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动器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02  6


本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制动器和车辆。


背景技术:

1、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工具。但是新能源汽车最受诟病就是续航里程,要提升续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整车轻量化。

2、制动器具有使汽车减速、停止、保持停止状态等功能,可实现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其主要零件包括制动钳、支架、活塞、矩型密封圈、摩擦片、簧片等,目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摩擦片,其采用了磨损材料的部分的厚度均是10mm以上,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卡钳开档宽度设计时需要更大的空间,对制动钳重量、成本以及汽车续航都有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制动器,旨在降低制动器的重量。

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出一种制动器,应用于具有能量回收系统的车辆,所述车辆具有连接车轮的制动盘,所述制动器包括:

3、卡钳支架;

4、摩擦片,活动连接所述卡钳支架,所述摩擦片包括摩擦层;

5、钳体,设于所述卡钳支架,并能够驱动所述摩擦片相对所述卡钳支架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摩擦层抵接所述制动盘;

6、其中,所述摩擦层的厚度为d1,6.5mm≤d1≤7.5mm。

7、在一实施例中,6.8mm≤d1≤7.2mm。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摩擦片还包括背板层,所述背板层设于所述摩擦层远离所述制动盘的一侧面,所述背板层相对的两侧边设置有凸耳,所述背板层通过所述凸耳与所述卡钳支架活动连接。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层的厚度d2,0.2d1≤d2≤d1。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层的材质为金属,所述摩擦层的材质为纤维材料,所述摩擦层和所述背板层配置为一体设置。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钳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形成有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制动盘的夹持槽,所述夹持槽的底壁和两个相对的侧壁设置有过口,所述摩擦层在所述钳体的驱动下能够从所述过口伸入所述夹持槽内,以抵接所述制动盘。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钳支架还包括两个导向柱,所述两个导向柱分设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一侧面的两侧边,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钳体活动连接所述导向柱,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摩擦层靠近所述制动盘的一侧面开设有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两个导向柱的分布方向相交。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槽的深度为h,0.5d1≤h≤0.8d1。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制动器。

1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利用车辆的能量回收系统的制动减速的回馈机制来减少踩制动的频次,并减小摩擦层使用厚度,在保证摩擦片的使用寿命的同时,又可以对摩擦片进行减重,从而实现制动器轻量化。



技术特征:

1.一种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具有能量回收系统的车辆,所述车辆具有连接车轮的制动盘,所述制动器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6.8mm≤d1≤7.2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还包括背板层,所述背板层设于所述摩擦层远离所述制动盘的一侧面,所述背板层相对的两侧边设置有凸耳,所述背板层通过所述凸耳与所述卡钳支架活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层的厚度d2,0.2d1≤d2≤d1。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层的材质为金属,所述摩擦层的材质为纤维材料,所述摩擦层和所述背板层配置为一体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钳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形成有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制动盘的夹持槽,所述夹持槽的底壁和两个相对的侧壁设置有过口,所述摩擦层在所述钳体的驱动下能够从所述过口伸入所述夹持槽内,以抵接所述制动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钳支架还包括两个导向柱,所述两个导向柱分设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一侧面的两侧边,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钳体活动连接所述导向柱,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层靠近所述制动盘的一侧面开设有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两个导向柱的分布方向相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槽的深度为h,0.5d1≤h≤0.8d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器。


技术总结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制动器和车辆,制动器应用于具有能量回收系统的车辆,车辆具有连接车轮的制动盘,制动器包括卡钳支架、摩擦片和钳体,摩擦片活动连接卡钳支架,摩擦片包括摩擦层;钳体设于卡钳支架,并能够驱动摩擦片相对卡钳支架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摩擦层抵接制动盘;其中,摩擦层的厚度为D<subgt;1</subgt;,6.5mm≤D<subgt;1</subgt;≤7.5mm。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利用车辆的能量回收系统的制动减速的回馈机制来减少踩制动的频次,并减小摩擦层使用厚度,在保证摩擦片的使用寿命的同时,又可以对摩擦片进行减重,从而实现制动器轻量化。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顺,窦德海,仝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13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80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