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汝瓷制作领域,具体涉一种汝瓷豆青釉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1、豆青釉属于青釉的派生釉色之一,历史上,豆青釉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明代以前,豆青釉微近黄色;明代正德年间,出现釉色浅淡而闪黄的特点;到清代,豆青釉风格柔和淡雅,浅色淡若湖水,深色则绿中泛黄。而汝瓷的豆青釉与其他瓷器的豆青釉有着明显的不同,如何通过釉色配方及工艺的调整最大程度的还原汝瓷古豆青釉的釉色,是汝瓷行业研究的重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相对于现代豆青釉釉色无法达到古豆青釉釉色透彻、油脂感强的情况。经过多年的反复的研发,本发明提供一种汝瓷豆青釉及其制作方法,能烧制出接近于古代汝瓷豆青釉釉色的瓷器。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汝瓷豆青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黄长石25-35份,风穴土8-15份,紫云土5-10份,方解石8-15份,滑石粉1-2份,石英石1-8份,钾长石1-10份,黑石头6-12份,铁红土1-2份。
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是这样实现的:
4、一种汝瓷豆青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黄长石30份,风穴土12份,紫云土8份,方解石12份,滑石粉1.5份,石英石4份,钾长石5份,黑石头9份,铁红土1.5份。
5、本发明中的紫云土是平顶山市紫云山上的泥土,铁红土是汝州北山上的泥土,本发明的釉色靠紫云土和铁红土着色,与其他辅料融合后进行化学反应,呈现出本发明中的豆青釉釉色。
6、本发明的制作方法为:
7、步骤一:按上述重量份数选料,将原料放置氧化3-5个月,剔除杂质,打碎成颗粒状混合配比,备用;
8、步骤二:将步骤一中备用混合物料细磨过120目筛,用磁铁除去料浆内的浮游铁,即为釉料;
9、步骤三:将步骤二中釉料用波美计量浓度,加水将釉料浓度调整为夏季波美度53°、冬季波美度58°,备用;
10、步骤四:搭棚将坯料放置在通风处氧化3-5个月,配比后经过打浆、练泥处理后,拉坯成型制成坯体,备用;
11、步骤五:将步骤四中备用坯体放置夏季1-2天,冬季3-4天,进行削坯,削坯后放置于通风处自然晾干,用海绵稍蘸水擦光坯面,备用;
12、步骤六:将步骤五中备用坯体入窑素烧,烧制温度800℃-930℃,烧制时间5-6小时,烧制完成后自然降温,取出坯体,检查无毛病后准备上釉;
13、步骤七:将步骤三中备用釉料搅拌均匀,调好浓度;用毛笔或毛刷稍加湿水擦素坯的棱角处;
14、步骤八:将素坯浸釉,浸釉后自然晾干,对有上釉有瑕疵的部位进行补釉、修釉;
15、步骤九:将步骤八中坯体放入窑内进行高温烧制,烧制温度为1050℃-1200℃,烧制时间10-14小时。
16、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的胚料为唐口土、风穴土和高岭土。
17、优选的,所述步骤八中浸釉时间为1-2秒。
18、在具体操作中,所述步骤九中的烧制过程如下:
19、1)窑门留缝,由室温升温至500℃,用时1小时至1.5小时;
20、2)当温度达到500℃时上窑门,由500℃升温至800℃,当温度升至800℃稍微合闸,充分烧制用时2小时至2.5小时;
21、3)由800℃升温至1050℃,前火保温2小时至3小时;
22、4)合闸使窑炉内转变为还原气氛,并逐渐升温至 1200℃,整个转火还原过程为4.5小时至6小时;
23、5)转火还原过程完成后保温0.5小时;
24、6)拉闸住火进行自然降温;
25、7)当温度下降至200℃以下时窑门开一指宽缝,降至150℃之后窑门大开,降至100℃时即可出窑。
26、优选的,所述步骤6)中的自然降温时间为12小时。
2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制备的豆青釉釉下结构和古豆青釉的釉下结构十分接近,釉下的气泡大而净,好似水烧开后气泡的状态,本发明的豆青釉釉色呈润、油、亮、透、净的特点。
1.一种汝瓷豆青釉,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黄长石25-35份,风穴土8-15份,紫云土5-10份,方解石8-15份,滑石粉1-2份,石英石1-8份,钾长石1-10份,黑石头6-12份,铁红土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汝瓷豆青釉,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黄长石30份,风穴土12份,紫云土8份,方解石12份,滑石粉1.5份,石英石4份,钾长石5份,黑石头9份,铁红土1.5份。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汝瓷豆青釉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汝瓷豆青釉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的胚料为唐口土、风穴土和高岭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汝瓷豆青釉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八中浸釉时间为1-2秒。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汝瓷豆青釉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九中的烧制过程如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汝瓷豆青釉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的自然降温时间为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