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古塔墙体与青砖砌体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7-18  3


本技术涉及钢筋混凝土古塔墙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古塔墙体与青砖砌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1、中国传统建筑是东方文化、华夏文明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古塔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宝贵的文物价值,也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然而现存大部分古塔经历多年的风雨侵蚀或地震作用,致使古塔结构性能劣化,安全可靠性降低。

2、鉴于传统古塔从材料及结构抗震等不利因素,在保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且能够保证仿古塔建筑的结构安全可靠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古塔墙体与青砖砌体的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足。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通过以下方案实现,具体为:一种钢筋混凝土古塔墙体与青砖砌体的连接结构,包括:若干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沿古塔高度方向依次排布并预埋于古塔墙体中;若干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预埋于古塔墙体中,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3、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向外延伸并与青砖砌体连接的若干第一预留钢筋和若干第二预留钢筋,所述第二预留钢筋位于所述第一预留钢筋的上端。

4、对上述方案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环状体和加强筋,所述环状体被预埋于所述古塔墙体中,所述加强筋绕所述环状体的周长设置并向外延伸;所述加强筋与青砖砌体连接。

5、对上述方案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至少设置有4个。

6、对上述方案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至少设置有5个所述第一预留钢筋,且所述第一预留钢筋等距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至少设置有8个所述第二预留钢筋。

7、对上述方案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预留钢筋和所述第二预留钢筋的端部均向下弯折,且所述第一预留钢筋和所述第二预留钢筋的端部弯折部分与卡接于青砖砌体中。

8、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9、本申请中第一连接件沿古塔高度方向依次排布并预埋于古塔腔体中,并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使整个古塔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有效提高古塔的结构稳定性,增强古塔的抗震效果;同时,在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第一预留钢筋和第二预留钢筋,使用两种预留钢筋将青砖砌体与古塔墙体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增强古塔的抗震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钢筋混凝土古塔墙体与青砖砌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古塔墙体与青砖砌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包括环状体(100)和加强筋(101),所述环状体(100)被预埋于所述古塔墙体(20)中,所述加强筋(101)绕所述环状体(100)的周长设置并向外延伸;所述加强筋(101)与青砖砌体(3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古塔墙体与青砖砌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1)至少设置有4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古塔墙体与青砖砌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1)上至少设置有5个所述第一预留钢筋(12),且所述第一预留钢筋(12)等距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1)上;所述第二连接件(11)上至少设置有8个所述第二预留钢筋(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古塔墙体与青砖砌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留钢筋(12)和所述第二预留钢筋(13)的端部均向下弯折,且所述第一预留钢筋(12)和所述第二预留钢筋(13)的端部弯折部分与卡接于青砖砌体(30)中。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古塔墙体与青砖砌体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沿古塔高度方向依次排布并预埋于古塔墙体中;第二连接件预埋于古塔墙体中,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上下相邻的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二连接件上设有向外延伸并与青砖砌体连接的若干第一预留钢筋和若干第二预留钢筋,第二预留钢筋位于第一预留钢筋的上端。本申请中第一连接件沿古塔高度方向依次排布并预埋于古塔腔体中,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整个古塔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提高古塔的结构稳定性,增强古塔的抗震效果;第二连接件上设置第一预留钢筋和第二预留钢筋,使用两种预留钢筋将青砖砌体与古塔墙体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增强古塔的抗震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车顺利,贾俊明,刘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16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226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