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0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及新农村中有些区域受条件限制,污水管网不够完善,需将污水汇集后用泵站等设备进行远距离、集中式排放,预制泵站是预先制成罐体,然后在罐体内安装水泵等配套部件,形成整套成品设备安装在地下污水管网系统中。

现有的预制泵站没有自动清淤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筒体被污水浸泡时,水中的悬浮物会附着在罐体内壁及沉淀在底部,长时间就会形成淤积污垢和难闻气味,对泵站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为此,我们提供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包括筒体、清淤机构、入口和进水管,所述筒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潜水泵,所述潜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有压力管,所述压力管远离潜水泵的一端连通有出水管;所述清淤机构包括分流管、电磁阀、布水管、高压喷咀和控制模块,所述分流管与压力管连通,所述电磁阀设置在分流管的外侧,所述布水管与分流管连通,所述高压喷咀与布水管的底部连通,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筒体的顶部;所述入口开设在筒体的顶部;所述进水管与筒体的一侧连通。

优选的,所述筒体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入口的顶部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筒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爬梯,所述爬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检修平台。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压力管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阀门。

优选的,所述筒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角铁,所述角铁的一侧与筒体的外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内部开设有灌浆孔,所述筒体的顶部连通有出气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模块发出信号,在设定的时间段内将电磁阀打开,压力管内部的水流流入分流管的内部,分流管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水流经分流管给布水管提供压力水流,水流通过高压喷咀形成强力水流冲洗罐体内壁和底部上的污物,解决了现有的预制泵站没有自动清淤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筒体被污水浸泡时,水中的悬浮物会附着在罐体内壁及沉淀在底部,长时间就会形成淤积污垢和难闻气味,对泵站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块和通孔,便于使用者对于筒体的起吊安装,通过设置盖体,便于使用者将入口进行开启和封闭,通过设置爬梯和检修平台,便于使用者进入筒体的内部进行检修;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可以使使用者对于进水管和压力管内部的流量的进行控制,通过设置底座和角铁,使筒体与底座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通过设置灌浆孔,可以对底座的内部灌浆,从而增加了底座的重量提高了筒体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出气管,可以保持筒体内部的空气通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布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模块与电磁阀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标号:1、筒体;2、潜水泵;3、压力管;4、出水管;5、清淤机构;51、分流管;52、电磁阀;53、布水管;54、高压喷咀;55、控制模块;6、入口;7、进水管;8、固定块;9、通孔;10、盖体;11、爬梯;12、检修平台;13、第一阀门;14、第二阀门;15、底座;16、灌浆孔;17、角铁;18、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布水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模块与电磁阀的工作原理图。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包括筒体1、清淤机构5、入口6和进水管7,筒体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潜水泵2,潜水泵2的出水口连通有压力管3,压力管3远离潜水泵2的一端连通有出水管4,清淤机构5包括分流管51、电磁阀52、布水管53、高压喷咀54和控制模块55,分流管51与压力管3连通,电磁阀52设置在分流管51的外侧,布水管53与分流管51连通,高压喷咀54与布水管53的底部连通,控制模块55设置在筒体1的顶部,入口6开设在筒体1的顶部,进水管7与筒体1的一侧连通。

进一步地,筒体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8,固定块8的内部开设有通孔9,通过设置固定块8和通孔9,便于使用者对于筒体1的起吊安装。

进一步地,入口6的顶部设置有盖体10,盖体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通过设置盖体10,便于使用者将入口6进行开启和封闭。

进一步地,筒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爬梯11,爬梯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检修平台12,通过设置爬梯11和检修平台12,便于使用者进入筒体1的内部进行检修。

进一步地,进水管7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阀门13,压力管3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阀门14,通过设置第一阀门13和第二阀门14,可以使使用者对于进水管7和压力管3内部的流量的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筒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15,底座15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角铁17,角铁17的一侧与筒体1的外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底座15和角铁17,使筒体1与底座15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底座15的内部开设有灌浆孔16,筒体1的顶部连通有出气管18,通过设置灌浆孔16,可以对底座15的内部灌浆,从而增加了底座15的重量提高了筒体1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出气管18,可以保持筒体1内部的空气通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时,控制模块55发出信号,在设定的时间段内将电磁阀52打开,压力管3内部的水流流入分流管51的内部,分流管51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水流经分流管51给布水管53提供压力水流,水流通过高压喷咀54形成强力水流冲洗罐体内壁和底部上的污物,冲洗掉的杂物会随着污水一起通过出水管4排出,达到设定时间后控制模块55又发出信号将电磁阀52关闭,本装置还通过设置固定块8和通孔9,便于使用者对于筒体1的起吊安装,通过设置爬梯11和检修平台12,便于使用者进入筒体1的内部进行检修,通过设置底座15和角铁17,使筒体1与底座15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通过设置灌浆孔16,可以对底座15的内部灌浆,从而增加了底座15的重量提高了筒体1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出气管18,可以保持筒体1内部的空气通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1),所述筒体(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潜水泵(2),所述潜水泵(2)的出水口连通有压力管(3),所述压力管(3)远离潜水泵(2)的一端连通有出水管(4);

清淤机构(5),所述清淤机构(5)包括分流管(51)、电磁阀(52)、布水管(53)、高压喷咀(54)和控制模块(55),所述分流管(51)与压力管(3)连通,所述电磁阀(52)设置在分流管(51)的外侧,所述布水管(53)与分流管(51)连通,所述高压喷咀(54)与布水管(53)的底部连通,所述控制模块(55)设置在筒体(1)的顶部;

入口(6),所述入口(6)开设在筒体(1)的顶部;

进水管(7),所述进水管(7)与筒体(1)的一侧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8),所述固定块(8)的内部开设有通孔(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6)的顶部设置有盖体(10),所述盖体(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爬梯(11),所述爬梯(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检修平台(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7)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阀门(13),所述压力管(3)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阀门(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15),所述底座(15)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角铁(17),所述角铁(17)的一侧与筒体(1)的外侧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5)的内部开设有灌浆孔(16),所述筒体(1)的顶部连通有出气管(1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泵站自动清淤的控制装置,包括筒体、清淤机构、入口和进水管,筒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潜水泵,潜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有压力管,压力管远离潜水泵的一端连通有出水管。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模块发出信号,在设定的时间段内将电磁阀打开,压力管内部的水流流入分流管的内部,分流管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水流经分流管给布水管提供压力水流,水流通过高压喷咀形成强力水流冲洗罐体内壁和底部上的污物,解决了现有的预制泵站没有自动清淤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筒体被污水浸泡时,水中的悬浮物会附着在罐体内壁及沉淀在底部,长时间就会形成淤积污垢和难闻气味,对泵站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杨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荷斯(武汉)水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8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93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