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在一些相关技术中,电池箱体内的部件存在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电池及用电装置,用于缓解电池箱体内的部件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其包括:
3、箱体,包括底板;
4、膨胀梁,设于所述箱体内,且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膨胀梁包括用于承受电池膨胀力的承载部和用于连接功能件的功能部,所述功能部与所述承载部一体成型,且所述功能部位于所述承载部在第一方向的至少一侧;所述承载部和所述功能部均包括空腔,所述承载部的空腔与所述功能部的空腔连通或不连通;以及
5、电池模组,所述承载部被配置为承受所述电池模组的膨胀力,所述功能部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
6、在上述实施例中,膨胀梁集成设置了用于承受电池膨胀力的承载部和用于连接功能件的功能部,满足了对于膨胀梁的多功能需求,且功能部与承载部一体成型,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拼接就可以实现膨胀梁的快速成型和装配,提高了膨胀梁的生产效率和安装效率,且同时能够减少膨胀梁上多个界面的连接,缓解了各个部位通过界面连接后的精度问题和效率问题,提高了膨胀梁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7、在上述实施例中,承载部设置空腔,在承受电池膨胀力时,能够更均匀地传递和分散膨胀力,减少局部应力集中,降低膨胀梁的损坏风险。功能部设置空腔,为通过连接件连接功能部和功能件提供了空间。承载部和功能部均包括空腔能够减轻膨胀梁的重量,进而减轻电池的重量,提高用电装置的能效。且承载部和功能部具有空心截面,可以提高膨胀梁的抗弯和抗扭刚度,在电池模组膨胀产生作用力时,能够减少形变,提高电池的结构稳定性。承载部的空腔与功能部的空腔连通,能够实现作用力的均衡,减少封口数量,降低制造难度,承载部的空腔与功能部的空腔不连通,能够提高膨胀梁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8、在上述实施例中,膨胀梁集成设置了用于承受电池膨胀力的承载部和用于连接电池模组的功能部,满足了对于膨胀梁的多功能需求,且功能部与承载部一体成型,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拼接就可以实现膨胀梁的快速成型和装配,提高了生产和安装效率,同时能够减少多个连接界面,缓解了各个功能区通过界面连接后的精度和效率问题,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一功能部和第二功能部,所述第一功能部和所述第二功能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承载部的两侧。
10、在上述实施例中,承载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功能部和第二功能部,使膨胀梁至少既能够实现与箱体的底板的连接,抵抗电池模组的大面膨胀力,为电气组件的安装提供连接位置,为电池模组的安装提供连接位置,满足了对于膨胀梁的多功能需求。且第一功能部、第二功能部和承载部一体成型,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拼接就可以实现膨胀梁的快速成型和装配,提高了膨胀梁的生产效率和安装效率,同时能够减少膨胀梁的多个部位的连接界面,缓解了各个部位通过界面连接后存在的精度问题和效率问题,提高了膨胀梁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部包括第一空腔,所述第二功能部包括第二空腔,所述承载部包括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均不连通。
12、在上述实施例中,承载部包括空腔,承载部在承受电池膨胀力时,能够更均匀地传递和分散膨胀力,减少局部应力集中,降低膨胀梁的损坏风险。第一功能部和第二功能部均包括空腔,在通过连接件连接功能件时,能够通过空腔提供安装空间。再者,承载部、第一功能部和第二功能部均包括空腔,能够减轻膨胀梁的重量,进而减轻电池的重量,提高用电装置的能效;可以提高膨胀梁的抗弯和抗扭刚度,在电池模组膨胀产生作用力时,能够减少形变,提高电池的结构稳定性。
13、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三空腔与第一空腔不连通,第三空腔与第二空腔也不连通,能够提高膨胀梁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部包括第一空腔,所述第二功能部包括第二空腔,所述承载部包括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的其中之一连通。
15、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三空腔与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其中之一连通,能够实现作用力的均衡,减少封口数量,降低制造难度。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部和所述承载部采用整块板材弯曲成型。
17、在上述实施例中,功能部和承载部采用整块板材弯曲成型,能够实现膨胀梁多种功能区域的整合,提高了膨胀梁的功能集成度,相较于分别制作多个功能零件再组装,减少了组装误差,提高了各个部位之间的定位精度,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减少了连接点,提升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且减少了连接或装配步骤,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制造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装配效率。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材依次弯曲形成所述第一功能部、所述承载部和所述第二功能部。
19、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板材能够依次弯曲形成第一功能部、承载部和第二功能部,使膨胀梁能够实现多种功能区域的整合,且不需要制作多个功能零件再组装,减少了组装误差,提高了各个部位之间的定位精度,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减少了连接点,提升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且减少了连接或装配步骤,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制造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装配效率。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膨胀梁包括第一抵接位和第二抵接位,所述第一抵接位为所述第一功能部的弯曲起始端与所述承载部的弯曲起始端相抵接的位置,所述第二抵接位为所述第二功能部的弯曲终端与所述承载部的弯曲终端相抵接的位置。
21、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抵接位位于第一功能部的弯曲起始端与承载部的弯曲起始端,第二抵接位位于第二功能部的弯曲终端与承载部的弯曲终端,抵接位的设置既能够使膨胀梁形成承载部、第一功能部和和第二功能部,又能够在不同部位之间形成隔离,提高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且抵接位通过板材弯曲形成,不需要对不同的界面进行连接,减少了组装误差,提高了各个部位之间的定位精度,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减少了连接点,提升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且减少了连接或装配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制造流程,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装配效率。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部包括第一空腔,所述第二功能部包括第二空腔,所述第一功能部的弯曲起始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或外部,和/或,所述第二功能部的弯曲终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空腔的内部或外部。
23、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功能部的弯曲起始端延伸至第一空腔的内部或外部,和/或,第二功能部的弯曲终端延伸至第二空腔的内部或外部,能够增大功能部与承载部之间的抵接面积,提高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包括第三空腔,所述膨胀梁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底板连接,且形成所述第三空腔靠近所述底板位置的外壁。
25、在上述实施例中,板件在第一方向上形成第一功能部、承载部和第二功能部,承载部的空腔靠近底板的位置没有形成封口,也就是具有开口,通过支撑件形成所述第三空腔靠近所述底板位置的外壁,既能够遮蔽承载部的空腔的开口,作为承载部的空腔的封口,又能够与箱体的底板连接,提高膨胀梁与底板的连接强度。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材依次弯曲形成所述第一功能部、所述第二功能部和所述承载部,或者,所述板材依次弯曲形成所述承载部、所述第二功能部和所述第一功能部。
27、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功能部、第二功能部和承载部可以具有多种弯曲形成方式,膨胀梁集成设置第一功能部、承载部和第二功能部,使膨胀梁能够实现多种功能区域的整合,且不需要制作多个功能零件再组装,减少了组装误差,提高了各个部位之间的定位精度,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减少了连接点,提升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且减少了连接或装配步骤,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制造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装配效率。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膨胀梁包括第三抵接位和第四抵接位,所述第三抵接位为所述第一功能部的弯曲起始端与所述承载部靠近弯曲终端的部位相抵接的位置,所述第四抵接位为所述承载部的弯曲终端与所述第一功能部的弯曲终端相抵接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三抵接位为所述承载部靠近弯曲起始端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功能部的弯曲终端相抵接的位置,所述第四抵接位为所述承载部的弯曲起始端与所述第一功能部的弯曲起始端相抵接的位置。
29、在上述实施例中,抵接位的设置既能够使膨胀梁形成承载部、第一功能部和和第二功能部,又能够在不同部位之间形成隔离,提高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且抵接位通过板材弯曲形成,不需要对不同的界面进行连接,减少了组装误差,提高了各个部位之间的定位精度,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减少了连接点,提升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且减少了连接或装配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制造流程,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装配效率。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部和所述承载部采用辊压工艺一体成型。
31、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辊压工艺一体成型膨胀梁的功能部和承载部,能够加工出满足膨胀梁多种功能需求的复杂断面形状,提高膨胀梁结构断面形状的可成型性,提高膨胀梁的尺寸精度、强度和稳定性。
3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电气组件,所述第一功能部和所述第二功能部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所述第一功能部和所述第二功能部的其中另一连接与所述电气组件连接。
33、在上述实施例中,膨胀梁集成设置了用于承受电池膨胀力的承载部,用于连接电池模组和电气组件的第一功能部和第二功能部,满足了对于膨胀梁的多功能需求,且第一功能部、第二功能部与承载部一体成型,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拼接就可以实现膨胀梁的快速成型和装配,提高了生产和安装效率,同时能够减少多个连接界面,缓解了各个功能区通过界面连接后的精度和效率问题,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
35、在上述实施例中,用电装置包括本技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因此,用电装置具有本技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电池的有益效果。
36、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膨胀梁集成设置了用于承受电池膨胀力的承载部和用于连接功能件的功能部,满足了对于膨胀梁的多功能需求,且功能部与承载部一体成型,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拼接就可以实现膨胀梁的快速成型和装配,提高了膨胀梁的生产效率和安装效率,且同时能够减少膨胀梁上多个界面的连接,缓解了各个部位通过界面连接后的精度问题和效率问题,提高了膨胀梁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部(22)包括第一功能部(221)和第二功能部(222),所述第一功能部(221)和所述第二功能部(222)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承载部(21)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部(221)包括第一空腔(2211),所述第二功能部(222)包括第二空腔(2221),所述承载部(21)包括第三空腔(211);所述第三空腔(211)与所述第一空腔(2211)和所述第二空腔(2221)均不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部(221)包括第一空腔(2211),所述第二功能部(222)包括第二空腔(2221),所述承载部(21)包括第三空腔(211);所述第三空腔(211)与所述第一空腔(2211)和所述第二空腔(2221)的其中之一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部(22)和所述承载部(21)采用整块板材弯曲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材依次弯曲形成所述第一功能部(221)、所述承载部(21)和所述第二功能部(2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梁(2)包括第一抵接位(23)和第二抵接位(24),所述第一抵接位(23)为所述第一功能部(221)的弯曲起始端与所述承载部(21)的弯曲起始端相抵接的位置,所述第二抵接位(24)为所述第二功能部(222)的弯曲终端与所述承载部(21)的弯曲终端相抵接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部(221)包括第一空腔(2211),所述第二功能部(222)包括第二空腔(2221),所述第一功能部(221)的弯曲起始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空腔(2211)的内部或外部,和/或,所述第二功能部(222)的弯曲终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空腔(2221)的内部或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21)包括第三空腔(211),所述膨胀梁(2)还包括支撑件(27),所述支撑件(27)与所述底板(11)连接,且形成所述第三空腔(211)靠近所述底板(11)位置的外壁。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材依次弯曲形成所述第一功能部(221)、所述第二功能部(222)和所述承载部(21),或者,所述板材依次弯曲形成所述承载部(21)、所述第二功能部(222)和所述第一功能部(22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梁(2)包括第三抵接位(25)和第四抵接位(26),所述第三抵接位(25)为所述第一功能部(221)的弯曲起始端与所述承载部(21)靠近弯曲终端的部位相抵接的位置,所述第四抵接位(26)为所述承载部(21)的弯曲终端与所述第一功能部(221)的弯曲终端相抵接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三抵接位(25)为所述承载部(21)靠近弯曲起始端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功能部(221)的弯曲终端相抵接的位置,所述第四抵接位(26)为所述承载部(21)的弯曲起始端与所述第一功能部(221)的弯曲起始端相抵接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部(22)和所述承载部(21)采用辊压工艺一体成型。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气组件(4),所述第一功能部(221)和所述第二功能部(222)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电池模组(3)连接,所述第一功能部(221)和所述第二功能部(222)的其中另一连接与所述电气组件(4)连接。
14.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