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5-19  13


本技术涉及汽车,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技术的高速发展,用户体验以及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目前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配备手机无线充电装置。

2、现有的汽车上配置的手机无线充电装置在手机充电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难以及时的发散,随着热量的堆积会影响充电的手机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手机充电过程中热量不便于发散的技术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组件、支撑组件以及散热组件。支撑组件位于无线充电组件的一侧,与无线充电组件连接。支撑组件形成具有开口的存放腔,支撑组件的表面开设有与存放腔连通的散热孔。散热组件与散热孔相对设置,位于支撑组件开设有散热孔的一侧。开口用于手机进入存放腔。

4、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手机需要充电时,乘客可以将手机从开口处放入存放腔内,存放腔内壁可以包裹在手机的四周。这样,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存放腔可以对手机形成防护,可以避免手机因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颠簸或车辆刹车而掉落,手机可以稳定的进行充电。此外,由于支撑组件的表面开设有与存放腔连通的散热孔,散热组件可以带动外界环境中的空气从散热孔处进入到存放腔内,存放腔内的空气可以从开口向外界排出,可以加快发散手机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5、进一步的,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安装板以及散热件。散热安装板位于支撑组件的一侧,与支撑组件连接。散热安装板开设有安装穿孔,安装穿孔与散热孔相对设置。散热件与安装板连接,与安装穿孔相对设置。

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手机需要充电时,由于安装穿孔与散热孔相对设置,散热件与安装穿孔相对设置,散热件可以带动外界的空气流动,使外界空气穿过散热孔进入存放腔内,可以对存放腔内的手机散热。

7、进一步的,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柱。多个第一连接柱位于支撑组件靠近散热安装板的一侧。多个第一连接柱的一端与支撑组件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支撑组件的方向延伸。散热安装板位于多个第一连接柱远离支撑组件的一侧,与多个第一连接柱远离支撑组件的一端连接,散热安装板与支撑组件间隔设置。

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手机需要充电时,散热组件不会遮挡散热孔。当手机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较少时,使用者可以关闭散热件,手机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孔向外发散,更加的节约能源。

9、进一步的,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与无线充电组件连接。第二支撑件位于第一支撑件远离无线充电组件的一侧,与第一支撑件可拆卸连接。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围成具有开口的存放腔。第一连接柱位于第二支撑件远离第一支撑件的一侧,与第二支撑件连接。

10、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第二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可拆卸连接,当第一支撑件或第二支撑件出现损坏时,工作人员可以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拆分开,并对损坏的部分进行更换,更加的便于工作人员维修支撑组件。

11、进一步的,第二支撑件上开设有连接孔,第一支撑件包括底板、侧板以及卡接件。底板与无线充电组件连接。侧板位于底板远离无线充电组件的一侧,部分围绕底板设置,与底板连接。卡接件与侧板连接,位于侧板远离底板的一侧,卡接件穿设于连接孔,与第二支撑件卡接。

12、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卡接件穿设于连接孔,与第二支撑件卡接,可以实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可拆卸连接,便于维修过程中单独更换第一支撑件或第二支撑件。

13、进一步的,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卡接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接件间隔设置于侧板远离底板的一侧,一个卡接件穿设于一个连接孔内。

14、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多个卡接件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连接在一起,可以保证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连接的稳定性。

15、进一步的,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柱,位于支撑组件靠近无线充电组件的一侧,一端与支撑组件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支撑组件的方向延伸。无线充电组件包括充电安装板以及无线充电器。充电安装板位于支撑组件靠近无线充电组件的一侧,与多个第二连接柱远离支撑组件的一端连接。充电安装板与支撑组件间隔设置。无线充电器与充电安装板连接,位于充电安装板靠近支撑组件的一侧,与支撑组件抵靠。

1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无线充电器与充电安装板连接,位于充电安装板靠近支撑组件的一侧,与支撑组件抵靠。这样,手机在放入存放腔内时,无线充电器可以感应到手机,并对手机进行充电。由于充电安装板与支撑组件间隔设置,在无线充电组件工作的过程中,无线充电器产生的热量可以从充电安装板与支撑组件之间的间隔处发散出去,可以避免无线充电器工作过程中热量堆积。

17、进一步的,侧板上开设有多个通风孔。

1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存放腔内的热量还可以从通风孔发散到外界,可以提高存放腔热量向外发散的速度。

19、进一步的,充电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孔。一个第二连接柱远离支撑组件的一端插接于一个第一限位孔内,与第一限位孔的内壁抵靠。

20、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一限位孔可以对第二连接柱形成限位,从而保证充电安装板与第二连接柱连接的稳定性。

2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无线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可以设置在驾驶舱中控上、前排车门的门体上、后排车门的门体上以及后排车厢的内壁上。无线充电装用于手机充电。

22、由此,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特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1)当手机需要充电时,乘客可以将手机从开口处放入存放腔内,存放腔内壁可以包裹在手机的四周。这样,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存放腔可以对手机形成防护,可以避免手机因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颠簸或车辆刹车而掉落,手机可以稳定的进行充电。此外,由于支撑组件的表面开设有与存放腔连通的散热孔,散热组件可以带动外界环境中的空气从散热孔处进入到存放腔内,存放腔内的空气可以从开口向外界排出,可以加快发散手机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24、(2)当手机需要充电时,由于安装穿孔与散热孔相对设置,散热件与安装穿孔相对设置,散热件可以带动外界的空气流动,使外界空气穿过散热孔进入存放腔内,可以对存放腔内的手机散热。

25、(3)当手机需要充电时,散热组件不会遮挡散热孔。当手机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较少时,使用者可以关闭散热件,手机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孔向外发散,更加的节约能源。

26、(4)由于第二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可拆卸连接,当第一支撑件或第二支撑件出现损坏时,工作人员可以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拆分开,并对损坏的部分进行更换,更加的便于工作人员维修支撑组件。

27、(5)由于卡接件穿设于连接孔,与第二支撑件卡接,可以实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可拆卸连接,便于维修过程中单独更换第一支撑件或第二支撑件。

28、(6)多个卡接件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连接在一起,可以保证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连接的稳定性。

29、(7)由于无线充电器与充电安装板连接,位于充电安装板靠近支撑组件的一侧,与支撑组件抵靠。这样,手机在放入存放腔内时,无线充电器可以感应到手机,并对手机进行充电。由于充电安装板与支撑组件间隔设置,在无线充电组件工作的过程中,无线充电器产生的热量可以从充电安装板与支撑组件之间的间隔处发散出去,可以避免无线充电器工作过程中热量堆积。

30、(8)存放腔内的热量还可以从通风孔发散到外界,可以提高存放腔热量向外发散的速度。

31、(9)第一限位孔可以对第二连接柱形成限位,从而保证充电安装板与第二连接柱连接的稳定性。

32、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3)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100)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204)上开设有连接孔(2041),所述第一支撑件(203)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2041)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卡接件(203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卡接件(2033)间隔设置于所述侧板(2032)远离所述底板(2031)的一侧;一个所述卡接件(2033)穿设于一个所述连接孔(2041)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100)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032)上开设有多个通风孔(2034)。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安装板(10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孔(1011);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柱(5)远离所述支撑组件(2)的一端插接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孔(1011)内,与所述第一限位孔(1011)的内壁抵靠。

10.一种车辆(110),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100)。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及车辆,涉及汽车技术领域,解决了手机充电过程中热量不便于发散的技术问题。该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组件、支撑组件以及散热组件。支撑组件位于无线充电组件的一侧,与无线充电组件连接。支撑组件形成具有开口的存放腔,支撑组件的表面开设有与存放腔连通的散热孔。散热组件位于支撑组件的一侧,与支撑组件连接,散热组件与散热孔相对设置。开口用于手机进入存放腔。该无线充电装置可以用于手机充电。

技术研发人员:夏金广,徐兆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5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199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