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07  4


本申请涉及车辆,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全地形车通过转向组件的转向轴控制方向机,以使方向机控制转向节,以实现前轮的转向。具体地,转向节上设置有转向球头,转向球头和方向机传动连接,从而实现前轮的转向。

2、当全地形车轴距较短时(例如小型全地形车,其体积较小,因此轴距较短),车身前部的布置空间也较小。在上述情况下,现有的方向机的布置会使得转向轴获得较大的初始安装角度,不利于全地形车的转向,因此需增加传动结构,从而使得转向组件的结构不够紧凑,进而影响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

3、此外,当全地形车需要在前轮轴线的后侧空间中布置其他零部件时,例如当全地形车的驱动模式为四驱时,需要在前轮轴线的后侧空间中布置前桥机构;由于小型全地形车的体积较小,因此小型全地形车的前部空间较小,前轮轴线的后侧空间较小,从而限制了其他零部件(例如前桥机构)的布置,以使全地形车无法满足零部件的空间布置需求,进而不利于提高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间利用率较高的全地形车。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悬架组件、动力组件和转向组件,行走组件设置于车架下侧并包括前轮和后轮;悬架组件将前轮和后轮连接至车架;动力组件由车架支撑并传动连接至前轮和后轮中至少之一;转向组件包括转动连接至车架的转动机构以及与转动机构传动连接的方向控制机构,方向控制机构传动连接至前轮,以使转动机构能够通过方向控制机构驱动前轮转向;车架的前侧围绕形成有容纳空间,方向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中,定义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长度方向且经过前轮轴线的第一平面,方向控制机构位于第一平面的前侧。

4、进一步地,悬架组件包括前摇臂,前摇臂连接前轮和车架,定义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长度方向且经过前摇臂最前端的第二平面,方向控制机构位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

5、进一步地,车架上设置有安装件,从全地形车宽度方向观察,安装件至少部分和前摇臂重叠,方向控制机构通过安装件连接至车架。

6、进一步地,悬架组件包括转向节,转向节与前轮转动连接,转向节至少部分向前延伸以形成有连接座,转向组件包括活动连接至方向控制机构的转向拉杆,转向拉杆和连接座转动连接。

7、进一步地,转向拉杆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平面的前侧;连接座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平面的前侧。

8、进一步地,转向节至少部分向后延伸以形成有卡钳座,全地形车还包括制动器,制动器连接至卡钳座。

9、进一步地,方向控制机构包括外壳体和位于外壳体中的传动件,传动件包括与转动机构传动连接的传动端以及与转向拉杆活动连接的连接端;转向拉杆远离连接端的一端设置有能够调节转向拉杆长度的调节机构,转向拉杆套设于调节机构上并与调节机构螺纹连接,调节机构和连接座转动连接。

10、进一步地,全地形车沿其高度方向上的高度设置为大于等于1080mm且小于等于1620mm。

11、进一步地,全地形车包括副驾扶手机构,副驾扶手机构包括连接至车架的连接架、能够与连接架相对移动的扶手架以及调节连接架和扶手架相对位置的调节件。

12、进一步地,连接架套设于扶手架上,连接架靠近扶手架处设置有缺口部,调节件包括紧固部和调节部,紧固部套设于缺口部,调节部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调节部处于第一位置时,调节部驱动紧固部挤压缺口部,紧固部对缺口部的作用力大于等于预设作用力,以使连接架和扶手架之间相对静止;当调节部处于第二位置时,紧固部对缺口部的作用力小于预设作用力,以使连接架和扶手架之间能够相对移动。

13、上述全地形车通过将方向控制机构设置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可以节省转动机构与方向控制机构之间的传动结构,从而简化转向组件的结构,进而提高转向组件的结构紧凑性,并提高车架前侧的空间利用率;还可以节省前轮轴线的后侧空间,从而便于前轮轴线布置其他零部件,以提高小型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组件包括前摇臂,所述前摇臂连接所述前轮和所述车架,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全地形车长度方向且经过所述前摇臂最前端的第二平面,所述方向控制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上设置有安装件,从所述全地形车宽度方向观察,所述安装件至少部分和所述前摇臂重叠,所述方向控制机构通过所述安装件连接至所述车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组件包括转向节,所述转向节与所述前轮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节至少部分向前延伸以形成有连接座,所述转向组件包括活动连接至所述方向控制机构的转向拉杆,所述转向拉杆和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拉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的前侧;所述连接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的前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至少部分向后延伸以形成有卡钳座,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制动器,所述制动器连接至所述卡钳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控制机构包括外壳体和位于所述外壳体中的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包括与所述转动机构传动连接的传动端以及与所述转向拉杆活动连接的连接端;所述转向拉杆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端设置有能够调节所述转向拉杆长度的调节机构,所述转向拉杆套设于所述调节机构上并与所述调节机构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机构和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沿其高度方向上的高度设置为大于等于1080mm且小于等于162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包括副驾扶手机构,所述副驾扶手机构包括连接至所述车架的连接架、能够与所述连接架相对移动的扶手架以及调节所述连接架和所述扶手架相对位置的调节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套设于所述扶手架上,所述连接架靠近所述扶手架处设置有缺口部,所述调节件包括紧固部和调节部,所述紧固部套设于所述缺口部,所述调节部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调节部驱动所述紧固部挤压所述缺口部,所述紧固部对所述缺口部的作用力大于等于预设作用力,以使所述连接架和所述扶手架之间相对静止;当所述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紧固部对所述缺口部的作用力小于所述预设作用力,以使所述连接架和所述扶手架之间能够相对移动。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悬架组件、动力组件和转向组件,行走组件设置于车架下侧并包括前轮和后轮;悬架组件将前轮和后轮连接至车架;动力组件由车架支撑并传动连接至前轮和后轮中至少之一;转向组件包括转动连接至车架的转动机构以及与转动机构传动连接的方向控制机构,方向控制机构传动连接至前轮,以使转动机构能够通过方向控制机构驱动前轮转向;车架的前侧围绕形成有容纳空间,方向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中,定义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长度方向且经过前轮轴线的第一平面,方向控制机构位于第一平面的前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高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尹义鹏,胡泽玮,李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04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82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