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及其热流道板。
背景技术:
1、传统技术中的双色盖模具大多数为16穴生产,16穴生产中,型腔排布为四行四列,热流道板上的流道分布较为容易布局,使得流道易于平衡。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些双色盖模具改进为20穴生产,但20穴生产时的型腔排布为四行五列,其流道平衡与16穴生产时有所不同,流道难以正常均衡排布。流道分布不够合理时,就难以解决流道平衡的问题,导致注塑出来的产品参差不齐,有些注满胶,有些缺胶,降低了产品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流道板,能够更好地解决20穴生产时流道平衡的问题,使得每个产品的注塑胶量基本一致,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热流道板,包括热流道板主体,所述热流道板主体上开设有入射口,所述热流道板主体内开设有依次连通且流道孔径逐渐减小的主流道、第一分支流道、第二分支流道和第三分支流道,所述第一分支流道于所述主流道的前后两端分布有两组,每组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均于所述主流道的左右两侧分布,每组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的左右两端均连通有所述第二分支流道,每组所述第二分支流道均连通有至少两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的前后两侧均分布有所述第三分支流道,且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的靠近于所述入射口的一侧所分布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的数量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的远离于入射口的一侧所分布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的数量,每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的左右两端均连通有向下注射口。
3、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工作时,塑胶由主流道、第一分支流道、第二分支流道和第三分支流道依次流动,在第一分支流道的靠近于入射口的那侧所分布的第三分支流道数量较多,向下注射口的数量也就越多,且这些向下注射口距离入射口的流动行程也较远,因而能够降低整个模具的注塑压力。热流道板内的主流道、第一分支流道、第二分支流道和第三分支流道沿前后左右方向依次相通、交叉分布,且流道孔径逐渐减小,第一分支流道于前后方向分布有两组,使得塑胶能于主流道的前后两个方向流动,第一分支流道还于主流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能够便于主流道左右两侧的第二分支流道和第三分支流道更加合理排布。如此设计流道的大小以及分布排位,能够更好地解决20穴生产时流道平衡的问题,使得每个产品的注塑胶量基本一致,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4、上述的热流道板,所述主流道以及所述第二分支流道均沿前后方向分布,所述第一分支流道以及所述第三分支流道均沿左右方向分布。
5、上述的热流道板,在所述主流道的其中一侧,前端分布有三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后端分布有两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在所述主流道的另一侧,前端分布有两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后端分布有三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
6、上述的热流道板,所述热流道板主体的上下两端面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多个所述向下注射口的周向环绕分布,所述安装槽内嵌设有发热管。
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述的热流道板。
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组和下模组,所述上模组包括支撑板和流道固定板,所述支撑板内安装有上述的热流道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流道固定板能够配合支撑固定所述热流道板;所述下模组包括第一顶针机构、第二顶针机构和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顶针机构,且所述顶出机构的推杆连接所述第二顶针机构。
9、上述的注塑模具,所述顶出机构于所述注塑模具的两侧分布有两组,每组所述顶出机构均为双排设计。
10、上述的注塑模具,所述下模组还包括下模板、垫板、底板和动模导柱,所述下模板、所述垫板、所述第一顶针机构、所述第二顶针机构和所述底板由上至下依次分布,所述动模导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模板和所述垫板,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一顶针机构与所述第二顶针机构均套接所述动模导柱。
11、上述的注塑模具,所述底板的下端安装有定位圈。
1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一种热流道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流道板主体,所述热流道板主体上开设有入射口(151),所述热流道板主体内开设有依次连通且流道孔径逐渐减小的主流道(152)、第一分支流道(153)、第二分支流道(154)和第三分支流道(155),所述主流道(152)与所述入射口(151)连通,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53)于所述主流道(152)的前后两端分布有两组,每组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53)均于所述主流道(152)的左右两侧分布,每组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53)的左右两端均连通有所述第二分支流道(154),每组所述第二分支流道(154)均连通有至少两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155),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53)的前后两侧均分布有所述第三分支流道(155),且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53)的靠近于所述入射口(151)的一侧所分布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155)的数量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53)的远离于入射口(151)的一侧所分布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155)的数量,每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155)的左右两端均连通有向下注射口(15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152)以及所述第二分支流道(154)均沿前后方向分布,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53)以及所述第三分支流道(155)均沿左右方向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流道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流道(152)的其中一侧,前端分布有三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155),后端分布有两组所述第三分支流道(15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道板主体的上下两端面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多个所述向下注射口(156)的周向环绕分布,所述安装槽内嵌设有发热管(160)。
5.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热流道板(150)。
6.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组(100)和下模组(200),所述上模组(100)包括支撑板(120)和流道固定板(130),所述支撑板(120)内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热流道板(150),所述支撑板(120)与所述流道固定板(130)能够配合支撑固定所述热流道板(150);所述下模组(200)包括第一顶针机构(230)、第二顶针机构(240)和顶出机构(250),所述顶出机构(250)安装于所述第一顶针机构(230),且所述顶出机构(250)的推杆连接所述第二顶针机构(24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250)于所述注塑模具的两侧分布有两组,每组所述顶出机构(250)均为双排设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200)还包括下模板(210)、垫板(220)、底板(260)和动模导柱(270),所述下模板(210)、所述垫板(220)、所述第一顶针机构(230)、所述第二顶针机构(240)和所述底板(260)由上至下依次分布,所述动模导柱(270)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模板(210)和所述垫板(220),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260),所述第一顶针机构(230)与所述第二顶针机构(240)均套接所述动模导柱(27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60)的下端安装有定位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