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11-16  1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1、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具有通畅率高、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被多个国家指南推荐为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通畅的avf是透析治疗的前提,也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病及老年透析患者的增加,患者普遍存在血管硬化、钙化、弹性差等问题,使疑难、高危内瘘的比例逐渐增加,加之内瘘初期血管弹性及成熟度不够,穿刺难度较大。日常透析中不恰当的穿刺方法和较高的穿刺失败率会增加内瘘血管的损伤,易出现出血、感染、血管瘤、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造成躯体疼痛和心理负担,还会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增加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及留置时间,导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2、现有的avf穿刺针(1)为锋利的椭圆形斜切面针头,针管尾端连接实心接头。传统穿刺方式分为两种:(1)干针穿刺:穿刺针(1)不预充生理盐水,穿刺时操作者根据手感和经验判断穿刺是否到位,遇到高压力血管时进针后可见回血,遇到低压力血管时需要拧开尾端接头放血以判断是否穿刺成功,然而内瘘针刺穿血管后壁时也可见针管前端有少量回血。因此,干针穿刺不易判断是否穿刺到位,容易发生误判,并且由于没有进行预充,通常需要采用放血的方式达到排气目的,存在血液外溢及空气栓塞风险。(2)湿针穿刺:生理盐水预充穿刺针(1),进针后操作者挤压针管,如有回血,初步判断穿刺成功。然而,不管穿刺过浅还是穿刺过深,挤压动作均容易导致局部血肿发生,并且内瘘针刺穿血管后壁也可见针管前端有少量回血。

3、目前临床使用现有avf穿刺针(1)进行穿刺操作时,护理人员往往根据手感和经验判断穿刺是否成功,通过尾端放血、挤捏针管或推注抗凝剂前回抽血液确保穿刺在位,若挤捏未见回血或注射器回抽血液不畅时,需重新调整进针角度和深度、甚至多次反复穿刺,容易造成血管内壁损伤、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等问题,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及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疼痛,损害内瘘功能,甚至增加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时间以及影响患者透析充分性。

4、因此,如何有效、安全地进行avf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对延长avf使用寿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穿刺针、软管、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空气过滤器,所述穿刺针设于所述软管的一端,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分别设于所述软管的另一端,所述空气过滤器设于所述第二接口远离所述软管的一端。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操作时,能够根据患者avf功能状态及血管条件,选择湿针穿刺和“零压力”干针穿刺两种方式。针对功能良好、穿刺难度极低的avf,选择常规湿针穿刺,此时,所述夹具、第一接口打开,所述第二接口关闭,所述生理盐水从所述第一接口充满所述穿刺针。对于复杂疑难avf、新建avf等穿刺难度较大的血管,选择“零压力”干针穿刺,即关闭所述第一接口,打开所述的夹具和所述第二接口,利用“零压力原理”及其“卸力作用”,穿刺针进入血管即可出现快速回血,借此实现穿刺成功判断可视化,可有效避免穿刺过深或过浅、穿刺偏离、反复试穿、针眼渗血等问题,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内瘘血管损伤及因穿刺失败导致的内瘘血肿、狭窄等风险。

2、优选地,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穿刺针保护套,所述穿刺针保护套可拆卸套接设于所述穿刺针上。

3、优选地,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针座,所述穿刺针通过所述针座与所述软管连通。

4、优选地,所述针座的材料为聚氯乙烯;

5、优选地,所述软管的材料为聚氯乙烯。

6、优选地,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针翼,所述针翼套接设于所述软管近所述穿刺针的一端;

7、优选地,所述针翼的材料为聚乙烯。

8、优选地,所述针翼可折叠或旋转。

9、优选地,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夹具,所述夹具套接设于所述软管外壁上。

10、优选地,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第一接口保护套,所述第一接口保护套与所述第一接口可拆卸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第二接口保护套,所述第二接口保护套与所述空气过滤器可拆卸连接。

12、优选地,所述软管近所述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处呈“y”形。

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技术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将所述的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同时设置于所述软管,进而可以提供湿针穿刺及“零压力”干针穿刺两种模式,方便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血管条件选择最佳穿刺方案,满足个体化治疗需求,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15、2)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所述第二接口的“零压力”干针穿刺减少了预充步骤,简化操作流程,节省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16、3)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接口穿刺利用“零压力原理”及其“卸力作用”,穿刺针进入血管即可出现快速回血,借此实现穿刺成功判断可视化,可有效避免穿刺过深或过浅、穿刺偏离、反复试穿、针眼渗血等情况,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内瘘血管损伤及因穿刺失败导致的内瘘血肿、血栓形成、内瘘失功等风险。

17、4)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遵循密闭式安全注射原则,减少断开及连接环节,有效避免血液外溢,降低感染及空气栓塞风险,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技术特征:

1.一种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1)、软管(2)、第一接口(3)、第二接口(4)和空气过滤器(5),所述穿刺针(1)设于所述软管(2)的一端,所述第一接口(3)和所述第二接口(4)分别设于所述软管(2)的另一端,所述空气过滤器(5)设于所述第二接口(4)远离所述软管(2)的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穿刺针保护套(6),所述穿刺针保护套(6)可拆卸套接设于所述穿刺针(1)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针座(7),所述穿刺针(1)通过所述针座(7)与所述软管(2)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7)的材料为聚氯乙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针翼(8),所述针翼(8)套接设于所述软管(2)近所述穿刺针(1)的一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翼(8)可折叠或旋转。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夹具(9),所述夹具(9)套接设于所述软管(2)外壁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第一接口保护套(10),所述第一接口保护套(10)与所述第一接口(3)可拆卸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第二接口保护套(11),所述第二接口保护套(11)与所述空气过滤器(5)可拆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2)近所述第一接口(3)和/或第二接口(4)处呈“y”形。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一种动静脉内瘘穿刺装置,包括穿刺针、软管、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空气过滤器,所述穿刺针设于所述软管的一端,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分别设于所述软管的另一端,所述空气过滤器设于所述第二接口远离所述软管的一端。本技术将所述的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同时设置于所述软管,进而可以提供湿针穿刺及“零压力”干针穿刺两种模式,方便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血管条件选择最佳穿刺方案,满足个体化治疗需求,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技术研发人员:姜艳华,孙春花,凌颖骋,夏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901
技术公布日:2024/6/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250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