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5-24  25


本发明涉及机动力通风,特别涉及一种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1、在机动车,如轿车,suv等汽车或新能源汽车,当在关车门的时候,会将空气压缩在车里面,形成高压,不仅会使坐在车里的人不舒服,有时还会压缩汽车设备,如玻璃等。因此会在汽车的车门或车架等部件上设置有通风装置以在关门时进行通风来平衡车内外的气压。另外,该通风装置也用于排除机动车内部的废气,因此该通风装置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气流只可以通过该通风装置将车外流,而不可以从车外向车内流。

2、如本申请人已授权的中国实用新型cn202223602972.7公开的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双层通风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上还设置有积水槽,导水槽。所述阀片结构包括第一阀片,一个第二阀片。所述第二阀片覆盖在所述第一阀片上。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固定压板,过滤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所述过滤网,能够有效防止粉尘、蚊虫等通过所述通风口进入车内。并通过设置所述阀片结构,即利用了无纺布的隔音能力,同时还兼具了硅胶的密封性和弹性收缩功能,从而保证所述通风口能最大程度隔绝噪音的同时,保持单向通风的功能。最后通过设置所述积水槽与导水槽,能够有效收集和导流在所述安装口内外两侧产生的水汽,防止水流进入车内。

3、然而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阀片是在气流流动的时候进行被动开合,当遇到汽车涉水时,阀片会因为浮力开启,导致车体进水,或者是当车辆处于雾霾、扬尘、有异味等环境时,阀片因为气流流动而被动开启,从而影响驾驶体验。当采用主动式通风装置时,连接处的密封结构成为影响涉水能力的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所述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包括一个主体,一个设置在所主体上的阀板,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执行机构。所述主体包括一个框架本体,一个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上的框架密封圈,一个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上的通风口,一个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上的升降孔,一个与所述框架本体连接的后盖,一个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的密封凸条,以及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升降孔一侧的导向插槽。述框架密封圈包括一个外层密封圈,以及一个内层密封圈。所述外层密封圈与所述内层密封圈平行或者垂直设置。所述升降孔开设在所述框架本体的中心处。所述密封凸条围绕所述通风口的边缘设置,且凸起方向为朝向所述阀板。所述导向插槽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上。所述阀板上设置有一个位于所述阀板与所述框架本体之间的阀板密封圈,一个位于所述阀板中心处的升降轴套,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阀板上的导向限位柱。在所述阀板的边缘设置一圈倾斜设置的板缘。所述板缘为所述阀板的自由端朝向所述通风口所在的方向倾斜并整体呈现为伞状。所述阀板密封圈进行动态密封的过盈配合,并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板缘上的第一密封圈,一个设置在所述板缘上的第二密封圈,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板缘上的第三密封圈。所述升降轴套插设在所述升降孔内。所述导向限位柱一端固定在所述阀板上,自由端朝向所述通风口延伸,并插设在所述导向插槽内。所述执行机构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后盖上驱动设备,一个插设在所述升降轴套内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插设在所述升降轴套内,并进行螺纹连接形成丝杆结构。

3、进一步地,所述框架本体为一个通过使用卡扣结构固定在汽车钣金上的矩形框,四周采用圆角设计。

4、进一步地,所述框架本体位于所述汽车的尾箱侧围。

5、进一步地,所述后盖位于所述框架本体的远离所述阀板的一侧,与所述框架本体一体成型或者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所述框架本体上。

6、进一步地,所述外层密封圈一端固定在所述框架本体上,并位于所述框架本体的靠近汽车钣金的一侧,另一端朝向汽车钣金延伸,且所述外层密封圈为倾斜于汽车钣金的表面,所述内层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外层密封圈的靠近所述通风口的一侧。

7、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口开设在所述框架本体的板面上,并固定有一个过滤网,所述过滤网采用化纤无纺滤料或者玻璃纤维滤料材料制成。

8、进一步地,所述阀板为一个覆盖在所述通风口上的矩形板状结构。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板缘的自由端的顶端上,并且所述第一密封圈倾斜于所述框架本体的侧壁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圈与第三密封圈均位于所述板缘的靠近所述通风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第三密封圈之间,并倾斜于所述框架本体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密封圈为垂直于所述通风口所在平面设置,且位置与所述密封凸条对应。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通过设置所述执行机构,通过驱动所述阀板进行升降,使得所述阀片覆盖或者远离所述通风口,实现所述通风口的开启和闭合,形成主动式通风结构,避免了车辆的通风口在涉水或者其他恶劣环境下被动开启的情况,同时有助于科学、智能地平衡车厢内外气压,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并通过车机系统控制所述执行机构,使得所述通风口开合的工作逻辑更为完善,能够适用于不同车况,符合不同车商的定制需求。同时通过设置所述框架密封圈与所述阀板密封圈,通过多层密封与不同密封方式的结合,提高密封性能,防止泥沙、内外气压、长期涉水等情况导致的渗水、漏水现象。



技术特征:

1.一种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包括一个主体,一个设置在所主体上的阀板,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执行机构,所述主体包括一个框架本体,一个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上的框架密封圈,一个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上的通风口,一个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上的升降孔,一个与所述框架本体连接的后盖,一个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的密封凸条,以及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升降孔一侧的导向插槽,述框架密封圈包括一个外层密封圈,以及一个内层密封圈,所述外层密封圈与所述内层密封圈平行或者垂直设置,所述升降孔开设在所述框架本体的中心处,所述密封凸条围绕所述通风口的边缘设置,且凸起方向为朝向所述阀板,所述导向插槽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上,所述阀板上设置有一个位于所述阀板与所述框架本体之间的阀板密封圈,一个位于所述阀板中心处的升降轴套,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阀板上的导向限位柱,在所述阀板的边缘设置一圈倾斜设置的板缘,所述板缘为所述阀板的自由端朝向所述通风口所在的方向倾斜并整体呈现为伞状,所述阀板密封圈进行动态密封的过盈配合,并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板缘上的第一密封圈,一个设置在所述板缘上的第二密封圈,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板缘上的第三密封圈,所述升降轴套插设在所述升降孔内,所述导向限位柱一端固定在所述阀板上,自由端朝向所述通风口延伸,并插设在所述导向插槽内,所述执行机构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后盖上驱动设备,一个插设在所述升降轴套内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插设在所述升降轴套内,并进行螺纹连接形成丝杆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为一个通过使用卡扣结构固定在汽车钣金上的矩形框,四周采用圆角设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位于所述汽车的尾箱侧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位于所述框架本体的远离所述阀板的一侧,与所述框架本体一体成型或者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所述框架本体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密封圈一端固定在所述框架本体上,并位于所述框架本体的靠近汽车钣金的一侧,另一端朝向汽车钣金延伸,且所述外层密封圈为倾斜于汽车钣金的表面,所述内层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外层密封圈的靠近所述通风口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开设在所述框架本体的板面上,并固定有一个过滤网,所述过滤网采用化纤无纺滤料或者玻璃纤维滤料材料制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为一个覆盖在所述通风口上的矩形板状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板缘的自由端的顶端上,并且所述第一密封圈倾斜于所述框架本体的侧壁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圈与第三密封圈均位于所述板缘的靠近所述通风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第三密封圈之间,并倾斜于所述框架本体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密封圈为垂直于所述通风口所在平面设置,且位置与所述密封凸条对应。


技术总结
所述主动式通风装置的密封结构包括主体,阀板,执行机构。所述主体包括框架本体,框架密封圈,通风口,升降孔,后盖,密封凸条,导向插槽。述框架密封圈包括外层密封圈,内层密封圈。所述阀板上设置有阀板密封圈,升降轴套,导向限位柱。所述阀板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所述执行机构包括驱动设备,驱动轴。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所述执行机构,驱动所述阀板进行升降,形成主动式通风结构,避免了车辆的通风口在涉水或者其他恶劣环境下被动开启的情况。同时通过设置所述框架密封圈与所述阀板密封圈,通过多层密封与不同密封方式的结合,提高密封性能,防止泥沙、内外气压、长期涉水等情况导致的渗水、漏水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玲,陈均,陈湘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汉工智能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202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