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流器电气隔离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9


本公开涉及电气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流器电气隔离板。



背景技术:

变流器电气隔离板是安装在每个桥臂上,板上安装吸收电容、光分配器和触发板。为了提高阻容吸收的效率,吸收电容越靠近晶闸管越好。为了提高触发的可靠性,触发板越靠近晶闸管越好。

现有电气隔离板采用分体方式,触发板和电容分别装在不同的隔离板上,结构复杂、外观凌乱,且不便接线和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其解决了装配式安装复杂,安装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配线简单,两个人就能够独立安装完成。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包括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隔离板支撑柱、电容支架和触发组件;

所述隔离板支撑柱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隔离板支撑柱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隔离板的一侧板面上,所述电容支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电容支架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隔离板的一侧板面上,且所述隔离板支撑柱与所述电容支架同侧设置,所述电容支架适用于固定安装电容器;

所述第二隔离板固定安装在所述隔离板支撑柱未与所述第一隔离板固定的一端;

所述触发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触发组件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隔离板背离所述第一隔离板的板面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触发组件均包括触发板和绝缘子;

所述绝缘子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绝缘子均固定安装在所述触发板的一侧板面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绝缘子未与所述触发板连接的一侧均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隔离板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触发板呈矩形板状,所述绝缘子设有四个,四个所述绝缘子分别设置在所述触发板的四角位置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呈“u”型设置,所述第一线槽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隔离板背离所述第一隔离板的一侧板面,所述第一线槽沿所述第二隔离板的边缘位置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线槽半包围所述触发组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触发组件设有三个,三个所述触发组件沿所述第二隔离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容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呈“l”状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未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的板面固定在所述第一隔离板的板面上,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板面适用于固定安装电容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隔离板呈矩形板状,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开设有预留口,所述预留口呈“u”型,所述预留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预留口沿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多个所述电容支架沿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电容支架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板未开设所述预留口的一侧;

所述第二隔离板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隔离板的结构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容支架设有六个,六个所述电容支架沿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离板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第三支撑柱;

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三支撑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

所述第二支撑柱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三支撑柱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柱邻近所述第一隔离板的中心位置设置,所述电容支架与所述第一隔离板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第一隔离板和所述第二隔离板均为一体成型。

本申请实施例变流器电气隔离板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将电容器、光分配器、触发组件安装在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两个板的板面上,其中,第一隔离板上设有电容支架,由此,电容器可以通过电容支架固定在第一隔离板的一侧板面上,第一隔离板的另一侧板面连接在晶闸管排上。触发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二隔离板背离第一隔离板的板面上,且光分配器安装在此侧板面上。第一隔离板与第二隔离板通过隔离板支撑柱连接为一个整体,且第一隔离板设置电容支架的板面朝向第二隔离板设置,第二隔离板设置触发组件的板面背离第一隔离板设置。通过上述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变流器电气隔离板解决了装配式安装复杂,安装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配线简单,两个人就能够独立安装完成。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的结构图;

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的拆分图;

图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的总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公开,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公开的主旨。

图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的结构图。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的拆分图。图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的总装图。如图1、图2或图3所示,该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包括:第一隔离板100、第二隔离板200、隔离板支撑柱300、电容支架400和触发组件500,隔离板支撑柱300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隔离板支撑柱300均固定安装在第一隔离板100的一侧板面上,电容支架400设有多个,多个电容支架400均固定安装在第一隔离板100的一侧板面上,且隔离板支撑柱300与电容支架400同侧设置,电容支架400适用于固定安装电容器。第一隔离板100未设置电容支架400的板面用于固定连接至晶闸管排上。第二隔离板200固定安装在隔离板支撑柱300未与第一隔离板100固定的一端。触发组件500设有多个,多个触发组件500均固定安装在第二隔离板200背离第一隔离板100的板面上。此处,应当指出的是,第二隔离板200背离第一隔离板100的一侧板面可以安装光分配器。

本申请实施例变流器电气隔离板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将电容器、光分配器、触发组件500安装在第一隔离板100和第二隔离板200两个板的板面上,其中,第一隔离板100上设有电容支架400,由此,电容器可以通过电容支架400固定在第一隔离板100的一侧板面上,第一隔离板100的另一侧板面连接在晶闸管排上。触发组件500固定安装在第二隔离板200背离第一隔离板100的板面上,且光分配器安装在此侧板面上。第一隔离板100与第二隔离板200通过隔离板支撑柱300连接为一个整体,且第一隔离板100设置电容支架400的板面朝向第二隔离板200设置,第二隔离板200设置触发组件500的板面背离第一隔离板100设置。通过上述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变流器电气隔离板解决了装配式安装复杂,安装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配线简单,两个人就能够独立安装完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触发组件500均包括触发板510和绝缘子520,绝缘子520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绝缘子520均固定安装在触发板510的一侧板面上,两个以上的绝缘子520未与触发板510连接的一侧均固定连接在第二隔离板200上。

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发板510呈矩形板状,绝缘子520设有四个,四个绝缘子520分别设置在触发板510的四角位置处。此处,应当指出的是,触发板510和绝缘子520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此处,不做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线槽600,第一线槽600呈“u”型设置,第一线槽600固定安装在第二隔离板200背离第一隔离板100的一侧板面,第一线槽600沿第二隔离板200的边缘位置设置,以使第一线槽600半包围触发组件500。通过设置第一线槽600,可以方便线路的规整。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第一线槽600的槽口呈矩形设置,第二隔离板200未设置第一线槽600的一侧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穿孔,第一隔离板100上也开设有多个穿孔,第一隔离板100上的穿孔的数量和第二隔离板200上的穿孔数量相同。且第一隔离板100上的穿孔与第二隔离板200上的穿孔同侧设置,第一隔离板100上的穿孔与第二隔离板200上的穿孔一一对应设置。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第一隔离板100上的穿孔可以设置有七个。第一隔离板100上的穿孔可以通过螺栓与晶闸管排连接,第二隔离板200上的穿孔也可以通过螺栓与光分配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发组件500设有三个,三个触发组件500沿第二隔离板200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容支架400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呈“l”状设置,第一支撑板的未与第二支撑板连接的板面固定在第一隔离板100的板面上,第二支撑板背离第一支撑板的板面适用于固定安装电容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隔离板100呈矩形板状,第一隔离板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开设有预留口,预留口呈“u”型,预留口设有多个,多个预留口沿第一隔离板100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多个电容支架400沿第一隔离板100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电容支架400均设置在第一隔离板100未开设预留口的一侧。第二隔离板200的结构与第一隔离板100的结构相同。预留口的设置可以方便本申请实施例变流器电气隔离板的接线。此处,应当指出的是,第一隔离板100上的穿孔可以设置每个预留口的两侧的板面上。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第一隔离板100上的预留口设置有六个,六个预留口沿第一隔离板100的长度方向均为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容支架400设有六个,六个电容支架400沿第一隔离板100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六个电容支架400均处于第一隔离板100未开设预留口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隔离板支撑柱300包括第一支撑柱310、第二支撑柱320和第三支撑柱330,第一支撑柱310和第三支撑柱330分别设置在第一隔离板10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第二支撑柱320设置在第一支撑柱310和第三支撑柱330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柱320邻近第一隔离板100的中心位置设置,电容支架400与第一隔离板100通过螺栓连接,第一隔离板100和第二隔离板200均为一体成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隔离板100背离第二隔离板200的板面上可以设置有第二线槽700,且第二线槽700的结构和第一线槽600结构相同,且第一线槽600与第二线槽700相对设置。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技术特征:

1.一种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隔离板支撑柱、电容支架和触发组件;

所述隔离板支撑柱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隔离板支撑柱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隔离板的一侧板面上,所述电容支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电容支架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隔离板的一侧板面上,且所述隔离板支撑柱与所述电容支架同侧设置,所述电容支架适用于固定安装电容器;

所述第二隔离板固定安装在所述隔离板支撑柱未与所述第一隔离板固定的一端;

所述触发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触发组件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隔离板背离所述第一隔离板的板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触发组件均包括触发板和绝缘子;

所述绝缘子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绝缘子均固定安装在所述触发板的一侧板面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绝缘子未与所述触发板连接的一侧均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隔离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板呈矩形板状,所述绝缘子设有四个,四个所述绝缘子分别设置在所述触发板的四角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呈“u”型设置,所述第一线槽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隔离板背离所述第一隔离板的一侧板面,所述第一线槽沿所述第二隔离板的边缘位置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线槽半包围所述触发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组件设有三个,三个所述触发组件沿所述第二隔离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呈“l”状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未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的板面固定在所述第一隔离板的板面上,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板面适用于固定安装电容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板呈矩形板状,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开设有预留口,所述预留口呈“u”型,所述预留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预留口沿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多个所述电容支架沿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电容支架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板未开设所述预留口的一侧;

所述第二隔离板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隔离板的结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支架设有六个,六个所述电容支架沿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第三支撑柱;

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三支撑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

所述第二支撑柱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三支撑柱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柱邻近所述第一隔离板的中心位置设置,所述电容支架与所述第一隔离板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第一隔离板和所述第二隔离板均为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变流器电气隔离板,包括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隔离板支撑柱、电容支架和触发组件;所述隔离板支撑柱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隔离板支撑柱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隔离板的一侧板面上,所述电容支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电容支架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隔离板的一侧板面上,且所述隔离板支撑柱与所述电容支架同侧设置,所述电容支架适用于固定安装电容器;所述第二隔离板固定安装在所述隔离板支撑柱未与所述第一隔离板固定的一端;所述触发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触发组件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隔离板背离所述第一隔离板的板面上。其解决了装配式安装复杂,安装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配线简单,两个人就能够独立安装完成。

技术研发人员:侯凌峰;赵旭;周奇;霍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荣科恒阳整流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3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85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