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

专利2025-07-02  8


本技术属于昆虫饲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


背景技术:

1、稻飞虱是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等作物,其不仅影响水稻等作物的生长,还会传播病毒。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是稻飞虱卵期的重要天敌。通过释放天敌来防控水稻病虫害,可减少农药等的使用,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对合理发挥其控害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操作包括:盆栽一定量的水稻,并用透气罩体将水稻围在一个阻隔的环境中,让稻飞虱在盆栽的水稻上产卵后,再将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释放到有稻飞虱卵的水稻处,观察水稻不同部位的稻飞虱卵的数量变化,从而评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然而,稻飞虱卵一般产在稻株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需要通过解剖稻秆才能确定捕食卵的数量,不利于观察和数数,从而不利于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为方便观察及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对水稻不同部位的稻飞虱卵的捕食情况,需要改进对应的试验装置。目前,市面并没有专门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解决现有装置不方便观察及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对不同部位稻飞虱卵捕食情况的问题。

2、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包括顶端开口的筒体,所述筒体内放置有水稻稻秆,所述水稻稻秆底部包裹有湿毛巾或湿棉花,所述水稻稻秆不同高度上间隔设置附有条状的水稻茎秆组织块,所述筒体顶端设有纱布或透气盖子。

4、优选的,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通过胶粘剂与所述水稻稻秆固定。

5、优选的,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与所述水稻稻秆之间还固定有限位块,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与所述水稻稻秆呈倾斜状固定。

6、优选的,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通过固定部与所述水稻稻秆固定,所述固定部缠绕在水稻稻秆外侧,固定部的端部通过胶粘剂或绑带与所述水稻稻秆固定,所述固定部外侧间隔设置有插槽,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的端部可拆卸地插设在所述插槽中。

7、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为环状,并沿所述水稻稻秆上下间隔设置。

8、优选的,所述固定部呈螺旋状缠绕在所述水稻稻秆外侧。

9、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为橡胶带。

10、优选的,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与所述水稻稻秆间的夹角为锐角。

11、优选的,水稻茎秆组织块呈螺旋状固定在水稻稻秆不同的高度上。

12、优选的,所述筒体为透明状。便于观察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的捕食情况。

13、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有稻飞虱卵的水稻组织剪切成小条后固定在水稻稻秆的不同高度,与传统的稻飞虱卵产于水稻叶鞘及嫩茎组织内相比,便于观察和统计不同部位的稻飞虱卵被捕食的情况,有利于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测定。其中,水稻茎秆组织块可通过胶粘剂直接粘附在水稻稻秆上,也可以通过橡胶带等做成的固定部进一步固定在水稻稻秆上,水稻茎秆组织块可拆卸地插设在固定部,方便拆卸来读取稻飞虱卵的数量。

15、2.本实用新通过设置顶端开口的筒体,并配上透气的毛巾或透气的盖子,既能让筒体保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又能保持筒体内外的空气流通。筒体内设置湿毛巾或湿棉花,可及时地给水稻稻秆补充水分,有利于试验的开展。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计数及测定,尤其适于在实验室推广应用。



技术特征:

1.一种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包括顶端开口的筒体,所述筒体内放置有水稻稻秆,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稻秆底部包裹有湿毛巾或湿棉花,所述水稻稻秆不同高度上间隔设置有条状的水稻茎秆组织块,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上附有稻飞虱卵,所述筒体顶端设有纱布或透气盖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通过胶粘剂与所述水稻稻秆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与所述水稻稻秆之间还固定有限位块,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与所述水稻稻秆呈倾斜状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通过固定部与所述水稻稻秆固定,所述固定部缠绕在水稻稻秆外侧,固定部的端部通过胶粘剂或绑带与所述水稻稻秆固定,所述固定部外侧间隔设置有插槽,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的端部可拆卸地插设在所述插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环状,并沿所述水稻稻秆上下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呈螺旋状缠绕在所述水稻稻秆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橡胶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茎秆组织块与所述水稻稻秆间的夹角为锐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水稻茎秆组织块呈螺旋状固定在水稻稻秆不同的高度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为透明状。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昆虫饲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装置,解决现有装置不方便观察及测定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对不同部位稻飞虱卵捕食情况的问题。本技术通过将带有有稻飞虱卵的水稻组织剪切成小条后固定在水稻稻秆的不同高度,与传统的稻飞虱卵产于水稻叶鞘相比,便于观察和统计不同部位的稻飞虱卵被捕食的情况,有利于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测定。同时,通过设置顶端开口的筒体,并配上透气的毛巾或透气的盖子,既能让筒体保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又能保持筒体内外的空气流通。筒体内设置湿毛巾或湿棉花,可及时地给水稻稻秆补充水分,有利于试验的开展。

技术研发人员:黄芊,龙丽萍,凌炎,黄所生,李成,吴碧球,黄凤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31124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220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