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7-16  4


本技术涉及图像形成,尤其涉及处理盒。


背景技术:

1、图像形成装置通常包括有安装部,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安装于安装部内,一般地,安装部中设有定位开关和驱动力传递部,在处理盒安装入安装部时,处理盒上的定位导轨与定位开关配合,使得定位开关解除图像形成装置对处理盒的安装限制,进而使处理盒可以进一步安装到位。当处理盒安装到位时,感光鼓上的驱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力传递部配合连接,进而驱动感光鼓旋转。

2、现有的定位导轨通常是可拆卸地安装在处理盒的盒体上,当处理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中取出或者安装至主组件中时,处理盒需要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倾斜时,定位导轨可保持在与定位开关配合的状态下相对于处理盒的盒体转动,从而使得驱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力传递部成功接合或脱离,但该定位导轨需要设置为旋转结构,结构复杂、装配麻烦、成本高;如果定位导轨是固定设置在处理盒的盒体上,则盒体无旋转活动量,不利于处理盒拆卸与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用于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安装部中,处理盒能够沿安装方向安装于安装部,且能够沿取出方向从安装部中取出,安装部包括定位开关,定位开关设有定位槽,处理盒包括:

2、盒体;

3、导向部,用于插入定位槽以配合解锁;导向部具有与盒体固定的固定部分以及能够相对于盒体活动的活动部分,活动部分具有弹性,使得当盒体相对于安装方向或取出方向倾斜时,活动部分能够在定位槽的作用力下发生弹性形变。

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通过设置可弹性形变的导向部,使得在处理盒安装或拆卸过程中,导向部既可以与定位开关配合实现拆装,也可以允许处理盒相对于安装方向或取出方向偏转,以防止驱动力传递部与驱动力接收部干涉而产生损坏,便于驱动力传递部与驱动力接收部顺利啮合或脱离,使得处理盒能够顺利安装和拆卸,且导向部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成本低,易于实现。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盒体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处理盒还包括设置在盒体第一端处的驱动力接收部,导向部设置在盒体的第一端处。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向部设置为与定位槽形状适配的条状结构,其一端形成固定部分,其另一端形成活动部分。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向部平行于安装方向设置,其朝向安装方向的一端为固定部分,其朝向取出方向的一端为活动部分。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向部的固定部分与盒体一体成型,活动部分悬空于盒体上。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位槽包括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导向部包括与第一定位槽相适配的第一导向部和与第二定位槽相适配的第二导向部。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盒体的第一端处设有避让斜面,避让斜面朝向取出方向的一侧向盒体的第二端所在方向倾斜。



技术特征:

1.一种处理盒,用于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安装部中,所述处理盒能够沿安装方向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且能够沿取出方向从所述安装部中取出,所述安装部包括定位开关,所述定位开关设有定位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处理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盒体第一端处的驱动力接收部,所述导向部设置在所述盒体的第一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设置为与所述定位槽形状适配的条状结构,其一端形成所述固定部分,其另一端形成所述活动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平行于所述安装方向设置,其朝向安装方向的一端为所述固定部分,其朝向取出方向的一端为所述活动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的固定部分与所述盒体一体成型,所述活动部分悬空于所述盒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包括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导向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相适配的第一导向部和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相适配的第二导向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处设有避让斜面,所述避让斜面朝向取出方向的一侧向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在方向倾斜。


技术总结
一种处理盒,用于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安装部中,处理盒能够沿安装方向安装于安装部,且能够沿取出方向从安装部中取出,安装部包括定位开关,定位开关设有定位槽,处理盒包括:盒体;导向部,用于插入定位槽以配合解锁;导向部具有与盒体固定的固定部分以及能够相对于盒体活动的活动部分,活动部分具有弹性,使得当盒体相对于安装方向或取出方向倾斜时,活动部分能够在定位槽的作用力下发生弹性形变。本技术的处理盒通过设置可弹性形变的导向部,使得在处理盒安装或拆卸过程中,导向部既可以与定位开关配合实现拆装,也可以允许处理盒相对于安装方向或取出方向偏转,便于驱动力传递部与驱动力接收部顺利啮合或脱离。

技术研发人员:罗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纳思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3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225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