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土木与交通工程,具体涉及一种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
背景技术:
1、当基坑开挖深度大,而基岩埋深浅,基岩裂隙发育,特别是坑底存在隐伏的含水裂隙带时,往往为承压水类型,含水丰富,水压力大,基坑开挖遇到含水裂隙带时必定会突涌,由于涌水量大,基坑很快被水淹没,造成设备泡水,严重威胁基坑和周围环境安全,特别对作业人员构成危险。突涌发生后,需立即停止开挖土方和支护作业,撤出坑内作业人员,增加大流量水泵,排出坑内积水。强排水不能解决涌水的根本问题,且对周围环境影响范围大,造成大量损失,只有堵住涌水,才能确保安全。针对坑底岩石裂隙带大流量涌水问题,很多情况下,无可奈何的办法是对基坑进行回填,再对坑底满堂注浆加固,这种办法抢险造价高,需要时间长,而且如果不能将涌水通道截断,再次开挖时,仍有突涌风险。
2、公开号为 cn117661615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基坑底突涌水的封堵方法,在涌水点处设置引流管,浇筑反压混凝土,在引流管上方设置了混凝土操作平台,平台上设一圈挡水墙,将涌水引入操作平台并用水泵排走,判断涌水点位置,在止水帷幕外钻孔注浆处理,该方法在基坑底大流量涌水时,采用混凝土反压,工程抢险实践表明引流管与基坑底岩土接触界面不能完全封闭,混凝土凝结前渗流将冲走水泥浆,且没有提出判别涌水通道的方法。公开号为cn206667278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溶岩裂隙涌水处理施工结构,其排水空腔是在涌水口处砌筑维护结构,再浇筑混凝土密封而成,与上述专利存在同样的问题。公开号为cn110080230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处理基坑底部涌水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环绕涌水处设置围堰,围堰由多层沙袋合围而成,其同样会在岩土界面形成渗流面。另外,通过导流管对基底涌水处进行压浆封堵,导流管内水压和水流大,压浆封堵不会成功。公开号为cn105780793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承压水地层基坑突涌应急处理方法,在涌水点处设置钢护筒,钢护筒外侧底部周边堆填少量砂袋形成反压平台,其也会在岩土界面形成渗流面,且注浆孔如何布置、钻多深并不清楚。基于上述现有文件可以获知,现有技术中存在共同未解决的问题,包括:(1)在集水罩与岩土界面未密封,在反压平台底形成渗流面;(2)对于岩石裂隙带未提出判别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未提出确定注浆钻孔平面布置和钻进深度确定方法。(4)钻孔布置在坑底,注浆路径短,不利于浆液凝固,影响注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可避免回填反压土的盲目性,减少回填反压土方量、钻孔数量和注浆工作量,降低抢险费用,控制成本,整体结构稳定,可避免反压土底与岩石接触面出现渗流情况,堵水效果好、成功率高。
2、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平整裂隙带的涌水点区域的场地并测定裂隙带的产状参数,裂隙带的产状参数包括长度、宽度、走向、倾向和倾角。
5、s2、在基坑内安装集水罩,使集水罩覆盖裂隙带区域,并将裂隙带区域分散的涌水点集中于集水罩内,同时在集水罩顶部焊接钢排水管。
6、s3、根据裂隙带的产状确定注浆钻孔的布置范围和布置方式。
7、s4、围绕集水罩堆砌反压土台,反压土台的顶面覆盖注浆钻孔的布置范围,反压土台的高度比基坑内的拟定水位高出至少1m。
8、s5、通过钢排水管向基坑内排放涌水,并控制基坑内外水位差在3m以内,基坑内超过拟定水位的积水通过水泵排出。
9、s6、根据注浆钻孔的布置范围和布置方式在反压土台顶面施工注浆钻孔,注浆钻孔应打穿裂隙带并进入完整岩石不少于1m。
10、s7、对涌水点进行注浆封堵,注浆顺序为由裂隙带外围向涌水点中心收拢。
11、s8、当涌水点完全封堵成功并没有涌水时,停止注浆,然后抽干基坑底内的积水并拆除反压土台。
12、进一步地,裂隙带的走向通过全站仪进行测定,测定时,用指南针确定指北方向,在裂隙带一端沿指北方向划长度为a的直线,在裂隙带另一端垂直于指北方向划长度为b的直线,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得到裂隙带的走向角δ。
13、进一步地,测定裂隙带的倾向和倾角时,通过裂隙带浅部开挖初判倾向,垂直于裂隙带的走向作剖面线,在剖面线上按照间距a1、a2依次布置钻孔m1、钻孔m2、钻孔m3共3个钻孔,设裂隙带上边界线水平夹角分别为、,裂隙带下边界线水平夹角分别为、,裂隙带上边界线钻孔m1与钻孔m2之间的距离为t1,裂隙带上边界线钻孔m2与钻孔m3之间的距离为t2,裂隙带下边界线钻孔m1与钻孔m2之间的距离为t3,裂隙带下边界线钻孔m2与钻孔m3之间的距离为t4,根据公式、、、依次求出、、、,取和的平均值作为裂隙带上边界线倾角,取和的平均值作为裂隙带下边界线倾角。
14、进一步地,集水罩采用钢板裁剪并焊接加工成锥台状,集水罩的尺寸根据裂隙带的产状、涌水点的面积和涌水量确定。
15、进一步地,安装集水罩时,在集水罩的底部周边加工出锚固钢板,在集水罩底边与岩石的接触面处安放橡胶条,通过膨胀螺栓将锚固钢板固定在岩石上,使锚固钢板压紧橡胶条。
16、进一步地,钢排水管的直径和数量根据涌水量大小确定,钢排水管的高度为1m~2m,通过接头管在钢排水管上连接延长至反压土台外的塑料排水管。
17、进一步地,确定注浆钻孔的布置范围和布置方式时,以涌水点为中心,平行于裂隙带的走向布置注浆钻孔,先在裂隙带的两侧各布置一排注浆钻孔,每排注浆钻孔的布孔间距为0.5m~2m,以钻到裂隙带的注浆钻孔的钻孔方向为裂隙带的倾向方向,再在裂隙带的倾向上盘按梅花形由外向内布置不少于三排注浆钻孔。
18、进一步地,反压土台的形状根据涌水点的数量确定,单涌水点采用圆形锥台状,多涌水点采用矩形锥台状。
19、进一步地,反压土台核心回填黏性土,反压土台四周填筑中粗砂或砾石土,反压土台的边坡通过堆砌砂包或块石进行护坡。
20、进一步地,注浆封堵时,打完一个注浆钻孔立即通过双管双液注浆方法进行注浆,浆液从孔底出浆口混合到初凝时在裂隙带的流动时间不少于30s,单孔注浆压力不大于5.0mpa。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发明对裂隙带的产状参数进行了精确测定,据此确定了注浆钻孔的布置范围和布置方式,从而确定了反压土台的覆盖范围和高度,有利于避免回填反压土的盲目性,减少回填反压土方量、后续钻孔数量和注浆工作量,使钻孔注浆工作有的放矢,降低抢险费用,控制成本,对基坑底的岩石裂隙带涌水封堵十分有效。
23、2、本发明通过集水罩将分散自由流动的涌水集中起来,并通过排水管引流至反压土台外,在集水罩的底边下安放橡胶条,并通过膨胀螺栓将集水罩与岩石锚固,使得涌水汇集在集水罩内,且不会出现渗流情况,进而对涌水进行集中排放,有利于保证反压土台的稳定。
24、3、本发明通过让涌水排放至基坑内使其保持一定高度的水位,并控制基坑的内外水位差在3.0m以内,进而可以降低涌水的水压和流速,同时通过反压土台的高度延长了注浆通道,使注入裂隙带的浆液不被高速水流冲走,有利于堵水成功。
25、4、本发明通过反压土台的设置,可在基坑内充满水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反压土台作为钻机成孔和注浆施工的操作平台,便于钻孔和注浆施工,同时还可增加延长浆液流动的路径,有利于浆液注入裂隙带后快速凝固,减少堵水失败的风险。
1.一种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裂隙带(104)的走向通过全站仪进行测定,测定时,用指南针确定指北方向,在裂隙带(104)一端沿指北方向划长度为a的直线,在裂隙带(104)另一端垂直于指北方向划长度为b的直线,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得到裂隙带(104)的走向角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测定裂隙带(104)的倾向和倾角时,通过裂隙带(104)浅部开挖初判倾向,垂直于裂隙带(104)的走向作剖面线,在剖面线上按照间距a1、a2依次布置钻孔m1、钻孔m2、钻孔m3共3个钻孔,设裂隙带上边界线水平夹角分别为、,裂隙带下边界线水平夹角分别为、,裂隙带上边界线钻孔m1与钻孔m2之间的距离为t1,裂隙带上边界线钻孔m2与钻孔m3之间的距离为t2,裂隙带下边界线钻孔m1与钻孔m2之间的距离为t3,裂隙带下边界线钻孔m2与钻孔m3之间的距离为t4,根据公式、、、依次求出、、、,取和的平均值作为裂隙带上边界线倾角,取和的平均值作为裂隙带下边界线倾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集水罩(2)采用钢板裁剪并焊接加工成锥台状,集水罩(2)的尺寸根据裂隙带(104)的产状、涌水点(105)的面积和涌水量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集水罩(2)时,在集水罩(2)的底部周边加工出锚固钢板(201),在集水罩(2)底边与岩石的接触面处安放橡胶条(202),通过膨胀螺栓(203)将锚固钢板(201)固定在岩石上,使锚固钢板(201)压紧橡胶条(20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钢排水管(3)的直径和数量根据涌水量大小确定,钢排水管(3)的高度为1m~2m,通过接头管(302)在钢排水管(3)上连接延长至反压土台(401)外的塑料排水管(3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注浆钻孔(5)的布置范围和布置方式时,以涌水点(105)为中心,平行于裂隙带(104)的走向布置注浆钻孔(5),先在裂隙带(104)的两侧各布置一排注浆钻孔(5),每排注浆钻孔(5)的布孔间距为0.5m~2m,以钻到裂隙带(104)的注浆钻孔(5)的钻孔方向为裂隙带(104)的倾向方向,再在裂隙带(104)的倾向上盘按梅花形由外向内布置不少于三排注浆钻孔(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压土台(401)的形状根据涌水点(105)的数量确定,单涌水点采用圆形锥台状,多涌水点采用矩形锥台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压土台(401)核心回填黏性土,反压土台(401)四周填筑中粗砂或砾石土,反压土台(401)的边坡通过堆砌砂包或块石(402)进行护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岩石裂隙带大涌水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注浆封堵时,打完一个注浆钻孔(5)立即通过双管双液注浆方法进行注浆,浆液从注浆钻孔(5)出浆口混合到初凝时在裂隙带(104)的流动时间不少于30s,单孔注浆压力不大于5.0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