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10-07  1


本技术涉及乏汽回收,尤其涉及一种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1、火力发电是我国电力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乏汽。乏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会对空气造成较大的污染。中国专利(cn217584399 u)公开了一种火力发电厂乏汽凝结水及余热回收系统,该回收系统能够安全、高效的回收闪蒸乏汽。但其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乏汽降温后凝结成冷凝水,冷凝水直接送至锅炉给水系统后,由于凝结水温度相对较低,还需要较大的热量对其进行加热,该回收系统的热回收利用率有待提高;(2)该回收系统的凝结水送至水箱后,水箱内的压力稳定性不佳,安全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热回收利用率高,安全性高的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包括:

3、冷凝箱,其内注满有冷凝介质,所述冷凝箱内固定设置有螺旋管;

4、乏汽管,由一侧的顶部伸入所述冷凝箱内,并与所述螺旋管的顶端相连通;

5、制冷器,设置于所述冷凝箱的一侧,所述制冷器的第一输入口通过第一保温管连通至所述冷凝箱的底部,所述制冷器的第一输出口通过第二保温管连通至所述冷凝箱的顶部,所述第一保温管上设置有循环泵;

6、集水箱,设置于所述冷凝箱一侧的下方,所述集水箱的顶部通过第三保温管连通至所述螺旋管的底端,所述集水箱的底部通过第四保温管连通至所述制冷器的第二输入口,所述第四保温管上设置有第一增压泵,所述集水箱的顶部设置有调压阀;

7、锅炉,其给水口通过连接管连通至所述制冷器的第二输出口,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增压泵。

8、进一步的,所述冷凝箱的内壁上设置有一层第一保温层。

9、进一步的,所述螺旋管上沿其轴线方向均布有散热翅片。

10、进一步的,所述螺旋管和散热翅片均采用导热性能好的金属材料制成。

11、进一步的,所述乏汽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一单向阀。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温管靠近所述冷凝箱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保温管靠近所述冷凝箱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电磁阀。

13、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箱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第四保温管靠近集水箱的一端设置有第四电磁阀。

14、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箱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保温层。

1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靠近所述锅炉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和第五电磁阀。

1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的外壁上缠绕有第三保温层。

17、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1)本实用新型通过冷凝箱对乏汽进行冷凝,形成冷凝水,集水箱的顶部通过第三保温管连通至螺旋管,底部通过第四保温管连通至制冷器,冷凝水的传输过程中热量损失少,且利用制冷器对冷凝水进行升温后送至锅炉,再利用的冷凝水只需少量的热量便可满足锅炉的使用需求,有效的提高了乏汽热量回收的使用效率。

19、(2)由于乏汽冷凝后形成的冷凝水压力不稳定,将其在集水箱内收集后,通过调压阀有效的调节的集水箱内的压力,确保了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压力的稳定性,安全性高。

20、应当理解,
技术实现要素:
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技术特征:

1.一种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箱的内壁上设置有一层第一保温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上沿其轴线方向均布有散热翅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和散热翅片均采用导热性能好的金属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乏汽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一单向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管靠近所述冷凝箱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保温管靠近所述冷凝箱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电磁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第四保温管靠近集水箱的一端设置有第四电磁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保温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靠近所述锅炉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和第五电磁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外壁上缠绕有第三保温层。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电厂乏汽做锅炉给水及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冷凝箱,其内注满有冷凝介质,冷凝箱内固定设置有螺旋管;乏汽管,与螺旋管的顶端相连通;制冷器,其第一输入口通过第一保温管连通至冷凝箱的底部,第一输出口通过第二保温管连通至冷凝箱的顶部,第一保温管上设置有循环泵;集水箱,其顶部通过第三保温管连通至螺旋管的底端,集水箱的底部通过第四保温管连通至制冷器的第二输入口,第四保温管上设置有第一增压泵,集水箱的顶部设置有调压阀;锅炉,其给水口通过连接管连通至制冷器的第二输出口,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增压泵。本技术的系统热回收利用率高,安全性高。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山,林佳飞,吕文俊,黄震,张永亮,赵国栋,王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内蒙古京宁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0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240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