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山地形测绘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6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形测绘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山地形测绘装置。



背景技术:

地形测量是指测绘地形图的作业。即对地球表面的地物、地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和高程进行测定,并按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和注记绘制成地形图的工作。矿山测量,是在矿山建设和采矿过程中,为矿山的规划设计、勘探建设、生产和运营管理以及矿山报废等进行的测绘工作。

然而在对矿山地形进行测绘的时候,由于矿山地形崎岖,现有的地形测绘装置在矿山地形上放置不稳,容易导致测量存在误差,影响测量的精确度,同时现有的测绘装置大多体型较大,不便于携带,测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矿山地形测绘装置,可对矿山进行精确测量,便于携带,实用性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矿山地形测绘装置,包括伸缩支架,所述伸缩支架上设有拧动套,所述伸缩支架上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伸缩支架的顶部转动设置有放置平台,所述放置平台上安装有测绘仪,所述伸缩支架上滑动设有定位机构,所述伸缩支架的底部安装有移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上滑套、连接杆、定位杆、固定板、下滑套与固定锚,所述上滑套与下滑套滑动套设在所述伸缩支架上,所述连接杆设有三根,三根连接杆的顶端均匀铰接在所述上滑套上,所述连接杆的底端铰接在所述定位杆上,所述定位杆设有三根,三根定位杆均匀安装在所述下滑套上,所述固定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定位杆远离下滑套的一端,所述固定锚插设在所述固定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滑套上设有上定位螺杆,所述下滑套上设有下定位螺杆,所述上定位螺杆和下定位螺杆与所述固定孔契合。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杆与万向轮,所述支杆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上,所述万向轮安装在所述支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放置平台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转动设置在所述伸缩支架的顶端。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伸缩支架、定位机构、移动机构,通过对定位机构的滑动便于对测绘装置进行移动,进而便于携带;通过将定位机构固定在矿山地面上,可对整个测绘装置进行有效的固定,进而可避免由于对测绘装置的固定不稳导致测绘的精确度不高;通过调整伸缩支架,进而可调整测绘装置的高度,通过对放置平台的转动进而可调整测绘仪的角度,进而可更加全方位的对矿山地形进行测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附图中的箭头表示灌胶机构作用力的方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伸缩支架与放置平台的局部正视图。

附图标记:

1-伸缩支架,101-固定孔,102-拧动套,2-定位机构,201-上滑套,202-连接杆,203-定位杆,204-固定板,205-下滑套,206-上定位螺杆,207-下定位螺杆,208-固定锚,3-移动机构,301-支杆,302-万向轮,4-放置平台,5-测绘仪,6-转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阅图1-3所示,一种矿山地形测绘装置,包括伸缩支架1,伸缩支架1上设有拧动套102,伸缩支架1上设有多个固定孔101,伸缩支架1的顶部转动设置有放置平台4,放置平台4上安装有测绘仪5,伸缩支架1上滑动设有定位机构2,伸缩支架1的底部安装有移动机构3。

在实际使用中,操作人员通过向上滑动定位机构2,使得移动机构3可与地质表面接触,进而通过移动机构3便于带动整个测绘装置进行移动,便于操作人员携带整个测绘装置,同时便于在矿山地形中调节测绘装置的位置;通过向下滑动定位机构2,进而使得定位机构2接触地面,通过对定位机构2的固定实现对整个测绘装置的固定,避免在测绘过程中由于固定不稳导致测绘存在误差,影响测绘的精确度;通过拧动拧动套102,进而实现对伸缩支架1的伸缩,进而调整测绘仪5的测绘高度,通过转动放置平台4进而带动测绘仪5进行转动,进而可多角度的对矿山地形进行测绘,实用性高。

本实施列中,定位机构2包括上滑套201、连接杆202、定位杆203、固定板204、下滑套205与固定锚208,上滑套201与下滑套205滑动套设在伸缩支架1上,连接杆202设有三根,三根连接杆202的顶端均匀铰接在上滑套201上,连接杆202的底端铰接在定位杆203上,定位杆203设有三根,三根定位杆203均匀安装在下滑套205上,固定板204固定安装在定位杆203远离下滑套205的一端,固定锚208插设在固定板204上。

通过将固定锚208插入地面,进而可便于将定位机构2固定在地面上,三根定位杆203均匀安装在下滑套205上,使得三根定位杆203上的固定板204呈等边三角形排列,进而使得固定锚208可更加有效的将定位机构2固定在地面上,避免由于对测绘装置的固定不稳导致测量不精确。

本实施列中,上滑套201上设有上定位螺杆206,下滑套205上设有下定位螺杆207,上定位螺杆206和下定位螺杆207与固定孔101契合,便于通过将上定位螺杆206和下定位螺杆207插入固定孔101实现对定位机构2的固定。

本实施列中,移动机构3包括支杆301与万向轮302,支杆301设置在移动机构3上,万向轮302安装在支杆301上,便于万向轮302带动整个测绘装置进行移动,便于携带整个测绘装置。

本实施列中,放置平台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转盘6,转盘6转动设置在伸缩支架1的顶端,可便于通过转动放置平台4,带动测绘仪5转动,进而可多角度的对矿山地形进行测绘。

工作原理:操作人员通过向上滑动定位机构2,使得移动机构3可与地质表面接触,进而通过移动机构3便于带动整个测绘装置进行移动,便于操作人员携带整个测绘装置,同时便于在矿山地形中调节测绘装置的位置;向下滑动定位机构2,进而使得定位机构2接触地面,通过将上定位螺杆206与下定位螺杆207拧入对应的固定孔101实现对上滑套201与下滑套205的固定,进而实现对定位机构2的固定,同时将固定锚208插入地面上,实现将定位机构2固定在矿山上,进而实现对测绘装置的固定,避免在测绘过程中由于固定不稳导致测绘存在误差,影响测绘的精确度;通过拧动拧动套102,进而实现对伸缩支架1的伸缩,进而调整测绘仪5的测绘高度,通过转动放置平台4进而带动测绘仪5进行转动,进而可多角度的对矿山地形进行测绘,实用性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矿山地形测绘装置,包括伸缩支架(1),所述伸缩支架(1)上设有拧动套(102),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支架(1)上设有多个固定孔(101),所述伸缩支架(1)的顶部转动设置有放置平台(4),所述放置平台(4)上安装有测绘仪(5),所述伸缩支架(1)上滑动设有定位机构(2),所述伸缩支架(1)的底部安装有移动机构(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山地形测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2)包括上滑套(201)、连接杆(202)、定位杆(203)、固定板(204)、下滑套(205)与固定锚(208),所述上滑套(201)与下滑套(205)滑动套设在所述伸缩支架(1)上,所述连接杆(202)设有三根,三根连接杆(202)的顶端均匀铰接在所述上滑套(201)上,所述连接杆(202)的底端铰接在所述定位杆(203)上,所述定位杆(203)设有三根,三根定位杆(203)均匀安装在所述下滑套(205)上,所述固定板(204)固定安装在所述定位杆(203)远离下滑套(205)的一端,所述固定锚(208)插设在所述固定板(20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矿山地形测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套(201)上设有上定位螺杆(206),所述下滑套(205)上设有下定位螺杆(207),所述上定位螺杆(206)和下定位螺杆(207)与所述固定孔(101)契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山地形测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3)包括支杆(301)与万向轮(302),所述支杆(301)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3)上,所述万向轮(302)安装在所述支杆(30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山地形测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平台(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转盘(6),所述转盘(6)转动设置在所述伸缩支架(1)的顶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形测绘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山地形测绘装置,包括伸缩支架,伸缩支架上设有拧动套,伸缩支架上设有多个固定孔,伸缩支架的顶部转动设置有放置平台,放置平台上安装有测绘仪,伸缩支架上滑动设有定位机构,伸缩支架的底部安装有移动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定位机构的滑动便于对测绘装置进行移动,进而便于携带;通过将定位机构固定在矿山地面上,可对整个测绘装置进行有效的固定,进而可避免由于对测绘装置的固定不稳导致测绘的精确度不高;通过调整伸缩支架,进而可调整测绘装置的高度,通过对放置平台的转动进而可调整测绘仪的角度,进而可更加全方位的对矿山地形进行测绘。

技术研发人员:周旭东;周新立;魏宏飞;张野;段陈明;闵思楷;马若涵;王升;王剑;邓晓天;孙宏喆;刁晓东;谷宗文;郑刚;盛周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日昌升建筑新材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06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90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