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空气净化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成品窗。
背景技术:
1、住建厅对新房验收标准中,新增了是否具有新风设备的类目,旨在提高新型住房的宜居程度。新居装修中,结合吊顶及新风管道布置家庭新风系统,但已装修好的居室如何改造,已成为新风空气净化器目前发展的阻碍,原因就在于如何引入新风,目前,最为常见的解决方案为:在墙体打洞,室内配合壁挂式新风空气净化器,这种方案需要破坏墙体结构,钻孔后的墙面还需重新粉刷,施工步骤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便于已装修好的居室实现新风空气净化,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成品窗。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建筑成品窗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建筑成品窗,包括窗框和安装于所述窗框内的玻璃,所述窗框内开设有中空腔,所述窗框内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上全热交换芯和下全热交换芯,所述窗框于所述上全热交换芯两侧以及所述下全热交换芯两侧均贯穿开设有换风孔,所述上全热交换芯和所述下全热交换芯均固定于所述中空腔内,且所述上全热交换芯和所述下全热交换芯将所述中空腔分隔为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述下全热交换芯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将所述新风通道与室内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下全热交换芯上于相邻所述第一通道之间开设有用于将所述排风通道与室外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上全热交换芯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将所述新风通道与室外连通的第三通道,所述上全热交换芯上于相邻所述第三通道之间开设有用于将所述排风通道与室内连通的第四通道,所述新风通道内设置有新风风机组件,所述排风通道内设置有排风风机组件。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现有的窗户结构上集成新风结构,用最便捷的方式为已装修家庭实现新风空气净化;室内外空气交换流动,均需要同时经过上全热交换芯和下全热交换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在上全热交换芯内和下全热交换芯内完成热交换,送入室内的新风更加接近室内原有空气的温度,从而改善新风的舒适性。
5、优选的,所述新风通道内可拆卸设置有多个滤芯,所述窗框包括内框、固定于所述内框外的外框以及密封固定于所述内框和所述外框两侧的外侧板和内侧板,所述外侧板远离所述内侧板的侧面设置有用于避免吸附雨水的挡板,所述内侧板于对应所述滤芯处开设有换芯孔,所述内侧板于所述换芯孔周侧开设有沉槽,所述沉槽内可拆卸设置有盖板。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雨天室外的雨水被吸入至新风通道内。
7、优选的,所述内框外壁固定有下左端板,所述外框内壁固定有下右端板,所述下左端板和所述下右端板分别位于所述下全热交换芯的两端,所述下左端板与所述下右端板之间固定有用于固定所述下全热交换芯的多个限位杆。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对下全热交换芯的固定。
9、优选的,所述下全热交换芯的下方转动设置有下连杆,所述下连杆转动设置在所述限位杆上,所述下连杆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固定有用于闭合多个所述第二通道的多个自闭片,多个所述自闭片与多个所述第二通道一一对应,所述自闭片远离所述下连杆的一端固定有配重体,所述限位杆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自闭片转动角度的下限位部,自然状态下,所述自闭片位于所述第二通道一侧开口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在自然状态下,将室外的空气进行隔绝,避免室外的空气进入室内。
11、优选的,所述内框外壁固定有上右端板,所述外框内壁固定有上左端板,所述上左端板和所述上右端板分别位于所述上全热交换芯的两端,所述上左端板与所述上右端板之间固定有用于固定所述上全热交换芯的多个定位杆。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上全热交换芯的固定。
13、优选的,所述上全热交换芯的上方转动设置有上连杆,所述上连杆转动设置在所述定位杆上,所述上连杆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固定有用于闭合多个所述第三通道的多个自闭薄片,多个所述自闭薄片与多个所述第三通道一一对应,所述自闭薄片远离所述上连杆的一端固定有配重部,所述定位杆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自闭薄片转动角度的上限位部,自然状态下,所述自闭薄片位于所述第三通道一侧开口处。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在自然状态下,将室外的空气进行隔绝,避免室外的空气进入室内。
15、优选的,所述新风风机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新风通道内的新风电机以及固定于所述新风通道内与所述新风电机传动连接的离心风机。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新风流动提供动力。
17、优选的,所述排风风机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排风通道内的多个电风扇。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室内空气排出提供动力。
19、优选的,所述新风通道内还安装有灭菌灯。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送入室内的空气进行杀菌。
21、优选的,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内均固定有消音棉。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轻空气流动产生的噪音。
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在现有的窗户结构上集成新风结构,用最便捷的方式为已装修家庭实现新风空气净化;
25、2.极大地减小新风与室内的温差,提高新风的舒适度;室内外空气交换流动,均需要同时经过上全热交换芯和下全热交换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在上全热交换芯内和下全热交换芯内完成热交换,送入室内的新风更加接近室内原有空气的温度,从而改善新风的舒适性;
26、3.自然状态下,避免室外的污染空气轻易进入室内,保护室内人员的空气健康;在大雾、沙城暴等空气污染严重的天气,新风电机和电风扇停止工作后,自闭薄片和自闭片分别将第三通道一侧和第二通道的一侧闭合,从而避免室外的空气进入室内。
1.一种建筑成品窗,包括窗框(4)和安装于所述窗框(4)内的玻璃(1),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4)内开设有中空腔,所述窗框(4)内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上全热交换芯(2)和下全热交换芯(3),所述窗框(4)于所述上全热交换芯(2)两侧以及所述下全热交换芯(3)两侧均贯穿开设有换风孔(5),所述上全热交换芯(2)和所述下全热交换芯(3)均固定于所述中空腔内,且所述上全热交换芯(2)和所述下全热交换芯(3)将所述中空腔分隔为新风通道(6)和排风通道(7),所述下全热交换芯(3)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将所述新风通道(6)与室内连通的第一通道(8),所述下全热交换芯(3)上于相邻所述第一通道(8)之间开设有用于将所述排风通道(7)与室外连通的第二通道(9),所述上全热交换芯(2)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将所述新风通道(6)与室外连通的第三通道(10),所述上全热交换芯(2)上于相邻所述第三通道(10)之间开设有用于将所述排风通道(7)与室内连通的第四通道(11),所述新风通道(6)内设置有新风风机组件,所述排风通道(7)内设置有排风风机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成品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通道(6)内可拆卸设置有多个滤芯(12),所述窗框(4)包括内框(40)、固定于所述内框(40)外的外框(41)以及密封固定于所述内框(40)和所述外框(41)两侧的外侧板(42)和内侧板(43),所述外侧板(42)远离所述内侧板(43)的侧面设置有用于避免吸附雨水的挡板(44),所述内侧板(43)于对应所述滤芯(12)处开设有换芯孔(45),所述内侧板(43)于所述换芯孔(45)周侧开设有沉槽(46),所述沉槽(46)内可拆卸设置有盖板(4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成品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40)外壁固定有下左端板(13),所述外框(41)内壁固定有下右端板(14),所述下左端板(13)和所述下右端板(14)分别位于所述下全热交换芯(3)的两端,所述下左端板(13)与所述下右端板(14)之间固定有用于固定所述下全热交换芯(3)的多个限位杆(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成品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全热交换芯(3)的下方转动设置有下连杆(16),所述下连杆(16)转动设置在所述限位杆(15)上,所述下连杆(16)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固定有用于闭合多个所述第二通道(9)的多个自闭片(17),多个所述自闭片(17)与多个所述第二通道(9)一一对应,所述自闭片(17)远离所述下连杆(16)的一端固定有配重体(18),所述限位杆(15)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自闭片(17)转动角度的下限位部(19),自然状态下,所述自闭片(17)位于所述第二通道(9)一侧开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成品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40)外壁固定有上右端板(20),所述外框(41)内壁固定有上左端板(21),所述上左端板(21)和所述上右端板(20)分别位于所述上全热交换芯(2)的两端,所述上左端板(21)与所述上右端板(20)之间固定有用于固定所述上全热交换芯(2)的多个定位杆(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成品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全热交换芯(2)的上方转动设置有上连杆(23),所述上连杆(23)转动设置在所述定位杆(22)上,所述上连杆(23)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固定有用于闭合多个所述第三通道(10)的多个自闭薄片(24),多个所述自闭薄片(24)与多个所述第三通道(10)一一对应,所述自闭薄片(24)远离所述上连杆(23)的一端固定有配重部(25),所述定位杆(22)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自闭薄片(24)转动角度的上限位部(26),自然状态下,所述自闭薄片(24)位于所述第三通道(10)一侧开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成品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新风通道(6)内的新风电机(27)以及固定于所述新风通道(6)内与所述新风电机(27)传动连接的离心风机(2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成品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风机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排风通道(7)内的多个电风扇(2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成品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通道(6)内还安装有灭菌灯(3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成品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通道(6)和所述排风通道(7)内均固定有消音棉(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