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7-02  11


本技术涉及微纳能源控制,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大功率的充电设备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而充电设备在运行时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消耗。然而,当前大部分充电站并未对充电设备产生的热量消耗进行有效利用,从而造成了能源浪费。

2、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充电设备产生的热量,提高能源利用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技术方案如下:

2、一种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充电设备、液冷散热模块、液冷循环系统和供暖设备,所述液冷循环系统包括液冷循环管路和液冷泵,所述液冷循环管路连通所述液冷泵、所述液冷散热模块和所述供暖设备;

3、所述液冷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充电设备中,所述液冷循环管路中的散热介质循环流动,用于通过所述液冷散热模块吸收并带走所述充电设备产生的热量;

4、所述液冷循环管路中的所述散热介质在通过所述液冷散热模块后,流向所述供暖设备,为所述供暖设备提供热量,再回流到所述液冷泵中进行散热降温处理,并进行下次循环。

5、可选的,所述液冷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所述第一开关设置在所述液冷散热模块与所述液冷泵的输入端连接的所述液冷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二开关设置在所述液冷散热模块与所述供暖设备的输入端连接的所述液冷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三开关设置在所述供暖设备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冷泵的输入端连接的所述液冷循环管路上;

6、在所述第一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均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液冷循环管路中的所述散热介质经第一循环回路,在通过所述液冷散热模块后,流向所述供暖设备,为所述供暖设备提供热量,再回流到所述液冷泵中进行散热降温处理,并进行下次循环。

7、可选的,在所述第一开关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均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液冷循环管路中的所述散热介质经第二循环回路,在通过所述液冷散热模块后,直接回流到所述液冷泵中进行散热降温处理,并进行下次循环。

8、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为旋转开关。

9、可选的,所述液冷循环系统集成在所述充电设备内。

10、可选的,所述液冷循环系统设置在所述充电设备外。

11、可选的,所述充电设备包括液冷充电模块,所述液冷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液冷充电模块的液冷回路中。

12、可选的,所述充电设备包括液冷枪,所述液冷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液冷枪的液冷回路中。

13、可选的,所述充电设备为向电动汽车提供能量补充的充电桩。

14、可选的,所述散热介质为水、硅油和乙二醇中任一种介质。

15、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充电设备、液冷散热模块、液冷循环系统和供暖设备,液冷循环系统包括液冷循环管路和液冷泵,液冷循环管路连通液冷泵、液冷散热模块和供暖设备;液冷散热模块设置在充电设备中,液冷循环管路中的散热介质循环流动,用于通过液冷散热模块吸收并带走充电设备产生的热量;液冷循环管路中的散热介质在通过液冷散热模块后,流向供暖设备,为供暖设备提供热量,再回流到液冷泵中进行散热降温处理,并进行下次循环。本实用新型采用液冷泵循环降温,可将循环带出的充电设备的热量沿液冷循环管路通往供暖设备,为供暖设备提供热量,从而有效利用充电设备产生的热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16、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充电设备、液冷散热模块、液冷循环系统和供暖设备,所述液冷循环系统包括液冷循环管路和液冷泵,所述液冷循环管路连通所述液冷泵、所述液冷散热模块和所述供暖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所述第一开关设置在所述液冷散热模块与所述液冷泵的输入端连接的所述液冷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二开关设置在所述液冷散热模块与所述供暖设备的输入端连接的所述液冷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三开关设置在所述供暖设备的输出端与所述液冷泵的输入端连接的所述液冷循环管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均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液冷循环管路中的所述散热介质经第二循环回路,在通过所述液冷散热模块后,直接回流到所述液冷泵中进行散热降温处理,并进行下次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为旋转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循环系统集成在所述充电设备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循环系统设置在所述充电设备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包括液冷充电模块,所述液冷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液冷充电模块的液冷回路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包括液冷枪,所述液冷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液冷枪的液冷回路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为向电动汽车提供能量补充的充电桩。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介质为水、硅油和乙二醇中任一种介质。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充电设备的热量回收系统,应用于微纳能源控制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充电设备、液冷散热模块、液冷循环系统和供暖设备,液冷循环系统包括液冷循环管路和液冷泵,液冷循环管路连通液冷泵、液冷散热模块和供暖设备;液冷散热模块设置在充电设备中,液冷循环管路中的散热介质循环流动,用于通过液冷散热模块吸收并带走充电设备产生的热量,并流向供暖设备,为供暖设备提供热量,再回流到液冷泵中进行散热降温处理,并进行下次循环。本技术采用液冷泵循环降温,可将循环带出的充电设备的热量沿液冷循环管路通往供暖设备,为供暖设备提供热量,从而有效利用充电设备产生的热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栾昕爱,任成龙,武维波,王国祥,贾海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海汇德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13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220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