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具体涉及双腔多功能导管。
背景技术:
1、临床上通过介入手术对于组织器官病变治疗时,首先需要建立介入治疗通道,在影响设备引导下,通过造影导管腔道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路径并借助于远端固定形态的弯曲结构找到二级血管入口,在导丝的引导下将导管推送到相应的二级血管位置。
2、在造影导管到达相应的二级血管后,微导管及微导丝可以沿着造影导管推进并进一步的超选进入到达病灶附近的血管。在微导管到达病灶附近后进行栓塞剂或药物注射治疗,如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并发症。通过对现有手术方式研究,申请人发现造影导管只有一个腔道,在对二级血管定位时需要将导丝撤出管腔进行造影,医护人员在来回穿导丝和造影观察耗费大量手术时间,以及微导管进行超选时也需要来回穿导丝和造影。操作极其繁琐,严重影响手术效率。
3、另外微导管在注射栓塞剂或其它药物时很容易出现栓塞剂或药物反流现象以及一些其它的并发症,因为只有单一腔道,无法及时注入相关药物降低并发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双腔多功能导管,采用同轴双腔结构,且一端外腔管与内腔管不完全封闭。双腔多功能定位造影时,医生无需将导丝抽出,微导管定位造影时可通过双腔多功能导管外腔注射以确定微导管位置便于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微导管注射栓塞剂或药物时如出现反流现象或并发症时可及时通过双腔多功能导管外腔进行给药处理。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双腔多功能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和y型接头,导管本体包括内腔管和外腔管,外腔管套在内腔管外面,内腔管的外壁与外腔管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腔道,外腔管的远端与内腔管的远端之间具有环形间隙;
4、y型接头连接在导管本体的近端,y型接头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第一连接口与内腔管的近端连接,第二连接口连接在外腔管的近端侧壁上,且第二连接口与环形腔道相连通。
5、进一步的,所述y型接头内固定有加强支撑管,加强支撑管套装在内腔管的近端部。
6、进一步的,y型接头的端部与外腔管外壁之间设置有应力扩散管。
7、进一步的,导管本体的远端具有可塑型结构段。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均为鲁尔接口。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腔多功能导管,集造影、药物灌注多功能为一体,使用常规导丝进行造影或者灌注药物,并且在造影检查时无需来回更换导丝,提高手术便利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另外,在远端还设置有可塑型结构段,能够针对不同血管要求进行形状调整,实用性强。在不撤出微导丝的情况下可辅助微导管快速超选到病变位置附近的分支血管,提高手术便利性,缩短手术时间。在微导管注射栓塞剂或药物注射时出现反流或其它并发症时可通过双腔多功导管外腔注射药物及时处理。
1.双腔多功能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和y型接头,导管本体包括内腔管和外腔管,外腔管套在内腔管外面,内腔管的外壁与外腔管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腔道,外腔管的远端与内腔管的远端之间具有环形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多功能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y型接头内固定有加强支撑管,加强支撑管套装在内腔管的近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腔多功能导管,其特征在于:y型接头的端部与外腔管外壁之间设置有应力扩散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腔多功能导管,其特征在于:导管本体的远端具有可塑型结构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腔多功能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均为鲁尔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