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及其与基础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建筑工业化的推进以及房地产开发的高周转要求,地下建筑在环保、工期上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地下建筑又是项目开发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地下建筑的建造方式大多采用是传统的现浇模式,不仅工期长、工业化程度较低,而且在环保上也更易带来污染;也有部分地下建筑采用叠合剪力墙建造,而由于叠合剪力墙结构的竖向钢筋传力不连续,且桁架钢筋的存在导致叠合墙的含钢量较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壳墙结构的连接方式为地下建筑外墙的工业化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及其与基础的连接结构,旨在克服现有的地下建筑采用传统现浇或叠合剪力墙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通过位于两者之间呈点阵分布的多个拉结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形成供混凝土浇筑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还设置有两张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钢筋网片,所述钢筋网片由水平筋和竖向筋构成且所述钢筋网片与所述拉结件绑接固定或焊接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拉结件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对应垂直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拉结件的端部在第一或第二面板未凝固前插入,凝固后自然固定,固定方便且牢靠。
进一步,所述拉结件为拉结钢筋或frp连接件。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拉结钢筋和frp连接件均是常用的拉结件,能够保证两块面板有效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均由纤维基混凝土制成,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厚度为1-3c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及第二面板采用高强度、抗裂性好的纤维基混凝土材料能够保证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水平方向上及竖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拉结件之间的间距均为10-20cm,所述第一面板或第二面板边缘处的所述拉结件与相应的边缘端面的间距在5cm以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述范围的间距限定,可保证两面板连接后有较好的强度,更具体的间距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确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上述模壳结构外墙与基础的连接结构,具体而言,作为基础的基础底板或基础梁上预设有向上方伸出的附加钢筋,所述模壳结构外墙置于所述基础底板或基础梁上且所述附加钢筋插入所述空腔中并与所述钢筋网片的竖向筋搭接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基础与模壳结构外墙通过搭接锚固的钢筋连接,然后浇筑混凝土固定,施工方便快捷。
进一步,所述模壳结构外墙与所述基础底板或基础梁交接位置的中轴处插入有防水钢板以构造防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保证较好的防水效果。
进一步,所述模壳结构外墙与所述基础底板或基础梁的交接处预留有高度为2-3cm的水平接缝。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水平接缝可调节安装误差,浇筑完混凝土后也能进一步起到结构防水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竖向筋与所述附加钢筋的搭接锚固长度在1.6lae以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保证较好的锚固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壳结构的地下室外墙解决了目前地下建筑采用现浇结构存在的工期长、工业化程度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无桁架钢筋,含钢量低;模壳结构的外墙具有生产简单、安装效率高、连接可靠等优点,可极大的提高施工效果,同时施工安装方便且可靠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与基础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示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面板;2、第二面板;3、拉结件;4、水平筋;5、竖向筋;6、基础梁;7、附加钢筋;8、防水钢板;9、基础垫层;t1、第一面板厚度;t2、第二面板厚度;t0、现浇墙体厚度;h、拉结件竖向间距;h1、拉结件水平间距;δ、水平接缝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用到“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的术语,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通过位于两者之间呈点阵分布的多个拉结件3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之间形成供混凝土浇筑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还设置有两张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的钢筋网片,所述钢筋网片由水平筋4和竖向筋5构成且所述钢筋网片与所述拉结件3绑接固定或焊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结件3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对应垂直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内。所述拉结件3为拉结钢筋或frp连接件。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均由纤维基混凝土制成,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的厚度为1-3cm。水平方向上及竖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拉结件3之间的间距均为10-20cm,所述第一面板1或第二面板2边缘处的所述拉结件3与相应的边缘端面的间距在5cm以内。
上述的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的具体制作工艺如下:
a、制作第一面板,并在第一面板纤维基混凝土材料未凝固前插入按设计要求设置的水平向和竖向连接件;
b、在第一面板凝固成型后,在第一面板的内侧放置钢筋网片,并与设置的连接件采用绑扎或焊接的形式连接,从而使第一面板、连接件、钢筋网片形成整体;
c、采用自动化翻转机上对第一面板及其上的连接件、钢筋网片进行翻转;
d、第二面板采用同第一面板同样的方式制作,在面板未凝固前,把进行过翻转的第一面板中的连接件插入未凝固的第二面板中;
e、把按上述步骤制作好的模壳墙送入自动化的养护窑养护成型;
f、所述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的厚度t1、t2可取1-3cm,建议取不小于2cm为宜,面板外侧保护层不少于0.5cm;
g、所述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均采用高强度、抗裂性能好的纤维基混凝土材料。
h、所述拉结件采用钢拉结件,亦可采用frp连接件,连接件距面板端部不大于5cm,连接件的竖向间距h可取10-20cm,水平间距亦可取10-20cm;
i、所述的面板厚度、拉结件间距、钢筋网片的间距等均由设计确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上述的模壳结构外墙与基础的连接结构,作为基础的基础底板或基础梁6上预设有向上方伸出的附加钢筋7,所述模壳结构外墙置于所述基础底板或基础梁6上且所述附加钢筋7插入所述空腔中并与所述钢筋网片的竖向筋5搭接连接。基础底板或基础梁的下方为基础垫层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模壳结构外墙与所述基础底板或基础梁6交接位置的中轴处插入有防水钢板8以构造防水。所述模壳结构外墙与所述基础底板或基础梁6的交接处预留有高度为2-3cm的水平接缝。所述竖向筋5与所述附加钢筋7的搭接锚固长度在1.6lae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在墙体厚度方向每一处的附加钢筋均是两根并分别与上方模壳墙空腔内的两张钢筋网片的竖向筋分别一一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在墙体长度方向上附加钢筋是有多组并间隔设置的,多组附加钢筋保证了墙与基础间进行多点固定,从而在浇筑后墙与基础一体性更好。
模壳结构外墙与基础的连接时的具体安装工艺如下:
a、在基础底板或基础梁浇筑完成前预留附加钢筋,且其在基础底板或基础梁内的锚固长度不小于1.6lae;
b、在模壳墙体与基础底板或基础梁交接处的中轴位置插入防水钢板构造防水;
c、待基础底板或基础梁成型后吊装模壳墙体,并在其的交接处预留水平接缝高度δ,其高度可取2-3cm,用以调节安装误差,且在浇筑完混凝土后可进一步起到结构防水的作用;
d、模壳墙安装完成后应分层浇筑混凝土,浇筑高度由设计确定;
e、所述的模壳墙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不参与结构受力,模壳墙的参与结构计算部分t0的厚度由设计确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通过位于两者之间呈点阵分布的多个拉结件(3)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之间形成供混凝土浇筑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还设置有两张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的钢筋网片,所述钢筋网片由水平筋(4)和竖向筋(5)构成且所述钢筋网片与所述拉结件(3)绑接固定或焊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结件(3)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对应垂直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结件(3)为拉结钢筋或frp连接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均由纤维基混凝土制成,所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的厚度为1-3c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其特征在于,水平方向上及竖向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拉结件(3)之间的间距均为10-20cm,所述第一面板(1)或第二面板(2)边缘处的所述拉结件(3)与相应的边缘端面的间距在5cm以内。
6.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与基础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作为基础的基础底板或基础梁(6)上预设有向上方伸出的附加钢筋(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置于所述基础底板或基础梁(6)上且所述附加钢筋(7)插入所述空腔中并与所述钢筋网片的竖向筋(5)搭接锚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与基础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壳结构外墙与所述基础底板或基础梁(6)交接位置的中轴处插入有防水钢板(8)以构造防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与基础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壳结构外墙与所述基础底板或基础梁(6)的交接处预留有高度为2-3cm的水平接缝。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地下室模壳结构外墙与基础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筋(5)与所述附加钢筋(7)的搭接锚固长度在1.6lae以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