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5-04-09  2


本发明涉及的是大鲵养殖,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1、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一种大型两栖动物,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及鸟等为食,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因此,大鲵对食物是比较挑剔的,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佳。大鲵的皮厚实坚韧,可以用以制革,还可制成治疗灼伤的药物;也可治疗小儿嗝食之类的胃病;而胆汁能解热明目,大鲵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大鲵肉质细嫩、无骨刺、营养价值极高,由于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2、大鲵因其肉质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采用人工方法养殖的大鲵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的大鲵主要就是人工化养殖,但现有技术的大鲵养殖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鲵对养殖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很多养殖户取用地表水养殖难以满足大鲵养殖的要求;二是在大鲵生长过程中,需要对排泄的粪便和杂质进行及时清理,如清理不及时,长期残留在养殖池中,排泄的粪便和杂质就会影响其生长;三是人工养殖的大鲵缺少运动,使得养殖的大鲵活力不足,体质差,影响了商品大鲵的品质;四是人工养殖的大鲵由于养殖环境相对固定,活动范围较小,且大鲵的养殖密度较大,因而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得病,从而影响了大鲵的养殖效益。为了实现人工化养殖,对模拟其自然生长环境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进行中,因此,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降低养殖成本,从而提供一种不仅建造成本低,而且养殖成本也低的仿野生大鲵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建造成本及养殖成本低的仿生态大鲵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利用该养殖系统进行人工养殖,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水质,强化大鲵的活动能力,还能提高大鲵的品质,进而增加大鲵的养殖效益,以便满足市场需求,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包括有养殖池、第一水池、第二水池、循环泵和水管,所述养殖池包括多个人工构建的池体,所述池体包括有阳光区和光线调节区,多个池体沿坡状地表呈阶梯式布置在山坡上,相邻两个池体之间设有倾斜布置的回游通道,在所述池体的后侧沿山坡方向设有水池进口,而在所述池体的前侧设有用于调节池体内水位的水池排口;所述第一水池位于养殖池的上方,用于给所述养殖池提供养殖水流,而所述第二水池位于养殖池的下方,用于收集养殖池内的养殖水流,所述第一水池和第二水池之间通过循环泵及水管相连接,构成循环水路。

3、进一步地,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所述池体设置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池体内地面设置呈坡状结构,其倾斜方向沿坡状地表的倾斜方向布置;并在所述池体中设有由鹅卵石构成的模拟洞穴区,所述阳光区沿池体的宽度方向布置于池体中部,而所述光线调节区沿池体的宽度方向布置于阳光区两侧,所述池体的阳光区无遮盖,而在所述池体的光线调节区上覆盖有黑纱网层;在所述养殖池的外侧还设有行走通道,所述行走通道沿坡状地表布置在山坡上。

4、进一步地,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在所述行走通道下方埋设有排污通道,在所述排污通道的出口端设有污水收集池,并在所述污水收集池内设有过滤网,在所述污水收集池的侧壁上设置有污水排口,并在所述污水排口处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在所述池体内地面高度最低端的侧面上,并靠近行走通道一侧设有与池体相通的排污清理孔,在所述排污清理孔处安装有与排污通道相通的排污管,在所述排污管的进口端还设有第一控制阀。

5、进一步地,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所述养殖池至少包括有三个呈阶梯式布置的池体,所述池体的深度为1-2米,长度为3-5米,宽度为2-3米,其中,所述池体中的阳光区宽度1-1.5米; 相邻两个池体之间的回游通道为槽体结构。

6、进一步地,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所述水池进口及水池排口均位于所述池体前后侧的中上部,并在所述池体前侧的水池排口处还设置有拦截网板,其中,位于最低端池体中的拦截网板的网孔小于位于其上端的其它池体中的拦截网板的网孔,且位于最低端池体中的拦截网板的网孔大小不能允许养殖的大鲵穿过,而其它池体中的拦截网板的网孔大小允许养殖的大鲵自由穿过;位于相邻两个池体之间的回游通道,其上端位于拦截网板下方,而其下端位于水池进口处。

7、进一步地,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所述回游通道的长度为3-5米,所述回游通道的倾斜角度为10-30度,并在所述回游通道中设有多个呈阶梯结构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高度沿水流方向逐渐递减。

8、进一步地,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所述池体上的黑纱层用于调节光线调节区的光线强度,所述黑纱层具有4-6层相互独立的黑纱网,所述黑纱网的网孔大小为10-20目。

9、本发明还公开了应用上述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用于大鲵的养殖方法,所述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s1.选择种鲵放养于养殖池,先通过水池进口向池体内注入养殖水,要求注入的养殖水能从水池排口处向外流出,然后选择群养1-2年大鲵幼苗作为养殖种鲵,向每个池体内投放70-90尾大鲵;

11、s2.日常管理,向养殖池内注入常流水,保证相邻两个池体之间的回游通道内有常流水,控制回游通道内的水深在5-10cm,让池体内的大鲵可以在回游通道内自由游动;在养殖过程中,要求养殖池中的常流水的溶氧量≧4.5mg/l,常流水的ph值为6.5-7.5,并对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进行测定,使其不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12、s3.投料管理,在对大鲵投料喂食的10-20min前,先通过水池进口停止向池体内注入养殖水,从而让水中的大部分杂质沉淀到池体内地面高度最低端的侧面上,然后打开与池体相通的排污管中的第一控制阀,使沉淀的杂质通过排污通道进入污水收集池中,之后关闭第一控制阀,再次通过水池进口向池体内注入养殖水,当池体的水池排口处有水流出时,向池体中投入饵料。

13、进一步地,采用本发明所述养殖方法,其中,在所述选择种鲵放养入池步骤中,选择体重为150-250g的大鲵幼苗作为养殖种鲵,向每个池体内投放80尾大鲵。

14、进一步地,采用本发明所述养殖方法,其中,在所述日常管理步骤中,若养殖池中的常流水的溶氧量小于4.5mg/l,采取外部充氧方式补充其溶氧量,并要求常流水的ph值为6.8-7.2,在养殖过程中,利用回游通道来增加大鲵的运动量;而在所述投料管理步骤中,在对大鲵投料喂食的15min前,先通过水池进口停止向池体内注入养殖水,而在使沉淀的杂质通过排污通道进入污水收集池中,当70%以上的杂质被排出后,则可以关闭第一控制阀。

15、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效效果在于:利用多个沿坡状地表呈阶梯式布置在山坡上的池体,相邻两个池体之间的回游通道,以及在池体内由鹅卵石构成的模拟洞穴区,可以有效模拟大鲵野生生存的环境,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大鲵养殖中存在的以下问题:一是大鲵对养殖水质的要求很高,取用地表水养殖难以满足大鲵养殖要求的问题;二是在大鲵生长过程中,能够及时清理排泄的粪便和杂质,避免长期残留在养殖池中,影响其生长问题;三是人工养殖的大鲵缺少运动,大鲵活力不足,体质差,影响商品大鲵品质的问题;四是人工养殖的大鲵由于养殖环境相对固定,活动范围较小且大鲵密度较大,容易得病,影响大鲵的养殖效益的问题。

16、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不仅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建造成本低,而且还可以有效模拟大鲵野生生存的环境,通过仿生态人工养殖,极大地提高了大鲵品质和降低大鲵养殖成本,其整体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包括有养殖池(1)、第一水池(2)、第二水池(3)、循环泵(4)和水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包括多个人工构建的池体(11),所述池体(11)包括有阳光区和光线调节区,多个池体(11)沿坡状地表呈阶梯式布置在山坡上,相邻两个池体(11)之间设有倾斜布置的回游通道(6),在所述池体(11)的后侧沿山坡方向设有水池进口,而在所述池体(11)的前侧设有用于调节池体(11)内水位的水池排口;所述第一水池(2)位于养殖池(1)的上方,用于给所述养殖池(1)提供养殖水流,而所述第二水池(3)位于养殖池(1)的下方,用于收集养殖池(1)内的养殖水流,所述第一水池(2)和第二水池(3)之间通过循环泵(4)及水管(5)相连接,构成循环水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1)设置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池体(11)内地面设置呈坡状结构,其倾斜方向沿坡状地表的倾斜方向布置;并在所述池体(11)中设有由鹅卵石构成的模拟洞穴区(12),所述阳光区沿池体(11)的宽度方向布置于池体(11)中部,而所述光线调节区沿池体的宽度方向布置于阳光区两侧,所述池体(11)的阳光区无遮盖,而在所述池体的光线调节区上覆盖有黑纱网层(13);在所述养殖池(1)的外侧还设有行走通道(7),所述行走通道(7)沿坡状地表布置在山坡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行走通道(7)下方埋设有排污通道(71),在所述排污通道(71)的出口端设有污水收集池(72),并在所述污水收集池(72)内设有过滤网,在所述污水收集池(72)的侧壁上设置有污水排口(73),并在所述污水排口(73)处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在所述池体(11)内地面高度最低端的侧面上,并靠近行走通道(7)一侧设有与池体(11)相通的排污清理孔,在所述排污清理孔处安装有与排污通道(71)相通的排污管(74),在所述排污管(74)的进口端还设有第一控制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至少包括有三个呈阶梯式布置的池体(11),所述池体(11)的深度为1-2米,长度为3-5米,宽度为2-3米,其中,所述池体(11)中的阳光区宽度1-1.5米; 相邻两个池体之间的回游通道(6)为槽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进口及水池排口均位于所述池体(11)前后侧的中上部,并在所述池体(11)前侧的水池排口处还设置有拦截网板(14),其中,位于最低端池体(11)中的拦截网板的网孔小于位于其上端的其它池体(11)中的拦截网板的网孔,且位于最低端池体(11)中的拦截网板的网孔大小不能允许养殖的大鲵穿过,而其它池体(11)中的拦截网板的网孔大小允许养殖的大鲵自由穿过;位于相邻两个池体(11)之间的回游通道(6),其上端位于拦截网板(14)下方,而其下端位于水池进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游通道(6)的长度为3-5米,所述回游通道(6)的倾斜角度为10-30度,并在所述回游通道(6)中设有多个呈阶梯结构的凸起部(61),所述凸起部(61)的高度沿水流方向逐渐递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1)上的黑纱层(13)用于调节光线调节区的光线强度,所述黑纱层(13)具有4-6层相互独立的黑纱网,所述黑纱网的网孔大小为10-20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用于大鲵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选择种鲵放养入池步骤中,选择体重为150-250g的大鲵幼苗作为养殖种鲵,向每个池体(11)内投放80尾大鲵。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日常管理步骤中,若养殖池(1)中的常流水的溶氧量小于4.5mg/l,采取外部充氧方式补充其溶氧量,并要求常流水的ph值为6.8-7.2,在养殖过程中,利用回游通道(6)来增加大鲵的运动量;而在所述投料管理步骤中,在对大鲵投料喂食的15min前,先通过水池进口停止向池体(11)内注入养殖水,而在使沉淀的杂质通过排污通道(71)进入污水收集池(72)中,当70%以上的杂质被排出后,则可以关闭第一控制阀。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大鲵的仿生态人工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所述养殖系统包括有养殖池、第一水池、第二水池、循环泵和水管,养殖池包括多个池体,池体包括有阳光区和光线调节区,多个池体沿坡状地表呈阶梯式布置在山坡上,相邻两个池体之间设有回游通道,在池体的后侧设有水池进口,而在池体的前侧设有水池排口;第一水池位于养殖池的上方,用于给养殖池提供养殖水流,而第二水池位于养殖池的下方,用于收集养殖池内的养殖水流,第一水池和第二水池之间通过循环泵及水管相连接,构成循环水路。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通过仿生态人工养殖,极大地提高了大鲵品质和降低大鲵养殖成本,其整体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赵胜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正安县鲵食养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83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