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泡桐丛枝病防控,具体为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
背景技术:
1、泡桐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和园林绿化树种。泡桐丛枝病是由植原体引起的、发生在泡桐的病害。该病是全株传染病害,在枝、干、花、根部都可表现出病状,常见有两种类型:一是丛枝型,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抽出很多小枝,冬季小枝不脱落,呈扫帚状,发病当年或1—2年小枝死亡;二是花变枝叶型,花瓣变成小叶状,花蕊形成小枝,小枝腋芽继续抽生形成丛枝。幼树感病后可致死,大树感病后则生长发育缓慢,材积减少,并降低经济出材率和出材等级。由于生产上多采用无性繁殖育苗,引起泡桐丛枝病迅速蔓延。近年来该病发生呈上升趋势,据调查,平均发病率达50%,重者达80%,部分严重地块高达95%以上,直接影响泡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严重制约着泡桐产业的发展。当前,泡桐丛枝病的防治一般采取去除病枝、使用药物控制和选育抗逆性强的良种,但这些措施在应用时,存在治疗效果不显著以及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s1:冬季对泡桐丛枝病进行预防工作;
4、s2:春季对泡桐丛枝病进行预防、控制以及治理工作;
5、s21:每年2月中下旬,对3年生以上泡桐树枝、树干的缝隙进行的涂抹或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者涂白剂;
6、s22:在泡桐树生长初期,进行科学管养,对水肥进行合理管理,泡桐树返青期,及时、适量浇水,2-3月施一次有机肥,在泡桐生长旺盛期4月份,追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为每厘米胸径0.25—0.5kg的标准,挖条施沟、环施沟埋施,也可结合下雨或浇水地面撒施,然后再增施1次菌肥;
7、s23:在泡桐生长旺盛期4月份发现少量丛枝时,及时剪除丛枝,并立即烧毁,对发生丛枝病的泡桐树采用药物注干方式,用针管插入树木皮层内侧0.5—1cm,注射每升含抗菌素20-40mg+甲基甲磺酸或硫酸二甲醋10-30mg的混合液,每株80—100ml;
8、s24:在泡桐生长旺盛期,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轻微或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可采用球孢白僵菌,使用生物方法防治吸汁害虫,可利用吸汁害虫的天敌昆虫,抑制吸汁害虫的虫口密度;
9、s3:夏季对泡桐丛枝病进行控制与治理工作;
10、s4:秋季对泡桐丛枝病进行预防、治理工作;
11、s41:在泡桐生长末期9-10月,应及时巡查泡桐树上是否有丛枝,若发现应及时剪除并立即烧毁,及时巡查并排除吸汁害虫危害的状态,若发现应及时选用1.2%烟碱·苦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和10%叱虫琳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药物进行防治,并及时清理枯枝落叶;
12、s42:在泡桐生长末期9-10月时,控制浇水量,停止向泡桐施加速效肥,并在11-12月时,向泡桐种植区内施加一次有机肥。
13、可选的,所述s3:夏季对泡桐丛枝病进行控制与治理工作的步骤包括:
14、s31:在泡桐生长盛期5-8月份,对泡桐进行巡查,发现大量泡桐丛枝时,立即人工剪除丛枝,并烧毁,同时采用药物注干方式,用针管插入树木皮层内侧0.5—1cm,注射每升含抗菌素20—40mg+甲基甲磺酸或硫酸二甲酯10—30mg的混合液,每株80-100ml;
15、s32:在泡桐生长盛期5-8月份,应检查泡桐叶片、树下地面及地被植物体上有无泡桐网蝽、泡桐蚜虫等虫体或分泌物,若发现泡桐树上出现吸汁害虫,及时进行药物消杀,选用药物:1.2%烟碱·苦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1000-3000倍液,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乳剂2000-3000倍液,10%叱虫琳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每隔5—7天施一次药,连续3次,采用树冠无人机喷施药剂;
16、s33:在泡桐生长盛期夏季,应根据天气和墒情,根据见干见湿的原则及时对泡桐进行浇水、对泡桐种植区进行除草工作,对3年以下幼树,追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为每厘米胸径0.25—0.5kg的标准,采用挖沟埋施和结合下雨以及浇水地面进行撒施,3年以上大树,追施1次磷肥。
17、可选的,所述s1:冬季对泡桐丛枝病进行预防工作的步骤包括:
18、s11:在泡桐树木休眠期,对泡桐树木生长地的枯枝落叶及杂草进行清理收集,收集后进行集中烧毁,减少刺吸式口器昆虫越冬虫卵,设置害虫越冬场所进行潜所诱集,集中灭杀越冬虫态,减少虫源;
19、s12:对泡桐树木进行巡检,对发现出的发病枝进行剪除,并进行烧毁。
20、可选的,所述s31:在泡桐生长盛期5-8月份,对泡桐进行巡查,发现大量泡桐丛枝时,立即人工剪除丛枝,并烧毁,同时采用药物注干方式,用针管插入树木皮层内侧0.5—1cm,注射每升含抗菌素20—40mg+甲基甲磺酸或硫酸二甲酯10—30mg的混合液,每株80-100ml,还可对病株叶面喷25万单位的盐酸四环素或土霉素药液,每隔3天喷施一次,连续5—6次。
21、可选的,所述s23:在泡桐生长旺盛期4月份发现少量丛枝时,及时剪除丛枝,并立即烧毁,对发生丛枝病的泡桐树采用药物注干方式,用针管插入树木皮层内侧0.5—1cm,注射每升含抗菌素20-40mg+甲基甲磺酸或硫酸二甲醋10-30mg的混合液80-100ml的步骤中药物注干方式,于树干基部病枝一侧上下钻两个孔,之后将药液慢慢注入其皮层,也可采用根吸治疗,在距树干基部50厘米处挖开土壤,在暴露的根中找1厘米粗细的根截断,将药液装入瓶内把根插入,瓶口用塑料布盖严进行密封。
22、可选的,在所述泡桐生长旺盛期、泡桐生长盛期、泡桐生长末期与泡桐树木休眠期,采用无人机巡查的方式,采集泡桐的图像数据,对采集泡桐的图像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是否存有丛枝病特征,若识别出具有丛枝病特征,对识别出的发病枝进行标记,在识别出的发病枝上喷涂颜色标记,涂料为可降解涂料。
23、可选的,所述巡查无人机发现异常泡桐株时,并对发病枝进行标记后,记录该异常泡桐株的编号,以及异常发病枝数量。
24、可选的,所述s24:在泡桐生长旺盛期,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轻微或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可采用球孢白僵菌,使用生物方法防治吸汁害虫,可利用吸汁害虫的天敌昆虫,抑制吸汁害虫的虫口密度的步骤中对种植区内的虫情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准确的昆虫类别识别结果,在发现害虫时,及时进行处理,在发现益虫时,对益虫进行保护,若评估益虫数量较少时,向种植区内投放一定量的益虫,对种植区内的益虫进行补充。
2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6、1、该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通过在泡桐不同生长时间,对泡桐采取防、控、治手段,可以有效阻断病原的传播以及能够提高感病植物的抗病能力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集“防、控、治”三位一体对泡桐丛枝病进行周年综合治理,能够提高泡桐丛枝病治疗效果,能够对老年泡桐与中年泡桐进行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
27、2、该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通过采用无人机巡查的方式,采集泡桐的图像数据,对采集泡桐的图像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是否存有丛枝病特征,若识别出具有丛枝病特征,对识别出的发病枝进行标记,在识别出的发病枝上喷涂颜色标记,无需人工进行识别,不受工作人员经验的限制,识别出的发病枝更加准确,防止出现发病枝漏检的情况。
1.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夏季对泡桐进行控制与治理工作的步骤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冬季对泡桐丛枝病进行预防工作的步骤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1:在泡桐生长盛期5-8月份,对泡桐进行巡查,发现大量泡桐丛枝时,立即人工剪除丛枝,并烧毁,同时采用药物注干方式,用针管插入树木皮层内侧0.5—1cm,注射每升含抗菌素20—40mg+甲基甲磺酸或硫酸二甲酯10—30mg的混合液,每株80-100ml,还可对病株叶面喷25万单位的盐酸四环素或土霉素药液,每隔3天喷施一次,连续5—6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3:在泡桐生长旺盛期4月份发现少量丛枝时,及时剪除丛枝,并立即烧毁,对发生丛枝病的泡桐树采用药物注干方式,用针管插入树木皮层内侧0.5—1cm,注射每升含抗菌素20-40mg+甲基甲磺酸或硫酸二甲醋10-30mg的混合液,每株80—100ml的步骤中药物注干方式,于树干基部病枝一侧上下钻两个孔,之后将药液慢慢注入皮层,也可采用根吸治疗,在距树干基部50厘米处挖开土壤,在暴露的根中找1厘米粗细的根截断,将药液装入瓶内把根插入,瓶口用塑料布盖严进行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泡桐生长初期、泡桐生长旺盛期、泡桐生长末期与泡桐树木休眠期,采用无人机巡查的方式,采集泡桐的图像数据,对采集泡桐的图像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是否存有丛枝病特征,若识别出具有丛枝病特征,对识别出的发病枝进行标记,在识别出的发病枝上喷涂颜色标记,涂料为可降解涂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巡查无人机发现异常泡桐株时,并对发病枝进行标记后,记录该异常泡桐株的编号,以及异常发病枝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泡桐丛枝病周年综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4:在泡桐生长旺盛期,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轻微或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可采用球孢白僵菌,使用生物方法防治吸汁害虫,可利用吸汁害虫的天敌昆虫,抑制吸汁害虫的虫口密度的步骤中对种植区内的虫情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准确的昆虫类别识别结果,在发现害虫时,及时进行处理,在发现益虫时,对益虫进行保护,若评估益虫数量较少时,向种植区内投放一定量的益虫,对种植区内的益虫进行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