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收纳绞肉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8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易收纳绞肉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厨房处理设备包括搅拌机、绞肉机、榨汁机以及各种功能结合的一体机等等,功能各异且结构不一。其中的绞肉机使通过高速旋转的刀盘对肉食进行粉碎使其呈糜状的设备,现有的螺杆式绞肉机,绞肉筒,推杆,刀片,刀盘,托盘、压棒、螺帽都是零散配件。如中国专利cn2070442605u公开的一种便捷式家用绞肉机,包括绞肉机盖、绞肉刀片组、吸盘和中速齿轮,所述绞肉机盖通过进料口与绞肉桶相互连接,且绞肉机盖的上端分别设置有l型操作把手和摇杆,所述绞肉机盖下端的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与绞肉桶中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对应连接,所述绞肉刀片组分别位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些配件由于没有固定的存放地点,很容易丢失,而且占用很多的空间,影响产品使用体验。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配件不易遗失,可有效提高用户体验感的易收纳绞肉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易收纳绞肉机,包括机座、驱动组件和绞肉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机座固定连接且驱动组件的输出接口穿设于机座的侧壁上,绞肉组件可与输出接口配合连接;所述机座上设有收容腔,绞肉组件可收纳存储在收容腔内。所述机座上通过设置收容腔以存放绞肉组件以及其他配件,进而与机座构成一体,从而有效利用机座空间,提高结构紧凑性,便于配件的收纳以防止遗失,提高用于使用体验度。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绞肉组件包括绞肉头、料斗和推料棒,机座上端面上设有连通收容腔的开口,绞肉头可穿设于收容腔内,料斗与机座的上端面构成适配进而可与其配合连接;所述料斗上设有导料口,推料棒穿过导料口可插设于绞肉头上。所述绞肉头收藏在收容腔内时,料斗覆盖设置在机座上端面从而封闭收容腔的开口,而推料棒穿设于导料口从而使收容腔整体封闭设置,保证其内部的部件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和污染,放置配件丢失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度。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绞肉头上设有进料管,收容腔的形状与绞肉头以及进料管构成的一体结构适配,所述收容腔的底部两侧均设有限位块,绞肉头设于两个限位块之间与其构成夹持配合,推料棒穿过导料口可插设于进料管内。所述绞肉头放入收容腔以后卡装在两个限位块之间实现位置固定,从而使其上的进料管朝上且进料管的管口与导料口相对,便于推料棒的插入收容腔并放置在机座上。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绞肉组件还包括刀盘、灌肠组件和挤出件,推料棒为上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推料棒的上端口上设有盖帽,刀盘、灌肠组件和挤出件可收纳在推料棒内,且盖帽可与导料口配合构成固定连接。所述绞肉组件的其他配件可以收纳在推料棒的内腔中从而实现一体收纳,防止遗失。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机座的上端面上设有曲面凸台,收容腔上端的开口边缘设有若干限位筋条,料斗反向覆盖在机座的上端面上进而与曲面凸台贴合,且料斗与若干限位筋条构成卡扣配合。所述料斗相当于与机座上端面适配的盖子,进而当料斗股改在机座上时与其固定连接,将机座上端面以及收容腔的开口覆盖设置。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收容腔一侧的机座内部,机座的侧壁上设有与输出接口对应的通孔,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减速装置,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装置传动连接,输出接口设于减速装置的输出端上。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收容腔一侧,且电机设置在减速装置下方,输出接口设于减速装置一侧构成立式的传动输出机构,便于机座内部空间利用效率,实现机构紧凑化布局。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易收纳绞肉机,机座上通过设置收容腔以存放绞肉组件以及其他配件,料斗可覆盖设置在机座上端面与其构成一体,从而有效利用机座空间,提高结构紧凑性,便于配件的收纳以防止遗失,提高用于使用体验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绞肉头收纳操作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收纳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机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料斗与机座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收纳在推料棒内的绞肉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机座;2、驱动组件;3、绞肉头;11、收容腔;12、限位块;13、曲面凸台;14、限位筋条;21、输出接口;22、电机;23、减速装置;31、料斗;32、推料棒;33、进料管;34、导料口;35、刀盘;36、灌肠组件;37、挤出件;38、盖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易收纳绞肉机,包括机座1、驱动组件2和绞肉组件,所述驱动组件2与机座1固定连接且驱动组件2的输出接口21穿设于机座1的侧壁上,绞肉组件可与输出接口21配合连接;所述机座1上设有收容腔11,绞肉组件可收纳存储在收容腔11内。所述机座1上通过设置收容腔11以存放绞肉组件以及其他配件,进而与机座1构成一体,从而有效利用机座1空间,提高结构紧凑性,便于配件的收纳以防止遗失,提高用于使用体验度。

所述绞肉组件包括绞肉头3、料斗31和推料棒32,机座1上端面上设有连通收容腔11的开口,绞肉头3可穿设于收容腔11内,料斗31与机座1的上端面构成适配进而可与其配合连接;所述料斗31上设有导料口34,推料棒32穿过导料口34可插设于绞肉头3上。所述绞肉头3收藏在收容腔11内时,料斗31覆盖设置在机座1上端面从而封闭收容腔11的开口,而推料棒32穿设于导料口34从而使收容腔11整体封闭设置,保证其内部的部件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和污染,放置配件丢失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度。

所述绞肉头3上设有进料管33,收容腔11的形状与绞肉头3以及进料管33构成的一体结构适配,所述收容腔11的底部两侧均设有限位块12,绞肉头3设于两个限位块12之间与其构成夹持配合,推料棒32穿过导料口34可插设于进料管33内。所述绞肉头3放入收容腔11以后卡装在两个限位块12之间实现位置固定,从而使其上的进料管33朝上且进料管33的管口与导料口34相对,便于推料棒32的插入收容腔11并放置在机座1上。

所述绞肉组件还包括刀盘35、灌肠组件36和挤出件37,推料棒32为上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推料棒32的上端口上设有盖帽38,刀盘35、灌肠组件36和挤出件37可收纳在推料棒32内,且盖帽38可与导料口34配合构成固定连接。所述绞肉组件的其他配件可以收纳在推料棒32的内腔中从而实现一体收纳,防止遗失。

所述机座1的上端面上设有曲面凸台13,收容腔11上端的开口边缘设有若干限位筋条14,料斗31反向覆盖在机座1的上端面上进而与曲面凸台13贴合,且料斗31与若干限位筋条14构成卡扣配合。所述料斗31相当于与机座1上端面适配的盖子,进而当料斗31股改在机座1上时与其固定连接,将机座1上端面以及收容腔11的开口覆盖设置。

所述驱动组件2设于收容腔11一侧的机座1内部,机座1的侧壁上设有与输出接口21对应的通孔,所述驱动组件2包括电机22和减速装置23,电机22的输出轴与减速装置23传动连接,输出接口21设于减速装置23的输出端上。所述驱动组件2设置在收容腔11一侧,且电机22设置在减速装置23下方,输出接口21设于减速装置23一侧构成立式的传动输出机构,便于机座1内部空间利用效率,实现机构紧凑化布局。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易收纳绞肉机,包括机座、驱动组件和绞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与机座固定连接且驱动组件的输出接口穿设于机座的侧壁上,绞肉组件可与输出接口配合连接;

所述机座上设有收容腔,绞肉组件可收纳存储在收容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收纳绞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绞肉组件包括绞肉头、料斗和推料棒,机座上端面上设有连通收容腔的开口,绞肉头可穿设于收容腔内,料斗与机座的上端面构成适配进而可与其配合连接;所述料斗上设有导料口,推料棒穿过导料口可插设于绞肉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收纳绞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绞肉头上设有进料管,收容腔的形状与绞肉头以及进料管构成的一体结构适配,所述收容腔的底部两侧均设有限位块,绞肉头设于两个限位块之间与其构成夹持配合,推料棒穿过导料口可插设于进料管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收纳绞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绞肉组件还包括刀盘、灌肠组件和挤出件,推料棒为上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推料棒的上端口上设有盖帽,刀盘、灌肠组件和挤出件可收纳在推料棒内,且盖帽可与导料口配合构成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收纳绞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的上端面上设有曲面凸台,收容腔上端的开口边缘设有若干限位筋条,料斗反向覆盖在机座的上端面上进而与曲面凸台贴合,且料斗与若干限位筋条构成卡扣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收纳绞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收容腔一侧的机座内部,机座的侧壁上设有与输出接口对应的通孔,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减速装置,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装置传动连接,输出接口设于减速装置的输出端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易收纳绞肉机;包括机座、驱动组件和绞肉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机座固定连接且驱动组件的输出接口穿设于机座的侧壁上,绞肉组件可与输出接口配合连接;所述机座上设有收容腔,绞肉组件可收纳存储在收容腔内;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易收纳绞肉机,机座上通过设置收容腔以存放绞肉组件以及其他配件,料斗可覆盖设置在机座上端面与其构成一体,从而有效利用机座空间,提高结构紧凑性,便于配件的收纳以防止遗失,提高用于使用体验度。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刚;谭雨;李小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05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90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