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105


本发明涉及化油器加工装置领域,具体涉及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化油器(carburetor)是在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真空作用下,将一定比例的汽油与空气混合的机械装置,主要包括起动装置、怠速装置、中等负荷装置、全负荷装置、加速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化油器会根据发动机的不同工作状态需求,自动配比出相应的浓度,输出相应的量的混合气,为了使配出的混合气混合的比较均匀,化油器还具备使燃油雾化的效果,以供机器正常运行。化油器从节气门的型式上分,可分为转动式和升降式:转动式节气门,是在化油器喉管与进气管之间,设置一绕轴旋转的圆盘形的节气门,改变进气道的流通面积;升降式节气门其构造为一桶形式板形节气门,在喉管处作上下运动,改变喉管处的通道面积,摩托车化油器多采用此种形式。此外,还有一种化油器是两者的混合形式,用人控制转动式节气门,用膜片控制升降式节气门,这在摩托车上也常采用,称做cv式。

化油器浮子室为一次成型精铸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夹渣、气孔等缺陷,导致化油器在工作时出现泄漏。在化油器装配完成后,为了避免出厂产品出现漏油问题,需要对化油器浮子室做泄漏检测,即主要测试浮子室的气密性。目前,在测试浮子室的气密性检测通常是由操作人员手持化油器,并将化油器的浮子室浸没在检测液内。若气密性不佳则会在检测液内出现气泡,操作人员通过观察气泡的有无来判断化油器浮子室的气密性。上述的方法虽然能够实现化油器浮子室气密性的检测,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存在如下的问题:1、需要操作人员往复的拿取、浸泡、观察,工作强度较大;2、为了避免化油器上的各孔影响检测结果,操作人员需要手指堵住化油器上的各个孔后,再将化油器浸没在检测液内,或者保持仅将化油器浮子室浸没在检测液中,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俯身低头观察,此时操作人员的手是呈上举状浸在检测液内的,如此往复操作会使操作人员因疲累而导致化油器上的各个孔堵塞不严密或者化油器浸没的程度控制不佳,对气密性检测结果造成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气密性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检测化油器浮子室气密性时存在的工作强度大和容易产生检测误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依次设置有驱动机构、充气机构和检测机构,充气机构包括支撑板、支撑座和供气箱,支撑板竖向滑动连接在机架上,支撑座设置在支撑板上,且支撑座上均设置有可与化油器连通的气管,气管远离化油器的一端与供气箱连通,支撑座上设置有可容纳化油器浮子室的容纳孔;检测机构包括透明的检测槽,检测槽内设置有若干与支撑座正对的检测腔室,检测腔室内设置有检测液。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实际应用时,采用水没式泄漏测试法对化油器浮子室的气密性进行检测。其中,机架起到整体支撑和保证设备各部件之间稳定连接的作用,在检测前,操作人员批量的将化油器放置在支撑座内,并使化油器浮子室穿过容纳孔并位于支撑板的下方,将气管与化油器上的进气孔连通;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支撑板沿机架上、下滑动,当支撑板下滑后,化油器的浮子室会浸在检测液内,此时向浮子室内通气并通过观察检测腔室内的气泡有无来判断浮子室的气密性。本方案在检测化油器浮子室气密性的时候,不仅能够控制仅将化油器浮子室的部分浸没在检测液内,避免化油器其他的部位浸没在检测液内而影响检测准确性;而且检测过程是批量化机械操作的,操作人员只需要将化油器放置在支撑座上并连通气管即可,在观察是否因气密性不佳而使检测液内出现气泡时,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种单手呈托举状俯身观察结果,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此外,本方案通过将检测槽分隔成若干检测腔室的形式,能够避免相邻化油器之间检测结果相互影响和出现误判。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检测腔室内均设置有气密性检测组件,气密性检测组件包括气泡检测传感器、控制器和警示灯,气泡检测传感器安装在检测腔室内,气泡检测传感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控制器可控制警示灯亮起。

在观察检测液中的气泡时,现有技术中通常是由操作人员肉眼观察记录,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气密性检测组件,利用气泡检测传感器来检测气泡产生与否,当气泡检测传感器感应到气泡产生时,则化油器浮子室气密性欠佳时,气泡检测传感器会将该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警示灯亮起,提醒操作人员对应的检测腔室内的化油器浮子室气密性不佳,通过传感器来检测并提醒,降低了传统人眼观察可能出现误判的问题。而且,操作人员不需要俯身观察,只需要看警示灯是否亮起即可,也简化了操作人员的工作。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检测槽的顶端设置有密封板,密封板上开设有若干与容纳孔正对的检测孔。

本技术方案中,目前所使用的检测液大多为溶剂油,其流动性好且具有一定的挥发性,长时间暴露会出现挥发损失的问题。通过在检测槽的顶端设置密封板,能够减小溶剂油挥发的面积,进而降低溶剂油挥发的速度,降低损耗;而且密封板还能够对支撑板起到行程限位的作用,进一步保证只将化油器浮子室的部分浸没在溶剂油内;在利用气管对化油器通气的过程中,化油器上的各个孔都会出气,密封板的设置还能对各孔出气进行阻隔,避免气流吹拂检测液的表面,一方面能够避免因空气流速增大而加速溶剂油的挥发,另一方面还能够避免气流吹拂检测液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活塞杆朝向支撑座设置,且活塞杆的底端固定有驱动板,驱动板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竖向的支撑杆。

本技术方案中,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支撑板及化油器升降,使用时驱动气缸驱动活塞杆伸缩,进而带动驱动板及支撑板沿机架上、下滑动,能够提供稳定的动力源,保证设备稳定运行。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支撑杆上转动连接有气管支架,气管均固定在气管支架上,且气管支架与支撑杆之间安装有固定件。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气管固定在气管支架上,在将化油器放置到支撑座上之后,通过转动气管支架就可以批量的将气管连接在化油器上,操作方便;而后利用固定件将气管支架固定在支撑杆上,此时气管支架还对化油器具有反向定位的作用,在将化油器浮子室浸没在检测液中时,能够避免化油器因浮力而上浮,保证浮子室气密性的有效检测。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气管支架端部的第一磁铁和设置在支撑杆上的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可与第二磁铁相吸附。

本技术方案中,利用磁铁吸附的方式固定气管支架与支撑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检测槽上设置有刻度线。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检测槽的侧壁上设置刻度线,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对检测液的余量进行实时监测,以便随时补充检测液。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检测腔室上安装有报警器,控制器可控制报警器发出警报。

本技术方案中,当气泡检测传感器感应到气泡产生时,则化油器浮子室气密性欠佳时,气泡检测传感器会将该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警示灯亮起的同时,还会控制报警器响起发出警报,达到双重提醒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气密性检测装置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1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架1、驱动气缸2、驱动板3、支撑杆4、活塞杆5、支撑板6、支撑座7、供气箱8、容纳孔9、气管支架10、气管11、第一磁铁12、第二磁铁13、刻度线14、隔板15、检测腔室16、气泡检测传感器17、密封板18、检测孔19、化油器20。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机架1和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在机架1上的驱动机构、充气机构和检测机构,图1中支撑座7上的虚线部分表示待检测的化油器20。

机架1起到整体支撑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架为矩形的框架结构。

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充气机构升降,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气缸2、驱动板3和支撑杆4。驱动气缸2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1上,且驱动气缸2的活塞杆5朝下设置。活塞杆5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驱动板3的顶面上,驱动板3横向设置,且驱动板3竖向滑动连接在机架1上,支撑杆4竖向设置且支撑杆4设置有两个,两个支撑杆4分别焊接在驱动板3的底面两端。

充气机构包括支撑板6、支撑座7和供气箱8,支撑板6横向设置且支撑板6竖向滑动连接在机架1上,支撑板6的顶面焊接在支撑板6的底部。支撑座7设置有多个,且支撑座7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板6上,结合图2所示,支撑座7与支撑板6上均开设有供化油器20的浮子室穿过的容纳孔9,供气箱8固定在支撑板6上。支撑杆4上转动连接有气管支架10,气管支架10上安装有若干气管11,气管11与支撑座7对应设置,且气管11的一端与供气箱8连通,气管11的另一端可与化油器20连通,对化油器20进行充气。气管支架10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一磁铁12,两个支撑杆4上均固定有可与第一磁铁12相吸附的第二磁铁13。

检测机构设置在充气机构的下方,检测机构包括上部开口的透明的检测槽,检测槽上设置有刻度线14。检测槽内粘接有若干隔板15,隔板15将检测槽分隔成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检测腔室16,检测腔室16与支撑座7对应设置。检测腔室16内设置有检测液,本实施例中的检测液为180号溶剂油。检测腔室16内均设置有气密性检测组件,气密性检测组件包括气泡检测传感器17(omron/欧姆龙气泡检测传感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气泡检测传感器17)、控制器和警示灯(图中未示出),气泡检测传感器17固定在检测腔室16内,气泡检测传感器17与控制器信号连接,控制器可控制警示灯亮起。检测槽的顶端转动连接有密封板18,密封板18上开设有若干与容纳孔9正对的检测孔19。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初始状态下,伸缩杆处于收缩状态,在进行化油器20浮子室气密性检测之前,操作人员将待检测的化油器20批量的依次放置在支撑座7上,使化油器20底部的浮子室穿过容纳孔9并位于支撑板6的下方,同时保证化油器20上进气孔朝向外侧。而后操作人员转动气管支架10,使得气管支架10相对支撑板6向下翻转,并使气管11分别与化油器20的进气口连通。而后将第一磁铁12吸附在第二磁铁13上,一方面能够保证气管11与化油器20连接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气管11还能够实现化油器20位置的反向固定。

而后操作人员启动驱动气缸2,驱动气缸2控制活塞杆5伸长,进而带动驱动板3以及支撑板6沿机架1向下滑动,使得化油器20向下移动,并使化油器20的浮子室浸没在检测液内,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控制供气箱8驱动的驱动按钮,操作人员按动按钮使供气箱8向气管11供气,使得气体吹进化油器20内。由于化油器20上加工有若干个孔,部分气体会从上方的加工孔吹出,此时,由于密封板18的设置,能够避免气流影响检测结果。而另一部分气体会吹进浮子室内,此时若浮子室气密性良好,则检测液内不会出现气泡。若浮子室气密性欠佳,则检测液内会出现气泡,当检测液内出现气泡时,安装在检测腔室16内的气泡检测传感器17则会感应到气泡的存在,并将存在气泡的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会控制警示灯亮起,提醒操作人员对应的检测腔室16内的化油器20浮子室气密性不佳。

本技术方案在检测化油器20浮子室气密性的时候,不仅能够控制仅将化油器20浮子室的部分浸没在检测液内,避免化油器20其他的部位浸没在检测液内而影响检测准确性;而且检测过程是批量化机械操作的,操作人员只需要将化油器20放置在支撑座7上并连通气管11即可,通过气泡检测传感器17能够实现气泡的自动检测,降低了传统人眼观察可能出现误判的问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检测腔室16上安装有报警器(图中未示出),控制器可控制报警器发出警报。

实际使用时,当气泡检测传感器17感应到气泡产生时,则化油器20浮子室气密性欠佳时,气泡检测传感器17会将该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警示灯亮起的同时,还会控制报警器响起发出警报,达到双重提醒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技术特征:

1.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依次设置有驱动机构、充气机构和检测机构,所述充气机构包括支撑板、支撑座和供气箱,支撑板竖向滑动连接在机架上,支撑座设置在支撑板上,且支撑座上均设置有可与化油器连通的气管,气管远离化油器的一端与供气箱连通,支撑座上设置有可容纳化油器浮子室的容纳孔;所述检测机构包括透明的检测槽,检测槽内设置有若干与支撑座正对的检测腔室,检测腔室内设置有检测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腔室内均设置有气密性检测组件,所述气密性检测组件包括气泡检测传感器、控制器和警示灯,气泡检测传感器安装在检测腔室内,气泡检测传感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控制器可控制警示灯亮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槽的顶端设置有密封板,密封板上开设有若干与容纳孔正对的检测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活塞杆朝向支撑座设置,且活塞杆的底端固定有驱动板,所述驱动板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竖向的支撑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上转动连接有气管支架,所述气管均固定在气管支架上,且气管支架与支撑杆之间安装有固定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气管支架端部的第一磁铁和设置在支撑杆上的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可与第二磁铁相吸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槽上设置有刻度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腔室上安装有报警器,控制器可控制报警器发出警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化油器加工装置领域,公开了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依次设置有驱动机构、充气机构和检测机构,充气机构包括支撑板、支撑座和供气箱,支撑板竖向滑动连接在机架上,支撑座设置在支撑板上,且支撑座上均设置有可与化油器连通的气管,气管远离化油器的一端与供气箱连通,支撑座上设置有可容纳化油器浮子室的容纳孔;检测机构包括透明的检测槽,检测槽内设置有若干与支撑座正对的检测腔室,检测腔室内设置有检测液。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检测化油器浮子室气密性时存在的工作强度大和容易产生检测误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卢文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卡马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9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