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沉井施工,具体涉及一种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1、沉井工艺作为地下构筑物无需打围护桩、不影响周围建(构)筑物、不需要支撑土壁及防水、不适宜采用大开挖的地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市区施工中,沉井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有70多年,但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沉井施工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沉井施工技术在城市市区、旱地施工、水中筑岛、浮运沉井等建设中广泛运用。目前,国内在沉井施工时,底板预留筋多采用插筋,底板钢筋与沉井管片钢筋采用焊接或者冷搭进行搭接。下沉期间预留钢筋容易被长臂挖机进行损坏,且搭接质量的好坏影响到沉井底板施工的安全、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能够防止沉井下沉过程中对预留钢筋的损坏。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包括沉井管片和底板钢筋,所述沉井管片的底部设置有刃脚,所述刃脚上部的沉井管片内侧开设有槽口,所述沉井管片内设置有刃脚预埋筋,所述刃脚预埋筋的一端从所述槽口水平伸出,所述底板钢筋的端部水平伸出,所述刃脚预埋筋与所述底板钢筋位置对应,所述刃脚预埋筋与所述底板钢筋的端部通过接驳器连接。
4、进一步的,所述接驳器采用直螺纹套筒,所述刃脚预埋筋的外露长度为所述直螺纹套筒的长度的0.5~1倍。
5、进一步的,所述接驳器采用分体式钢筋连接套筒,所述分体式钢筋连接套筒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刃脚预埋筋外露端的第一子套筒、螺纹连接在所述底板钢筋端部的第二子套筒以及螺纹连接在第一子套筒和第二子套筒外的母套筒,所述第一子套筒和所述第二子套筒端部的外径小于所述母套筒的螺纹小径。
6、进一步的,所述刃脚预埋筋的外露长度为100±5mm。
7、进一步的,水平相邻的两个所述刃脚预埋筋的间距为150mm±5mm。
8、进一步的,所述槽口内设置有上下两组刃脚预埋筋。
9、进一步的,上下两组所述刃脚预埋筋的间距为715mm±5mm。
10、进一步的,所述刃脚预埋筋为“l”型,上组的所述刃脚预埋筋与下组的刃脚预埋筋上下对称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刃脚预埋筋包括竖直段和连接在所述竖直段中部的水平段,所述水平段伸出所述槽口。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本实用新型通过接驳器的设置,能够对沉井管片下沉过程中露出的刃脚预埋筋进行保护,防止在沉井下沉过程中对预埋筋的破坏,且接驳器制作方便、操作简单、可拆卸,材料成本低,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底板的施工质量。
1.一种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包括沉井管片(10)和底板钢筋(3),所述沉井管片(10)的底部设置有刃脚,所述刃脚上部的沉井管片(10)内侧开设有槽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井管片(10)内设置有刃脚预埋筋(1),所述刃脚预埋筋(1)的一端从所述槽口(11)水平伸出,所述底板钢筋(3)的端部水平伸出,所述刃脚预埋筋(1)与所述底板钢筋(3)位置对应,所述刃脚预埋筋(1)与所述底板钢筋(3)的端部通过接驳器(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驳器(2)采用直螺纹套筒,所述刃脚预埋筋(1)的外露长度为所述直螺纹套筒的长度的0.5~1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驳器(2)采用分体式钢筋连接套筒,所述分体式钢筋连接套筒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刃脚预埋筋(1)外露端的第一子套筒、螺纹连接在所述底板钢筋(3)端部的第二子套筒以及螺纹连接在第一子套筒和第二子套筒外的母套筒,所述第一子套筒和所述第二子套筒端部的外径小于所述母套筒的螺纹小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刃脚预埋筋(1)的外露长度为100mm±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水平相邻的两个所述刃脚预埋筋(1)的间距为150mm±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11)内设置有上下两组刃脚预埋筋(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上下两组所述刃脚预埋筋(1)的间距为715mm±5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刃脚预埋筋(1)为“l”型,上组的所述刃脚预埋筋(1)与下组的刃脚预埋筋(1)上下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底板钢筋与刃脚预埋筋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刃脚预埋筋(1)包括竖直段和连接在所述竖直段中部的水平段,所述水平段伸出所述槽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