能够构成可伸缩轿厢与电梯门相对的侧壁。

技术研发人员:曹晓昕,周萱,吴昊,宋洋洋,李文博,王耀堂,孙雷,张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73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