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盆底肌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1、盆底肌是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盆底肌用于维持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的正常位置以保证行使其功能。如果盆底肌发生损伤如扩张弹性降低,则会造成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进而出现相应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盆底脏器脱垂等。其中,女性在分娩后盆底肌肉及所属的筋膜组织因压迫及过度扩张,极易发生弹性降低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严重的会导致阴道松弛、小腹坠胀、尿失禁、脏器脱垂等症状,致使生活质量低下。盆底肌发生损伤早起的症状并不明显,但如果不及时的进行预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发展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产后女性的盆底肌的预防性锻炼修复应得到重视。盆底肌的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电刺激等,电刺激可刺激盆底神经及肌肉,有效改善盆底功能。电刺激可刺激盆底神经,促进患者盆底功能改善。但目前的电刺激类的盆底肌肉锻炼修复装置一般是坐式,即使用者坐在修复装置上,同时待刺激位置接触修复装置上的电极后电极放电。但这种装置存在电极片无法准确贴合身体待刺激位置的问题,同时使用者在电刺激下会产生躲闪进而改变电极的刺激位置,不能准确的控制修复时间和修复位置。例如专利cn217246259u中第一电极组件中的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间隔设置于座垫上,该专利中座垫能够局部包裹使用者的臀部,虽然该座垫能够避免横向的移动,但在突然的电刺激下仍然无法避免使用者离开座垫,进而造成不能准确的控制修复时间和修复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电刺激类的盆底肌肉锻炼修复装置的电极片无法准确贴合身体待刺激位置、以及不能准确的控制修复时间和修复位置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功能盆底肌修复装置。
2、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盆底肌修复装置由裤体1、u形气囊2、数个c形气囊3和两个袋子11构成;所述u形气囊2固定在裤体1裆部外表面,u形气囊2的开口朝向裤体1的腰部;数个c形气囊3固定在裤体1两个侧部的外表面,裤体1的两个侧部上的c形气囊3的开口相对,数个c形气囊3之间相互连通、且c形气囊3与u形气囊2相连通并与充气泵9的连通;裤体1内表面裆部两侧面对称设置有电极片10;裤体1内臀部对称设置有袋子11,袋子11内设置有钢珠13和微型震动马达12,钢珠13填满袋子11。
3、本实用新型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4、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裤体1、u形气囊2和数个c形气囊3,u形气囊2和数个c形气囊3的充气和放气能够实现对使用者身体的包裹松紧程度的控制,实现电极片10与待刺激位置的贴紧,在进行锻炼修复过程中即使身体突然躲闪移动也能避免电极片10改变电极的刺激位置,保证了电极片准确贴合身体待刺激位置,进而准确的控制了修复时间,有效的实现了盆底肌的锻炼修复。同时通过微型震动马达12能够在进行修复的同时对身体肌肉进行震动按摩放松,避免了使用者过渡疲劳,提高了舒适度。
1.一种多功能盆底肌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多功能盆底肌修复装置由裤体(1)、u形气囊(2)、数个c形气囊(3)和两个袋子(11)构成;所述u形气囊(2)固定在裤体(1)裆部外表面,u形气囊(2)的开口朝向裤体(1)的腰部;数个c形气囊(3)固定在裤体(1)两个侧部的外表面,裤体(1)的两个侧部上的c形气囊(3)的开口相对,数个c形气囊(3)之间相互连通、且c形气囊(3)与u形气囊(2)相连通并与充气泵(9)的连通;裤体(1)内表面裆部两侧面对称设置有电极片(10);裤体(1)内臀部对称设置有袋子(11),袋子(11)内设置有钢珠(13)和微型震动马达(12),钢珠(13)填满袋子(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盆底肌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裤体(1)的腰部设置有数个绒面带(6),裤体(1)的腰部上设置有腰带(4),腰带(4)的一端固定在裤体(1)的腰部,腰带(4)的另一端设置有钩面带(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盆底肌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裤体(1)的外部设置有微型震动马达控制器(7),微型震动马达控制器(7)与袋子(11)内的微型震动马达(12)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盆底肌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裤体(1)的外部设置有控制模块(8),控制模块(8)与裤体(1)内裆部两侧面对称设置的电极片(10)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盆底肌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最下部的c形气囊(3)上设置有排气阀(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盆底肌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u形气囊(2)的截面直径为2~3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盆底肌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c形气囊(3)的截面直径为2~3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