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装置、车门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09  3


本技术涉及车辆,具体地,涉及一种把手装置、车门和车辆。


背景技术:

1、目前,随着车门外开把手的发展,隐藏式外开把手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欢迎。隐藏式外开把手一般存在两种开启方式,即自动开启和手动开启。外把手自动开启时,外把手可以沿其厚度方向平移出底座。外把手手动开启时,以外把手的前端为轴,后端大角度旋转开启,以使外把手与底座形成一定角度,从而方便用户持握。但是在相关技术中,外把手手动开启时,外把手的运动状态不固定,导致外把手容易从底座中脱出,且容易漏出外把手内部的结构,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可以在把手手动开启时进行限位,避免把手从底座脱出的把手装置。

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门。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把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设有安装腔;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底座相连,所述把手在隐藏位置和手动开启位置之间相对所述底座可转动;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件和导向件,所述限位件和所述导向件中的一者设于所述底座上,另一者设于所述把手上,在所述隐藏位置,至少部分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在所述手动开启位置,所述导向件和所述限位件中的一者止挡在另一者的运动路径上,以限制所述把手朝向背离所述底座的方向转动。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把手装置,把手可以在隐藏位置和手动开启位置之间转动,在把手由隐藏位置转动至手动开启位置时,由于导向件和限位件中的一者止挡在另一者的运动路径上,可以限制把手朝向背离底座的方向转动,从而对把手的转动位置进行限位,以避免把手脱出底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限位件安装在所述把手上,在所述隐藏位置,所述导向件和所述限位件沿所述限位件的运动路径间隔开,在所述手动开启位置,所述导向件止挡在所述限位件的运动路径上。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件具有导向面和抵接面,在所述隐藏位置,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抵接面间隔开,在所述手动开启位置,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抵接面抵接,所述把手在所述隐藏位置和所述手动开启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导向面滑动配合。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面沿所述限位件的运动路径的方向延伸,所述抵接面正交于所述导向面。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件和所述限位件中的至少一者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至少两个,两个所述限位件分别布置在所述把手的上下两侧,所述导向件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导向件设置在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上且与两个所述限位件一一对应。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装置还包括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转臂,所述转臂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转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把手的前端相连,在所述手动开启位置,所述把手的前端相比于所述把手的后端更邻近所述底座,且所述把手的枢转轴线位于所述把手与所述转臂的枢转位置。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臂包括相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前端与所述底座可枢转地连接,所述第二段的后端与所述把手可枢转地连接,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连接位置具有转角部,所述把手的前端设有凹缺部,所述转角部朝向背离所述把手的方向凸出,所述转角部穿设于所述凹缺部且与所述凹缺部间隙配合。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正交于所述把手的枢转轴线的投影面内,所述第一段和/或所述第二段的宽度尺寸为l,1/2l≤转角部的宽度尺寸≤2/3l;和/或,所述第一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为θ,80°≤θ≤100°。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联动组件还包括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活动连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把手的后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把手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转臂和所述拉杆相连,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转臂和所述拉杆动作,以带动所述把手移动至自动开启位置,在所述自动开启位置,所述把手沿其厚度方向与所述底座间隔开。

16、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门,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门,把手可以在隐藏位置和手动开启位置之间转动,在把手由隐藏位置转动至手动开启位置时,由于导向件和限位件中的一者止挡在另一者的运动路径上,可以限制把手朝向背离底座的方向转动,从而对把手的转动位置进行限位,以避免把手脱出底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18、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或所述车门。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把手可以在隐藏位置和手动开启位置之间转动,在把手由隐藏位置转动至手动开启位置时,由于导向件和限位件中的一者止挡在另一者的运动路径上,可以限制把手朝向背离底座的方向转动,从而对把手的转动位置进行限位,以避免把手脱出底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技术特征:

1.一种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42)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限位件(41)安装在所述把手(3)上,在所述隐藏位置,所述导向件(42)和所述限位件(41)沿所述限位件(41)的运动路径间隔开,在所述手动开启位置,所述导向件(42)止挡在所述限位件(41)的运动路径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42)具有导向面(421)和抵接面(422),在所述隐藏位置,所述限位件(41)与所述抵接面(422)间隔开,在所述手动开启位置,所述限位件(41)与所述抵接面(422)抵接,所述把手(3)在所述隐藏位置和所述手动开启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限位件(41)与所述导向面(421)滑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面(421)沿所述限位件(41)的运动路径的方向延伸,所述抵接面(422)正交于所述导向面(4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42)和所述限位件(41)中的至少一者设于所述安装腔(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41)至少两个,两个所述限位件(41)分别布置在所述把手(3)的上下两侧,所述导向件(42)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导向件(42)设置在所述安装腔(11)的内壁上且与两个所述限位件(41)一一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装置还包括联动组件(2),所述联动组件(2)包括转臂(21),所述转臂(21)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转臂(21)的另一端与所述把手(3)的前端相连,在所述手动开启位置,所述把手(3)的前端相比于所述把手(3)的后端更邻近所述底座(1),且所述把手(3)的枢转轴线位于所述把手(3)与所述转臂(21)的枢转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臂(21)包括相连的第一段(211)和第二段(212),所述第一段(211)的前端与所述底座(1)可枢转地连接,所述第二段(212)的后端与所述把手(3)可枢转地连接,所述第一段(211)和所述第二段(212)的连接位置具有转角部(213),所述把手(3)的前端设有凹缺部(321),所述转角部(213)朝向背离所述把手(3)的方向凸出,所述转角部(213)穿设于所述凹缺部(321)且与所述凹缺部(321)间隙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正交于所述把手(3)的枢转轴线的投影面内,所述第一段(211)和/或所述第二段(212)的宽度尺寸为l,1/2l≤转角部的宽度尺寸≤2/3l;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2)还包括拉杆(22),所述拉杆(22)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活动连接,所述拉杆(22)的另一端与所述把手(3)的后端可枢转地连接,所述把手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5)与所述转臂(21)和所述拉杆(22)相连,所述驱动组件(5)用于驱动所述转臂(21)和所述拉杆(22)动作,以带动所述把手(3)移动至自动开启位置,在所述自动开启位置,所述把手(3)沿其厚度方向与所述底座(1)间隔开。

11.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门。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把手装置、车门和车辆,所述把手装置包括:底座、把手和限位组件,所述底座内设有安装腔,所述把手与所述底座相连,所述把手在隐藏位置和手动开启位置之间相对所述底座可转动,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件和导向件,所述限位件和所述导向件中的一者设于所述底座上,另一者设于所述把手上,在所述隐藏位置,至少部分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在所述手动开启位置,所述导向件和所述限位件中的一者止挡在另一者的运动路径上,以限制所述把手朝向背离所述底座的方向转动。本技术的把手装置可以在把手手动开启时进行限位,避免把手从底座脱出,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技术研发人员:黄杰,周杰,邢号彬,李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06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83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