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介入式导管快接结构。
背景技术:
1、介入治疗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介入疗法能够准确作用于病变位置,同时不产生较大创伤,因此具有安全系数高、适应症广、并发症少、副作用小、恢复快等优点。
2、现行的用于介入治疗的通道建立方法一般是:首先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再将导丝从穿刺针中穿入,并将导丝在影像的引导下进入到预期位置,将穿刺针拔除;再将扩张导管及可撕裂导鞘套在导丝上并推入皮肤而进入血管,再将扩张导管去除;这时再将导管穿在导丝外面并通过可撕裂导鞘的内空间穿入血管,在导管前端进入到预期位置后将导丝去除;再将可撕裂导鞘去除,这样就建立了一条用于治疗的介入通道。
3、另外的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通道建立方法是:首先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再将导丝从穿刺针中穿入,并将导丝在影像的引导下进入到预期位置,将穿刺针拔除;再将扩张导管及可撕裂导鞘套在导丝上并推入皮肤而进入血管,再将扩张导管去除;这时再将导管穿在导丝外面并通过可撕裂导鞘的内空间穿入血管,在导管前端进入到预期位置后将导丝去除,再将可撕裂导鞘去除;所不同的是导管与导管座之间连接不是在工厂连接好的,而是需要现场连接的;具体的连接方法是:将导管的尾端套在导管座上的一段连接管上,在通过一个旋帽将导管的尾段压接在导管座上。
4、现行介入治疗法存在以下不足:
5、1、器械的组成部分必须使用扩张导管及可撕裂导鞘,比较复杂。
6、2、介入通道建立的手术过程也比较繁琐。
7、3、导管与导管座的现场连接是螺旋的丝扣形式,极易出现旋拧力度不够或者力度过大的情况,从而使连接处出现漏液或使导管与导管座发生脱落造成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介入式导管快接结构,该快接结构安装方便、不易脱落,节省了治疗的时间,减少了制造成本。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介入式导管快接结构,包括导管、弹性密封管和导管座,所述的导管为中空软管,导管的上端设有环形卡槽;所述的导管座为中空管座,导管座分为上部和下部,导管座的上部外径大于下部外径,导管座上部中心设有第二内孔,导管座下部中心设有第一内孔,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通过连接孔相连通;所述的第一内孔下端设有卡环;所述导管的卡槽端插设在第一内孔内,卡槽与卡环相卡接;导管的上端面与第一内孔的上端面之间设有弹性密封管。
3、所述导管的卡槽端硬度大于导管下端的硬度。
4、所述的弹性密封管为中空软管,弹性密封管的外径小于第一内孔的直径;第一内孔上端面与导管插入端上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弹性密封管的长度。
5、所述连接孔的孔径小于第一内孔的孔径。
6、所述的导管座上部与外部的介入器材相连接。
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介入式导管快接结构,该快接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不易脱落,节省了治疗的时间。
1.一种介入式导管快接结构,包括导管(3)、弹性密封管(4)和导管座(5),其特征是:所述的导管(3)为中空软管,导管(3)的上端设有环形卡槽(31);所述的导管座(5)为中空管座,导管座(5)分为上部和下部,导管座(5)的上部外径大于下部外径,导管座(5)上部中心设有第二内孔,导管座(5)下部中心设有第一内孔(52),第一内孔(52)和第二内孔通过连接孔(51)相连通;所述的第一内孔(52)下端设有卡环(53);所述导管(3)的卡槽(31)端插设在第一内孔(52)内,卡槽(31)与卡环(53)相卡接;导管(3)的上端面与第一内孔(52)的上端面之间设有弹性密封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介入式导管快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管(3)的卡槽(31)端硬度大于导管(3)下端的硬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介入式导管快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密封管(4)为中空软管,弹性密封管(4)的外径小于第一内孔(52)的直径;第一内孔(52)上端面与导管(3)插入端上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弹性密封管(4)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介入式导管快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孔(51)的孔径小于第一内孔(52)的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介入式导管快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导管座(5)上部与外部的介入器材相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