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白车身开闭件,具体涉及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1、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发生追尾时,如碰到大货车等车辆底盘较高的车辆,车头位置容易钻入车底,保险杠起不到关键作用。此时,车辆前发动机舱盖的坡度以及a柱吸收了碰撞带来的形变力,在前保险杠至风挡玻璃下方边缘位置的一段距离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能够抵挡前方车辆的尾部冲击,而主副驾驶员所处的位置就成为高危位置,严重影响乘员的生命安全。
2、基于此,急需研发一种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阻挡前方车辆尾部的冲击的安全防护机构,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及其工作方法,以解决避免前方车辆的车尾高度进一步威胁到主副驾驶员的生命安全的问题。
2、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由两组反应机构、两组限位座以及连接臂构成;
4、所述每组反应机构分别由发动机舱盖里侧盖、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轴、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轴、电动撑杆、电动撑杆支架、电动撑杆支架轴以及撞击传感器及继电器组成,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做出反应动作,避免在发生碰撞后由于前后车辆高度差对主副驾驶员的冲击伤害;
5、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安装于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上;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轴安装在两个连接臂之间;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与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轴连接;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轴安装在电动撑杆的活塞杆顶端;所述电动撑杆的底端与电动撑杆支架相连;所述电动撑杆支架与电动撑杆底端连接,并贯穿电动撑杆支架轴;所述电动撑杆支架轴安装在两个连接臂之间;所述撞击传感器安装在车辆前进气格栅里侧;所述继电器与下支撑臂的内置电池及电动撑杆连接;
6、所述限位座由上旋臂、上旋臂轴、三个弹簧及内置电池的下支撑臂组成,用于车辆发生碰撞时为反应机构的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臂提供支撑和限位作用;所述上旋臂固定在上旋臂轴上,与弹簧连接;所述上旋臂轴固定安装在下支撑臂上;所述弹簧用于向上旋臂提供水平方向的拉力使其复位为垂直位置,连接在上旋臂底部与下支撑臂顶部之间。
7、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与白车身材质相同,用于装饰及发动机舱盖外侧盖衔接。
8、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用于固定和承载发动机舱盖里侧盖,采用18ni马氏体时效钢系列钢材锻造加工而成;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轴用于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的旋转导向。
9、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轴均采用18ni马氏体时效钢系列钢材锻造加工而成,分别用于承受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以及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旋转导向。
10、进一步地,所述电动撑杆可用la36型号直线推杆实现,其最高推力6,800n,速度168mm/s,电动撑杆用于车辆发生碰撞时快速支撑起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起到运动及支撑作用。
11、进一步地,所述电动撑杆支架、电动撑杆支架轴均采用18ni马氏体时效钢系列钢材锻造加工而成;所述电动撑杆支架轴用于电动撑杆支架绕轴旋转导向。
12、进一步地,所述撞击传感器采用前碰撞传感器,用于感应车辆碰撞并向继电器发出信号;所述继电器用于接收撞击传感器的电信号,控制电动撑杆工作。
13、进一步地,所述上旋臂、上旋臂轴及下支撑臂均采用18ni马氏体时效钢系列钢材锻造加工而成,分别用于在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臂拨动其旋转后复位处于垂直位置时提供支撑和限位的作用、向上旋臂提供绕轴旋转导向以及承载及固定上旋臂、上旋臂轴和弹簧。
1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臂可用18ni马氏体时效钢系列钢材锻造加工而成,用于固定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轴及电动撑杆支架轴。
15、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6、a、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辆前方进气格栅内的撞击传感器向继电器发出电信号;
17、b、继电器控制蓄电池到电动撑杆的电路接通,电动撑杆工作,活塞杆伸长到极限位置控制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绕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轴运动;
18、c、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拨动上旋臂转动,上旋臂的上点在与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分离解除后在弹簧的作用下,弹回到与下支撑臂竖直方向平行的位置;
19、d、在车辆碰撞的重合位置刚好在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的运动极限位置时起到了在前进方向的阻挡作用,避免前方车辆的车尾高度进一步的威胁到主副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1、本发明通过控制车辆前方进气格栅内的撞击传感器向继电器发出电信号,继电器控制蓄电池到电动撑杆的电路接通,电动撑杆工作,活塞杆伸长到极限位置控制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绕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轴运动,此时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拨动上悬臂转动,上悬臂的上点在与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分离解除后在弹簧的作用下,弹回到与下支撑臂竖直方向平行的位置;在车辆碰撞的重合位置刚好在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的运动极限位置时起到了在前进方向的阻挡作用,避免前方车辆的车尾高度进一步的威胁到主副驾驶员的生命安全等问题,拓展了白车身开闭件领域。
1.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由两组反应机构、两组限位座以及连接臂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与白车身材质相同,用于装饰及发动机舱盖外侧盖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用于固定和承载发动机舱盖里侧盖,采用18ni马氏体时效钢系列钢材锻造加工而成;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轴用于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的旋转导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轴均采用18ni马氏体时效钢系列钢材锻造加工而成,分别用于承受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以及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旋转导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撑杆可用la36型号直线推杆实现,其最高推力6,800n,速度168mm/s,电动撑杆用于车辆发生碰撞时快速支撑起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运动臂,起到运动及支撑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撑杆支架、电动撑杆支架轴均采用18ni马氏体时效钢系列钢材锻造加工而成;所述电动撑杆支架轴用于电动撑杆支架绕轴旋转导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传感器采用前碰撞传感器,用于感应车辆碰撞并向继电器发出信号;所述继电器用于接收撞击传感器的电信号,控制电动撑杆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旋臂、上旋臂轴及下支撑臂均采用18ni马氏体时效钢系列钢材锻造加工而成,分别用于在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臂拨动其旋转后复位处于垂直位置时提供支撑和限位的作用、向上旋臂提供绕轴旋转导向以及承载及固定上旋臂、上旋臂轴和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可用18ni马氏体时效钢系列钢材锻造加工而成,用于固定发动机舱盖里侧盖支架轴及电动撑杆支架轴。
10.一种抗冲击发动机舱盖位置安全防护机构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