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方向框梁与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连接节点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7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凝土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方向框梁与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中,一般由若干个塔楼和裙房组成。商业部分的轴网为满足使用功能和建筑外观功能的要求,会存在一些不规则柱网、大跨度柱网,导致结构中出现大跨度框架梁和多余4根框架梁汇交于框柱节点的情况。此外,在裙房与塔楼的连接界面上,经常会出现裙房的框架梁斜向连接在塔楼框架柱的情况。塔楼由于其高度较高,框架柱内由于受拉会布置一定的型钢,形成型钢混凝土框架柱,这样导致结构设计分析时,会出现多角度框梁汇交于一个框架柱。甚至在其中一个方向存在跨度大于8米的悬挑梁。在高烈度设防区,为保证“强节点”的设计要求,若将框架梁都汇交于一起,此时节点区域钢筋较密,仅按照纯框架结构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设计往往难以满足规范的设计和构造要求,提出采用增加牛腿的设计方法较为合理。构件在框架梁柱节点域的连接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工程实例中对此种情况没有较好的处理方式,导致混凝土梁柱节点域内钢筋密集,混凝土浇筑困难,且难以保证其节点的连接有效性。

传统的方法是在将钢筋均锚固在节点核心区内,或者在节点域增设环梁。悬挑梁的纵向钢筋在节点域贯通,节点域钢筋过多,纵筋穿过型钢腹板对框架柱内型钢削弱过大。当型钢框架柱的截面两个方向的尺寸相差较大时,环梁的环形受力的作用在两个正交方向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削弱环梁节点的整体抗扭性能;同时,增设环梁后的节点域截面过大,节点域的自重也随之增大,地震力也相应增大;此外,还影响建筑美观和设备管线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采用梁柱节点增加混凝土牛腿的结构,将斜向的框架梁与正交方向的框架梁结构标高竖向错开,结构传力路径明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方向框梁与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连接节点,包括竖直布置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为方形柱。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上固定有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和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与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对称布置,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与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上部通过型钢混凝土梁上部纵筋支撑,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与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下部通过型钢混凝土梁下部纵筋支撑。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上固定有第一钢筋混凝土梁和第二钢筋混凝土梁,第一钢筋混凝土梁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对称布置,第一钢筋混凝土梁与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垂直布置,第一钢筋混凝土梁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的上部通过悬挑梁上部纵向钢筋支撑,第一钢筋混凝土梁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的下部通过悬挑梁下部纵向钢筋支撑。

第二钢筋混凝土梁上布置有混凝土牛腿,混凝土牛腿通过牛腿受拉钢筋网支撑,牛腿受拉钢筋网预埋在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内。

混凝土牛腿的顶面标高高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的顶面标高,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内含通高型钢,框架梁上仅一个方向存在整跨型钢。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内预埋有十字框架,十字框架的第一连接面与型钢混凝土梁上部纵筋、型钢混凝土梁下部纵筋相连,十字框架的第二连接面与型钢混凝土梁上部纵筋、型钢混凝土梁下部纵筋相连,十字框架的第三连接面与悬挑梁上部纵向钢筋、悬挑梁下部纵向钢筋相连,十字框架的第四连接面与悬挑梁上部纵向钢筋、悬挑梁下部纵向钢筋相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对建筑连接节点进行优化,仅在框架节点域与斜向框架梁相交角度最小的正交框架梁方向设置牛腿连接节点,正交方向的框架梁标高降低,保证了节点域的受力分析简便,明确了结构传力路径,同时保证斜向框架梁纵向钢筋的锚固,节点域框架梁的纵筋排布错开,减少节点区钢筋数量,避免钢筋交错重叠,施工时钢筋绑扎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截面图。

图3为图1中b-b处的截面图。

图中,1为型钢混凝土框架柱,2为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3为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4为型钢混凝土梁上部纵筋,5为型钢混凝土梁下部纵筋,6为第一钢筋混凝土梁,7为第二钢筋混凝土梁,8为悬挑梁上部纵向钢筋,9为悬挑梁下部纵向钢筋,10为混凝土牛腿,11为牛腿受拉钢筋网,12为十字框架,13为第一连接面,14为第二连接面,15为第三连接面,16为第四连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一种多方向框梁与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连接节点,包括竖直布置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为方形柱。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上固定有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2和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3,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2与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3对称布置,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2与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3的上部通过型钢混凝土梁上部纵筋4支撑,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2与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3的下部通过型钢混凝土梁下部纵筋5支撑。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上固定有第一钢筋混凝土梁6和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第一钢筋混凝土梁6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对称布置,第一钢筋混凝土梁6与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2垂直布置,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与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3垂直布置,第一钢筋混凝土梁6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的上部通过悬挑梁上部纵向钢筋8支撑,第一钢筋混凝土梁6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的下部通过悬挑梁下部纵向钢筋9支撑。

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上布置有混凝土牛腿10,混凝土牛腿10通过牛腿受拉钢筋网11支撑,牛腿受拉钢筋网11预埋在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内。

混凝土牛腿10的顶面标高高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的顶面标高,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内含通高型钢,框架梁上仅一个方向存在整跨型钢。

混凝土牛腿10在计算上需满足受力需求,构造上需斜向框梁纵筋的锚固长度,多个方向框架梁的上部纵向钢筋标高竖向错开。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内预埋有十字框架12,十字框架12的第一连接面13与型钢混凝土梁上部纵筋4、型钢混凝土梁下部纵筋5相连,十字框架12的第二连接面14与型钢混凝土梁上部纵筋4、型钢混凝土梁下部纵筋5相连,十字框架12的第三连接面15与悬挑梁上部纵向钢筋8、悬挑梁下部纵向钢筋9相连,十字框架12的第三连接面15与悬挑梁上部纵向钢筋8、悬挑梁下部纵向钢筋9相连。

在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与混凝土框架梁的连接节点中,当存在多于四个方向的框架梁存在时,且至少有一个正交方向存在悬挑梁时,节点域上部纵向钢筋过多,钢筋排布困难,采用在梁柱节点增加混凝土牛腿10的方法,将斜向的框架梁与正交方向的框架梁结构标高竖向错开,不仅使结构传力路径明确,同时保证斜向框架梁纵向钢筋的锚固,减少节点区钢筋数量,施工时钢筋绑扎更方便,减少钢材用量,同时使施工也更加方便。

本节点做法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存在的框架梁柱节点域,框架柱为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src),一个正交方向的框架梁为型钢混凝土框架梁(src)的情况,以及有斜向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方向框梁与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布置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所述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为方形柱;

所述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上固定有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2)和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3),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2)与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3)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2)与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3)的上部通过型钢混凝土梁上部纵筋(4)支撑,所述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2)与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3)的下部通过型钢混凝土梁下部纵筋(5)支撑;

所述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上固定有第一钢筋混凝土梁(6)和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第一钢筋混凝土梁(6)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对称布置,第一钢筋混凝土梁(6)与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2)垂直布置,第一钢筋混凝土梁(6)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的上部通过悬挑梁上部纵向钢筋(8)支撑,第一钢筋混凝土梁(6)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的下部通过悬挑梁下部纵向钢筋(9)支撑;

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上布置有混凝土牛腿(10),所述混凝土牛腿(10)通过牛腿受拉钢筋网(11)支撑,所述牛腿受拉钢筋网(11)预埋在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方向框梁与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牛腿(10)的顶面标高高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7)的顶面标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方向框梁与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框架柱(1)内预埋有十字框架(12),十字框架(12)的第一连接面(13)与型钢混凝土梁上部纵筋(4)、型钢混凝土梁下部纵筋(5)相连,十字框架(12)的第二连接面(14)与型钢混凝土梁上部纵筋(4)、型钢混凝土梁下部纵筋(5)相连,十字框架(12)的第三连接面(15)与悬挑梁上部纵向钢筋(8)、悬挑梁下部纵向钢筋(9)相连,十字框架(12)的第四连接面(16)与悬挑梁上部纵向钢筋(8)、悬挑梁下部纵向钢筋(9)相连。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凝土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多方向框梁与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连接节点,包括竖直布置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上固定有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和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第一型钢混凝土框架梁与第二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均通过型钢混凝土梁纵筋支撑,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上还固定有第一钢筋混凝土梁和第二钢筋混凝土梁,第一钢筋混凝土梁与第二钢筋混凝土梁均通过悬挑梁纵向钢筋支撑,第二钢筋混凝土梁上布置有混凝土牛腿,混凝土牛腿通过牛腿受拉钢筋网支撑,本实用新型对建筑连接节点进行优化,节点域框架梁的纵筋排布错开,减少节点区钢筋数量,避免钢筋交错重叠,施工时钢筋绑扎更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马静远;常鹏;张晓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0.11.18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91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