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建筑外墙的,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及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1、目前,为了使得建筑物达到“冬天保温,夏天隔热”的效果,通常会在建筑外墙上安装保温板,以由保温板来阻挡室内外的热量交换,以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
2、目前我国的建筑外墙填充墙部位,较多还是采用砌块进行砌筑,然后采用外贴外保温的方式,该种墙体整体性能较差,易产生裂缝,且施工时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下。
3、为缩短施工周期,现有技术中,先绑扎钢筋笼后,在钢筋笼的两侧分别搭建模板和保温板,保温板靠外设置,并通过连接机构以将保温板和模板之间进行固定,此时模板和保温板之间形成混凝土浇筑模腔后;接着向混凝土浇筑模腔内浇筑混凝土,并养护,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标准后拆模。
4、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机构通常为对拉螺杆和螺纹连接于对拉螺杆的螺母,保温板和模板上均需要开设有供对拉螺杆穿设的孔洞,这样在后续使用中,在连接机构的部位会存在热桥多的问题,造成保温板的使用寿命缩短且现浇外墙的保温性能下降的缺陷,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减少保温板出现热桥多的可能,以延长该保温板的使用寿命以及现浇外墙的保温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及施工工艺。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及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包括钢筋笼、分别设置于钢筋笼两侧的保温板和模板、用于将保温板连接于钢筋笼的连接机构、用于支撑保温板和模板的之间件以及浇筑于保温板和模板之间所形成的浇筑腔模的现浇混凝土;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供保温板滑移连接的安装杆、用于将保温板固定连接于安装杆的固定件以及用于将安装杆安装于钢筋笼的连接组件,所述安装杆的长度方向平行于钢筋笼的长度方向,所述安装杆沿钢筋笼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保温板内表面开设有供安装杆滑移连接的滑槽,所述滑槽延伸至保温板的相对两内侧壁,所述滑槽的相对内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安装杆凸出设置有滑移连接于限位槽的限位块,所述保温板沿所述钢筋笼的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均设置有若干个,相邻的保温板相互抵接。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保温板滑移连接于安装杆后,并将相邻的保温板相互抵接后,通过固定件将保温板固定连接于安装杆,接着通过连接组件以将安装杆安装于钢筋笼上,以将保温板安装于钢筋笼上。通过设置的安装杆和在保温板上开设有供安装杆滑移连接的滑槽,以减少通过对拉螺杆穿设于安装杆与模板安装时在保温板上所开设的孔洞的可能,以减少保温板在这些孔洞处出现热桥的可能,延长该保温板的使用寿命以及现浇外墙的保温效果。
5、优选的,所述钢筋笼包括若干个呈竖向设置的第一钢筋以及若干个呈横向设置的第二钢筋,所述第二钢筋固定连接于第一钢筋,所述第二钢筋绕设于第一钢筋,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安装杆远离于所述保温板的一端的连接板以及调节连接板高度的调节件,所述连接板呈l型板设置,所述连接板包括呈水平设置的水平部和垂直于水平部设置的竖直部,以使得连接板挂设于第二钢筋。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钢筋笼,在进行绑扎的过程中,实际上,相邻的第一钢筋之间的间隔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将安装杆通过挂板挂设于第一钢筋,并通过连接组件安装于第一钢筋上时,相邻的安装杆之间的间距会有所不同,从而以使得两排保温板之间可能出现未相互抵接或是出现交错的情况,进而影响后续混凝土的浇筑情况,以及相邻两排保温板之间的平齐度,即影响保温板的外观效果。因此通过设置有调节件,以改变相邻安装杆的高度,以使得相邻的保温板之间可相互抵接,以提高对现浇外墙的保温效果的同时,还可提高保温板的外观效果。
7、优选的,所述调节件包括抵接于所述水平部下表面的第一调节块以及抵接于所述竖直部侧壁的第二调节块,所述第一调节块上穿设有帮扎带,所述第二调节块和挂板均开设有供绑扎带穿设的穿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一排的保温板和下一排的保温板之间呈相错设置时,根据需要调节的高度,以将相应高度的第一调节块放置于水平部和第二钢筋之间,抵接于水平部的下表面,以使得两排的保温板相互靠近的表面抵接,以改变保温板的高度位置;并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的水平位移,以将相应宽度的第二调节块放置于竖直部和第二钢筋之间,抵接于竖直部靠近于安装杆的表面,以改变上一排的保温板的水平位置,从而以减少两排保温板之间出现相错的可能,以使得相邻两排之间的保温板之间的外表面相互齐平,可提高对现浇外墙的保温效果的同时,还可提高保温板的外观效果。
9、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块和所述第二调节块的外表面均开设有第一齿槽,所述水平部和所述竖直部靠近于所述第二钢筋的表面均开设有第二齿槽,所述第一齿槽啮合于第二齿槽,所述第一齿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钢筋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上的所述穿孔均呈腰型孔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对于不同的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过程中,可能出现相对滑移的可能,此时通过设置有第一齿槽和第二齿槽,可限制其滑移,减少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之间出现相对碰撞的可能。
11、优选的,所述调节件还包括滑移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三调节块、抵接于所述第二钢筋以供第三调节块滑移的滑移板以及限制第三调节块滑移的限位部;所述第三调节块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靠近于所述模板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竖直部的下表面开设有滑移连接于第一导向面的第二导向面,所述滑移板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保温板和所述模板;所述竖直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水平部的宽度,所述滑移板上凸出设置有与竖直部的侧壁抵接的限位板。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三调节块进行滑移,以调整上一排和下一排保温板之间的间距,调整完成后,通过限位件以对其进行限位,以使得所调整的高度进行限定。且通过将滑移板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保温板和模板,以对两个所形成的浇筑空间进行限位。其中,加固第一导向面靠近于模板呈倾斜向下设置,可使得随着第三调节块朝靠近于模板方向滑移时,以带动连接块的升高,由于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之间的抵接,可带动保温板朝靠近于滑移板的方向移动,与滑移板抵接,以减少保温板和滑移板之间出现间隙的可能,即使得相邻两排之间的保温板之间呈相错设置;而设置的限位板,则是减少连接板在随着第三调节块调节高度的过程中,出现远离于滑移板的方向移动的可能。
13、优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保温板之间均凸出设置有相互抵接的凸板,所述调节件还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三调节块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滑移板的长度方向,所述驱动杆外露于所述钢筋笼,所述驱动杆开设有供限位部安装的安装槽,所述限位部包括固定连接于安装槽内壁的弹簧以及固定连接于弹簧的限位块,所述滑移板上开设有供所述限位块滑移插设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沿滑移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弹簧迫使限位块朝靠近于限位孔的方向移动。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驱动杆,驱动杆又外露于钢筋笼,以便拉动第三调节块沿着滑移板上进行滑移,减少受钢筋笼影响不便对第三调节块滑移的可能,当调节的高度适合时,此时转动驱动杆,以使得此时限位块受弹簧的弹力以朝靠近于限位孔的方向移动,以插设于限位孔,以虽驱动杆进行限位,从而以限制此时第三调节块的滑移,以对保温板的高度进行固定。
15、优选的,所述驱动杆远离于所述第三调节块的一端开设有螺纹,所述驱动杆设有螺纹连接于螺纹的螺母,所述模板上开设有供驱动杆穿设的通孔,所述螺母抵接于所述模板。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拉动第三调节块沿着滑移板滑移时,驱动杆此时自由端可能外露于滑移板,影响后续模板的安装,此时将驱动杆的自由端开设有螺纹,在模板上开设有穿孔,以使得多余的驱动杆穿设于穿孔与螺母螺纹连接,以和模板之间连接,以减少需要另设其他的安装件以将模板与钢筋笼安装,且还可限制驱动杆受外力影响出现转动。
17、优选的,所述滑移板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限位孔的导向槽,所述驱动杆正转时以带动所述限位块沿着导向槽朝靠近于所述限位孔的方向移动,所述螺纹为右旋螺纹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导向槽,以减少出现未调节到合适位置时,限位块先插设于相应的限位孔中的可能,且也便于在后续多个保温板安装好后还需要对其高度进行调节时,调节好后。将模板上的穿孔对准于驱动杆,以使得驱动杆穿设于穿孔,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转动螺母时,可能带动驱动杆一同转动,因此将驱动杆上的螺纹呈右旋螺纹设置,由于其和螺母适配,此时螺母也为右旋螺母,可使得转动螺母时,即使带动驱动杆时也是正转,减少出现转动螺母时,使得限位杆朝脱离于限位孔的方向移动的可能。
19、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1、通过设置的安装杆,以减少通过对拉螺杆穿设于安装杆与模板安装时在保温板上所开设的孔洞的可能,以减少保温板在这些孔洞处出现热桥的可能,延长该保温板的使用寿命以及现浇外墙的保温效果。
21、2、通过设置有调节件,以将安装杆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以使得相邻的保温板之间可相互抵接,以提高对现浇外墙的保温效果的同时,还可提高保温板的外观效果。
1.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笼(1)、分别设置于钢筋笼(1)两侧的保温板(2)和模板(3)、用于将保温板(2)连接于钢筋笼(1)的连接机构(4)、用于支撑保温板(2)和模板(3)的支撑件(5)以及浇筑于保温板(2)和模板(3)之间所形成的浇筑腔模的现浇混凝土;所述连接机构(4)包括供保温板(2)滑移连接的安装杆(41)、用于将保温板(2)固定连接于安装杆(41)的固定件以及用于将安装杆(41)安装于钢筋笼(1)的连接组件(7),所述安装杆(4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钢筋笼(1)的长度方向,所述安装杆(41)沿钢筋笼(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保温板(2)内表面开设有供安装杆(41)滑移连接的第一滑槽(21),所述第一滑槽(21)延伸至保温板(2)的相对两内侧壁,所述第一滑槽(21)的相对内表面开设有限位槽(22),所述安装杆(41)凸出设置有滑移连接于限位槽(22)的限位杆(411),所述保温板(2)沿所述钢筋笼(1)的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均设置有若干个,相邻的保温板(2)相互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1)包括若干个呈竖向设置的第一钢筋(11)以及若干个呈横向设置的第二钢筋(12),所述第二钢筋(12)固定连接于第一钢筋(11),所述第二钢筋(12)绕设于第一钢筋(11),所述连接组件(7)包括设置于安装杆(41)远离于所述保温板(2)的一端的连接板(71)以及调节连接板(71)高度的调节件(72),所述连接板(71)呈l型板设置,所述连接板(71)包括呈水平设置的水平部(711)和垂直于水平部(711)设置的竖直部(712),以使得连接板(71)挂设于第二钢筋(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72)包括抵接于所述水平部(711)下表面的第一调节块(721)以及抵接于所述竖直部(712)侧壁的第二调节块(722),所述第一调节块(721)上穿设有帮扎带,所述第二调节块(722)和挂板均开设有供绑扎带(8)穿设的穿孔(8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块(721)和所述第二调节块(722)的外表面均开设有第一齿槽,所述水平部(711)和所述竖直部(712)靠近于所述第二钢筋(12)的表面均开设有第二齿槽,所述第一齿槽啮合于第二齿槽,所述第一齿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钢筋(12)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一调节块(721)和第二调节块(722)上的所述穿孔(81)均呈腰型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72)还包括滑移连接于所述连接板(71)的第三调节块(723)、抵接于所述第二钢筋(12)以供第三调节块(723)滑移的滑移板(724)以及限制第三调节块(723)滑移的限位部(726);所述第三调节块(723)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导向面(9),所述第一导向面(9)靠近于所述模板(3)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竖直部(712)的下表面开设有滑移连接于第一导向面(9)的第二导向面(91),所述滑移板(72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保温板(2)和所述模板(3);所述竖直部(712)的宽度大于所述水平部(711)的宽度,所述滑移板(724)上凸出设置有与竖直部(712)的侧壁抵接的限位板(724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保温板(2)之间均凸出设置有相互抵接的凸板(23),所述调节件(72)还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三调节块(723)的驱动杆(725),所述驱动杆(725)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滑移板(724)的长度方向,所述驱动杆(725)外露于所述钢筋笼(1),所述驱动杆(725)开设有供限位部(726)安装的安装槽(7251),所述限位部(726)包括固定连接于安装槽(7251)内壁的弹簧(7261)以及固定连接于弹簧(7261)的限位块(7262),所述滑移板(724)上开设有供所述限位块(7262)滑移插设的限位孔(7243),所述限位孔(7243)沿滑移板(72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弹簧(7261)迫使限位块(7262)朝靠近于限位孔(7243)的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725)远离于所述第三调节块(723)的一端开设有螺纹(7252),所述驱动杆(725)设有螺纹(7252)连接于螺纹(7252)的螺母(7253),所述模板(3)上开设有供驱动杆(725)穿设的通孔(31),所述螺母(7253)抵接于所述模板(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板(724)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限位孔(7243)的导向槽(7245),所述驱动杆(725)正转时以带动所述限位块(7262)沿着导向槽(7245)朝靠近于所述限位孔(7243)的方向移动,所述螺纹(7252)为右旋螺纹(7252)设置。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保温板的现浇外墙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