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防滑轮胎领域,具体为一种摩托车用防滑轮胎。
背景技术:
1、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轮胎常在复杂和苛刻的条件下使用,它在行驶时承受着各种变形、负荷、力以及高低温作用,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承载性能、牵引性能、缓冲性能;同时,还要求具备高耐磨性和耐屈挠性,以及低的滚动阻力与生热性;
2、现有的摩托车的轮胎防滑效果不好,在雪天和湿滑的地面上行驶,摩托车的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3、因此需要一种摩托车用防滑轮胎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用防滑轮胎,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缺陷。
2、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摩托车用防滑轮胎,包括胎圈,所述胎圈固定设置在轮毂上,且胎圈的外侧固定设置胎肩,同时胎肩的表面固定设置胎面,并且胎面上设置防滑条,防滑条上均匀镶嵌固定多组防滑件;
3、防滑件包括摩擦柱,且摩擦柱固定设置在防滑条的内部,同时摩擦柱底部与螺丝柱进行固定连接,并且螺丝柱底部穿过胎圈通过螺帽进行螺接固定,螺丝柱底部穿过密封座设置,且螺丝柱与胎肩之间通过密封座进行密封,同时螺帽螺接在螺丝柱底部并覆盖在密封座上。
4、优选的,所述胎面上均匀设置五组防滑条,且每组防滑条上均设置防滑件,同时相邻两组防滑件之间的距离一致。
5、优选的,相邻两组防滑条之间开设流水槽,且流水槽的深度为10mm。
6、优选的,所述防滑条为“s”形设置,且流水槽设置在两组防滑条之间同为“s”形设置。
7、优选的,所述摩擦柱为金属材质制造而成的圆柱形结构,且摩擦柱顶部与受力端进行固定,同时受力端为圆锥形设置。
8、优选的,所述受力端底部与防滑条的表面水平设置,且防滑条的高度为2mm。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轮胎上的防滑条均匀设置五组,防滑条在摩托车自重的压力下与地面接触,地面积雪与受力端之间采用刚性接触,受力端插入到地面积雪形成的冰块中,可大大增加轮胎与地面冰块之间的摩擦力,保证摩托车在行驶时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1、防滑条为“s”形设置,相较于传统的直线形,可增加单位时间路面与轮胎之间的接触摩擦面积,来增加轮胎在行驶时候的稳定性。
1.一种摩托车用防滑轮胎,包括胎圈(2),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2)固定设置在轮毂(1)上,且胎圈(2)的外侧固定设置胎肩(3),同时胎肩(3)的表面固定设置胎面(4),并且胎面(4)上设置防滑条(41),防滑条(41)上均匀镶嵌固定多组防滑件(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用防滑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4)上均匀设置五组防滑条(41),且每组防滑条(41)上均设置防滑件(6),同时相邻两组防滑件(6)之间的距离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用防滑轮胎,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组防滑条(41)之间开设流水槽(5),且流水槽(5)的深度为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用防滑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条(41)为“s”形设置,且流水槽(5)设置在两组防滑条(41)之间同为“s”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用防滑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柱(62)为金属材质制造而成的圆柱形结构,且摩擦柱(62)顶部与受力端(61)进行固定,同时受力端(61)为圆锥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用防滑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端(61)底部与防滑条(41)的表面水平设置,且防滑条(41)的高度为2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