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水处置装置及污水处置系统。
背景技术:
1、对污水进行以物理化学法为核心的快速净化处理可有效削减流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降低水体雨后的黑臭风险。过滤作为水处理的一种工艺,不仅能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还能够降低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重金属离子浓度、含油量及色度等。目前过滤过程的研究目的主要包含提高过滤通量以及反冲洗的提质增效。快速过滤技术的出水效果受过滤介质粒径影响,粒径越小,过滤效果越好,但这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水头损失。
2、目前常规使用的混凝-沉淀澄清工艺中,通常设置混合区、絮凝区及沉淀区,其中沉淀区主要以斜板沉淀为主。但斜板沉淀存在沉淀效率不高,絮体易穿透进而产生浮泥的情况。由于沉淀澄清对水力条件的要求,常规混凝沉淀工艺一般限制水力负荷在6-13m3/(m2·h),该要求决定了其占地面积较大的缺点。
3、现有技术cn212141751u公开了一种用于处理含高悬浮物污水的一体化装置,设置有连续排布的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和过滤池,其滤速可达16m/h。该技术方案通过增加过滤池提升沉淀效率,解决斜板沉淀穿透及浮泥的问题,但这同时又增加了设施单元,增加了用地。
4、鉴于以上技术问题,特推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置装置及污水处置系统,用于提出一种节约占地,能承受较大的水力负荷并具有较高沉淀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污水处置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和过滤区,进一步的,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和过滤区之中的任意两个区互相邻接;
3、沉淀区和过滤区之间设置引流管道,引流管道沿高度方向延伸,引流管道的进水口位于沉淀区的水体顶部,引流管道的出水口位于过滤区的底部,
4、沉淀区包括沉淀区进水口,沉淀区进水口位于沉淀区高度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并通过引流管道将上清液排放至过滤区中过滤。
5、进一步的,过滤区包括滤料层,滤料层位于过滤区高度方向的中上部位置,引流管道的出水向上通过滤料层进行过滤。
6、进一步的,滤料层包括悬浮滤料,悬浮滤料为粒状,悬浮滤料的密度低于水。
7、进一步的,滤料层上方设置有反冲洗水区,反冲洗水区可容纳反冲洗水,反冲洗水向下流经滤料层对悬浮滤料进行冲洗。
8、进一步的,滤料层与反冲洗水区之间设置有滤料拦截板,滤料拦截板上包括多个孔洞,多个孔洞的孔径小于悬浮滤料的最小粒径。
9、进一步的,过滤区的底部设置有可控制通断的反冲洗出水管,反冲洗出水管连接至过滤区外。
10、进一步的,过滤区内还设置有气洗管,气洗管位于滤料层的下方,反冲洗水冲洗悬浮滤料时,气洗管进行曝气。
11、进一步的,絮凝区内设置出水流道,出水流道从絮凝区的底部向上沿高度方向延伸。
12、进一步的,出水流道的底部设置底部开口,絮凝区内水体从底部开口处流入,沿出水流道流出絮凝区。
13、进一步的,出水流道包括包围隔墙,包围隔墙的顶部位于絮凝区沿高度方向的中间区域。
14、进一步的,底部开口高于絮凝区的底面10cm~40cm。
15、进一步的,反冲洗水区内的水体顶部设置有第一集流器或第一导流器,第一集流器或第一导流器通过管道连接至过滤区的外部。
16、进一步的,引流管道的进水口包括第二集流器或第二导流器,第二集流器或第二导流器的顶部低于沉淀区水体液位1cm~5cm。
17、进一步的,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斜坡,沉淀区的底部还设置沉淀区排泥器。
18、进一步的,混合区的底面与絮凝区的上部位于同一高度处,混合区包括混合区出水口,混合区出水口位于混合区的底部侧壁,混合区出水口与絮凝区的进水口位置对应并直接连通。
19、进一步的,混合区内设置有混合区搅拌器,絮凝区内设置有絮凝区搅拌器,混合区的下方设置有电控设备箱。
20、进一步的,悬浮滤料的粒径选用1mm~5mm范围内。
21、进一步的,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和过滤区的轮廓均为矩形,污水处置装置的高度为2m~3.5m,滤料层高度方向的厚度为0.6m~1.2m。
22、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置装置技术方案,至少实现了如下有益效果:
23、1、该污水处置装置通过设置两两互相邻接的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和过滤区,形成了田字形布局的新型集约式污水处置装置,大大节约了占地面积,在同等条件下,该装置可相较传统混凝沉淀装置节约占地50%以上。
24、2、该污水处置装置通过设置沉淀区从中间区域进水,及顶部上清液出水的方式,减少水流对沉淀区底部污泥的扰动,同时又可以利用沉淀区上半部分的沉淀空间,这种沉淀方式使得沉淀区可以具有较小的占地,还可以保证具有较高的沉淀效率。
25、3、该污水处置装置通过设置絮凝区内的出水流道,可以防止絮凝区内出现短流的情况,保证絮凝的效果。
26、4、该污水处置装置通过设置过滤区内的悬浮介质滤料层,降低水头损失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出水效果,沉淀区与过滤区的设置使得该污水处置装置可承受较高的水力负荷,可达40m3/(m2·h)。
2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污水处置系统,包括根据上述污水处置装置,还包括混合区加药池和絮凝区加药池,混合区加药池通过第一加药泵连通至混合区内,絮凝区加药池通过第二加药泵连通至絮凝区。
28、进一步的,还包括提升泵房和缓冲水箱,提升泵房通过污水提升泵连通至缓冲水箱,缓冲水箱通过缓冲水箱泵连通至混合区进水口。
29、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置系统技术方案,至少实现了如下有益效果:
30、1、该污水处置系统通过设置两两互相邻接的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和过滤区,形成了田字形布局的新型集约式污水处置装置,大大节约了占地面积,在同等条件下,该装置可相较传统混凝沉淀装置节约占地50%以上。
31、2、该污水处置系统通过设置沉淀区从中间区域进水,及顶部上清液出水的方式,减少水流对沉淀区底部污泥的扰动,同时又可以利用沉淀区上半部分的沉淀空间,这种沉淀方式使得沉淀区可以具有较小的占地,还可以保证具有较高的沉淀效率。
32、3、该污水处置系统通过设置絮凝区内的出水流道,可以防止絮凝区内出现短流的情况,保证絮凝的效果。
33、4、该污水处置系统通过设置过滤区内的悬浮介质滤料层,降低水头损失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出水效果,沉淀区与过滤区的设置使得该污水处置装置可承受较高的水力负荷,可达40m3/(m2·h)。
1.一种污水处置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合区(1)、絮凝区(2)、沉淀区(3)和过滤区(4),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区(1)、所述絮凝区(2)、所述沉淀区(3)和所述过滤区(4)之中的任意两个区互相邻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区(4)包括滤料层(41),所述滤料层(41)位于所述过滤区(4)高度方向的中上部位置,所述引流管道(10)的出水向上通过所述滤料层(41)进行过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层(41)包括悬浮滤料,所述悬浮滤料为粒状,所述悬浮滤料的密度低于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层(41)上方设置有反冲洗水区(44),所述反冲洗水区(44)可容纳反冲洗水,所述反冲洗水向下流经所述滤料层(41)对所述悬浮滤料进行冲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层(41)与所述反冲洗水区(44)之间设置有滤料拦截板(43),所述滤料拦截板(43)上包括多个孔洞,所述多个孔洞的孔径小于所述悬浮滤料的最小粒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区(4)的底部设置有可控制通断的反冲洗出水管(45),所述反冲洗出水管(45)连接至所述过滤区(4)外。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区(4)内还设置有气洗管(46),所述气洗管(46)位于所述滤料层(41)的下方,所述反冲洗水冲洗所述悬浮滤料时,所述气洗管(46)进行曝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区(2)内设置出水流道,所述出水流道从所述絮凝区(2)的底部向上沿高度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流道的底部设置底部开口(23),所述絮凝区(2)内水体从所述底部开口(23)处流入,沿所述出水流道流出所述絮凝区(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流道包括包围隔墙(22),所述包围隔墙(22)的顶部位于所述絮凝区(2)沿高度方向的中间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开口(23)高于所述絮凝区(2)的底面10cm~40cm。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洗水区(44)内的水体顶部设置有第一集流器或第一导流器(42),所述第一集流器或所述第一导流器(42)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过滤区(4)的外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道(10)的进水口包括第二集流器或第二导流器(31),所述第二集流器或所述第二导流器(31)的顶部低于所述沉淀区(3)水体液位1cm~5c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3)的底部设置斜坡(32),所述沉淀区(3)的底部还设置沉淀区排泥器(33)。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区(1)的底面与所述絮凝区(2)的上部位于同一高度处,所述混合区(1)包括混合区出水口(11),所述混合区出水口(11)位于所述混合区(1)的底部侧壁,所述混合区出水口(11)与所述絮凝区(2)的进水口位置对应并直接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区(1)内设置有混合区搅拌器(12),所述絮凝区(2)内设置有絮凝区搅拌器(24),所述混合区(1)的下方设置有电控设备箱(5)。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滤料的粒径选用1mm~5mm范围内。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区(1)、所述絮凝区(2)、所述沉淀区(3)和所述过滤区(4)的轮廓均为矩形,所述污水处置装置的高度为2m~3.5m,所述滤料层(41)高度方向的厚度为0.6m~1.2m。
19.一种污水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置装置,还包括混合区加药池(6)和絮凝区加药池(7),所述混合区加药池(6)通过第一加药泵(61)连通至混合区(1)内,所述絮凝区加药池(7)通过第二加药泵(71)连通至絮凝区(2)。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污水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升泵房(8)和缓冲水箱(9),所述提升泵房(8)通过污水提升泵(81)连通至所述缓冲水箱(9),所述缓冲水箱(9)通过缓冲水箱泵(91)连通至混合区进水口(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