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工程施工检测,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测斜升降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1、工程方面土体内部位移变化的监测设备-测斜仪分为便携式测斜仪和固定式测斜仪。
2、现有的一种便携式测斜仪包括活动探头、专用电缆、读数仪和数据通讯处理软件,活动探头通过专用电缆连接于读数仪,借助电缆进行活动探头的升降,通常活动探头提升时进行数据测量,每半米读取并记录一次数据,每测完整根测斜管后将活动探头旋转180°后反方向再进行一次测量。该便携式测斜仪的活动探头的升降和换向操作过程是:通过几十米的电缆手动操作,借助活动探头上设置的与测斜导管内壁的导向槽匹配的导轮组,以实现活动探头沿测斜导管的导向槽的上升或者下降,活动探头需要旋转180°换向时,则将其拉出测斜导管,旋转180°换向后再下放至测斜管内,操作及其繁琐。此外操作者的人为因素产生的测量误差影响大,现有的固定式测斜仪,其传动机构外置于测斜管外部,外形尺寸大,设备安装后妨碍工地其它设备通行,并且无法进行活动探头换向后反方向的测量,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测斜仪,包括活动探头、升降缆绳,承载筒、固定座、固定柱、测斜转向驱动机构和测斜升降驱动机构,活动探头设置与测斜导管内壁的导向槽匹配的导轮组;承载筒顶端卡装于固定座内,通过测斜转向驱动机构,能驱动承载筒转动;测斜升降驱动机构安装于承载筒内;固定柱位于承载筒下方,其顶端设置从动轮;活动探头位于测斜升降驱动机构和固定柱之间;通过测斜升降驱动机构能带动升降缆绳移动,使活动探头能上下移动;承载筒内壁设置用于与测斜导管内壁的导向槽上下匹配的导槽,用于限制和引导导轮组。该测斜仪提高了斜度测量的精确性、效率和可靠性,有助于提高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
4、上述我们设计的测斜仪,其升降缆绳运行时,尤其是遇到地下水时,容易出现打滑情况,导致测量数据误差较大;同时出现略长时间打滑状况时,系统需重新测量,导致可能无限的重复测量,也不一定有相对可靠的结果出现;升降缆绳磨损量相对较大,升降缆绳更换频率高,导致使用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测斜升降驱动机构,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斜升降驱动机构,包括升降缆绳,用于固定于承载筒内的基座,以及安装于所述基座的驱动轮组和动力装置,所述升降缆绳有两端,且第一端用于连接于活动探头的上端,第二端用于绕过固定柱顶端的导向轮后竖直朝上连接于活动探头的下端,所述驱动轮组包括转动装配于所述基座的齿轮组、上驱动轮、下驱动轮和导轮组,且各轮的轮轴均沿左右方向布置;
4、所述动力装置通过所述齿轮组传动连接于所述上驱动轮和下驱动轮,且能使所述上驱动轮和下驱动轮互为反向转动;
5、所述下驱动轮位于所述上驱动轮的正下方;所述上驱动轮从左至右依次等距离设置若干正环形的上轮槽,所述下驱动轮从左至右依次等距离设置若干正环形的下轮槽,所述下轮槽的数量多于所述上轮槽的数量,每个所述上轮槽在所述下驱动轮的竖直投影,均位于相邻两个所述下轮槽之间;
6、每个所述下轮槽和上轮槽均卡有所述升降缆绳的一部分,且每个轮槽被所述升降缆绳缠绕的部分均未满一周;从左至右,所述升降缆绳绕过第n个所述下轮槽变向后,绕过第n个所述上轮槽变向,再绕过第n+1个所述下轮槽变向后,绕过第n+1个所述上轮槽变向,第n+1个所述下轮槽为非最左的所述下轮槽;所述升降缆绳在所述上驱动轮和下驱动轮之间的部分,形成从左至右依次等距离排列的交叉布局方式;
7、所述升降缆绳的第一端靠上的部分首先绕过最右的所述下轮槽,再绕过其它所述上轮槽和下轮槽;所述升降缆绳的第二端靠上的部分首先绕过最左的所述下轮槽,再绕过其它所述上轮槽和下轮槽;
8、所述导轮组位于所述下驱动轮下方,用于引导所述升降缆绳沿绳长方向移动。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齿轮组设置连接于所述动力装置的转动输出轴的转矩输入轴,以及转动方向有且仅能相反的两个转矩输出轴,该两个转矩输出轴分别为所述上驱动轮和下驱动轮的轮轴。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上驱动轮的轮轴通过第一轴承座转动装配于所述基座,所述上驱动轮和齿轮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的左右两侧;所述下驱动轮的轮轴通过第二轴承座转动装配于所述基座,所述下驱动轮和齿轮组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轴承座的左右两侧。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下轮槽有四个,且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下轮槽、第二下轮槽、第三下轮槽和第四下轮槽;所述上轮槽有三个,且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上轮槽、第二上轮槽和第三上轮槽;从左至右,所述升降缆绳在轮槽的绕过次序排列为所述第一下轮槽、第一上轮槽、第二下轮槽、第二上轮槽、第三下轮槽、第三上轮槽和第四下轮槽。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轮组还包括转动装配于所述基座,且轮轴沿左右方向布置的压轮组,所述压轮组下压于所述上驱动轮的顶部,以防止所述升降缆绳脱离所述上轮槽。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轮组包括第一导压轮、第二导压轮、第一导轮、第二导轮和第三导轮;所述第一导压轮的前轮面接触于所述第二导压轮的后轮面;所述第一导轮、第二导轮和第三导轮安装于导压轮下方的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导轮和第三导轮共用一个轮轴,所述第二导轮的后轮面接触于所述第三导轮的前轮面;
14、所述第一导压轮设置第一左正环形导绳槽,第一右正环形导绳槽,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左正环形导绳槽和第一右正环形导绳槽之间的第一压绳段;所述第二导压轮设置第二左正环形导绳槽,第二右正环形导绳槽,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左正环形导绳槽和第二右正环形导绳槽之间的第二压绳段;
15、所述第一压绳段和第二压绳段,上压于除最左和最右下轮槽的其他所述下轮槽;
16、所述升降缆绳的第一端,从上至下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右正环形导绳槽和第二右正环形导绳槽之间、所述第二导轮和第三导轮之间后,连接于所述活动探头的上端;
17、所述升降缆绳的第二端,从上至下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左正环形导绳槽和第二左正环形导绳槽之间、所述第一导轮后,再绕过所述固定柱顶端的导向轮。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基座下端固定有位于所述第二导轮和第三导轮下方的过绳筒,所述升降缆绳的第一端穿过所述过绳筒后,连接于所述活动探头的上端。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下轮槽的数量比所述上轮槽的数量多一。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1)上驱动轮和下驱动轮均设置有绕过升降缆绳的轮槽,通过上下反复缠绕,增大了升降缆绳和驱动轮的摩擦力,继而确保通过驱动轮实现升降缆绳沿绳长方向的稳定移动,继而带动活动探头实现稳定可靠的升降运动,避免打滑导致测量误差;
22、(2)对上轮槽和下轮槽的数量差进行了限制,上轮槽相对于下轮槽的布局方式进行了错位设计,便于实现上下反复缠绕升降缆绳;
23、(3)升降缆绳和活动探头形成闭环结构,在确保升降缆绳能带动活动探头上下移动的情况下,极大的缩短了升降缆绳的使用量,操作更方便,且降低了磨损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1.一种测斜升降驱动机构(8),包括升降缆绳(1),用于固定于承载筒(11)内的基座(2),以及安装于所述基座(2)的驱动轮组(4)和动力装置(3),所述升降缆绳(1)有两端,且第一端用于连接于活动探头(9)的上端,第二端用于绕过固定柱(10)顶端的导向轮后竖直朝上连接于活动探头(9)的下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组(4)包括转动装配于所述基座(2)的齿轮组(41)、上驱动轮(43)、下驱动轮(44)和导轮组,且各轮的轮轴均沿左右方向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斜升降驱动机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41)设置连接于所述动力装置(3)的转动输出轴的转矩输入轴,以及转动方向有且仅能相反的两个转矩输出轴,该两个转矩输出轴分别为所述上驱动轮(43)和下驱动轮(44)的轮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斜升降驱动机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驱动轮(43)的轮轴通过第一轴承座(6)转动装配于所述基座(2),所述上驱动轮(43)和齿轮组(4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6)的左右两侧;所述下驱动轮(44)的轮轴通过第二轴承座(7)转动装配于所述基座(2),所述下驱动轮(44)和齿轮组(4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轴承座(7)的左右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斜升降驱动机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轮槽有四个,且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下轮槽(441)、第二下轮槽(442)、第三下轮槽(443)和第四下轮槽(444);所述上轮槽有三个,且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上轮槽(431)、第二上轮槽(432)和第三上轮槽(433);从左至右,所述升降缆绳(1)在轮槽的绕过次序排列为所述第一下轮槽(441)、第一上轮槽(431)、第二下轮槽(442)、第二上轮槽(432)、第三下轮槽(443)、第三上轮槽(433)和第四下轮槽(44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斜升降驱动机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组(4)还包括转动装配于所述基座(2),且轮轴沿左右方向布置的压轮组(42),所述压轮组(42)下压于所述上驱动轮(43)的顶部,以防止所述升降缆绳(1)脱离所述上轮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斜升降驱动机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轮组包括第一导压轮(45)、第二导压轮(46)、第一导轮(47)、第二导轮(48)和第三导轮(49);所述第一导压轮(45)的前轮面接触于所述第二导压轮(46)的后轮面;所述第一导轮(47)、第二导轮(48)和第三导轮(49)安装于导压轮下方的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导轮(47)和第三导轮(49)共用一个轮轴,所述第二导轮(48)的后轮面接触于所述第三导轮(49)的前轮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斜升降驱动机构(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2)下端固定有位于所述第二导轮(48)和第三导轮(49)下方的过绳筒(5),所述升降缆绳(1)的第一端穿过所述过绳筒(5)后,连接于所述活动探头(9)的上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斜升降驱动机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轮槽的数量比所述上轮槽的数量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