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9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领域,具体是一种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



背景技术:

雨水收集,完整的说应该叫做“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是指收集、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道路、广场等硬化地表汇集的降雨径流,经收集——输水——净水——储存等渠道积蓄、雨水收为绿化、景观水体、洗涤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补给,以达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具有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雨水收集利用建筑、道路、湖泊等,收集雨水,用于绿地灌溉、景观用水,或建立可渗式路面、采用透水材料铺装,直接增加雨水的渗入量,现降雨初期雨水管网径流小且雨水冲刷地面及管网内积留雨水杂质污染物较多,这部分雨水不易回收再利用,在的雨水过滤装置不能将初期的雨水排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包括井体,所述井体的内部设置有集水井和弃流阀井,所述集水井和弃流阀井的上端均设置有井盖,集水井上设置有雨水进水管、收集管和超越管,所述收集管的内端设置有格栅网罩,集水井上连接有弃流管,所述弃流管穿过弃流阀井并伸出井体,弃流管位于集水井的一端设置有格栅网罩,弃流管位于弃流阀井内的管道上设置有弃流阀,井体的上端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连接有红外雨量测控器,集水井的内部设置有水质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雨水进水管与收集管设置在同一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弃流管设置在低于收集管与雨水进水管10cm的位置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超越管的管底与收集管的管顶在同一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器为可编程plc模块,控制器包括触摸屏、断路器和继电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的结构设置,主要应用于初期雨水弃流控柜领域,抛弃降雨初期雨水,收集干净雨,保证雨水收集的质量,并且安装方便快捷,智通控制无需人员看护,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装置的俯视图。

1井体、2雨水进水管、3收集管、4超越管、5弃流管、6格栅网罩、7弃流阀、8水质传感器、9控制器、10井盖、11红外线雨量测控器、12集水井、13弃流阀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包括井体1,所述井体1的内部设置有集水井12和弃流阀井13,所述集水井12和弃流阀井13的上端均设置有井盖10,集水井12上设置有雨水进水管2、收集管3和超越管4,所述收集管3的内端设置有格栅网罩6,集水井12上连接有弃流管5,所述弃流管5穿过弃流阀井13并伸出井体1,弃流管5位于集水井12的一端设置有格栅网罩6,弃流管5位于弃流阀井13内的管道上设置有弃流阀7,井体1的上端设置有控制器9,所述控制器9上连接有红外雨量测控器11,集水井12的内部设置有水质传感器8。

所述雨水进水管2与收集管3设置在同一高度,所述弃流管5设置在低于收集管3与雨水进水管210mm的位置上,所述超越管4的管底与收集管3的管顶在同一高度,所述控制器9为可编程plc模块,控制器9包括触摸屏、断路器和继电器。

降雨时雨水汇流入雨水管网从雨水进水口2进入井内,弃流阀7为开启状态,初期雨水从弃流管5排出,当降雨量及时长增加,红外雨量测控器11检测雨量达到设定值且水质传感器8也达到水质设定值时,弃流阀7关闭,干净雨水从收集管3流出流向收集池。

控制方法:集水井内设有水质传感器8,水质传感器8设置与弃流管5同等高度,信号接入控制器9内,井体1上口设有控制器9,及红外线雨量测控器11,信号接入控制器9,弃流阀井13内弃流管5上装有一台弃流阀7,弃流阀7控制线接入控制器9内。

控制器9为可编程plc模块,触摸屏、断路器,继电器等电气元件组成,降雨初期雨量未达到收集条件,水质未达到收集标准弃流阀7为打开状态,集水井12内初期雨水经格栅网6流入弃流管5,弃流阀7为打开状态初期雨水从弃流管5排出,随着降雨时长及降雨量增加,控制器9采集雨量及水质都达到设定收集条件时,控制器9控制弃流阀7关闭,集水井12内水位上升,干净雨水经格栅网罩6从收集管3流向收集池,当降雨量持续增加水位再次上升,上升到超越管4,从超越管4流入市政管网。

本装置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控制器9设有可编程plc模块,plc模块采集红外线雨量测控器11与水质传感器8信号,控制弃流阀7打开与关闭,实现对初雨水弃流与干净雨水的收集,收集条件可根据地区降雨情况设置参数,降雨雨量水质性况弃流阀7状态均反应在控制器9触摸屏上:收集条件参数为可设定参数,根椐当地降雨情况设置。

本装置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所有部件组装一体,使用时只需将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放置在基础上,雨水进水管2、收集管3、超越管4、弃流管5与相应管网连接即可,安装方便快捷,智通控制无需人员看护。

本装置的结构设置,主要应用于初期雨水弃流控柜领域,抛弃降雨初期雨水,收集干净雨,保证雨水收集的质量,并且安装方便快捷,智通控制无需人员看护,使用方便。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包括井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的内部设置有集水井(12)和弃流阀井(13),所述集水井(12)和弃流阀井(13)的上端均设置有井盖(10),集水井(12)上设置有雨水进水管(2)、收集管(3)和超越管(4),所述收集管(3)的内端设置有格栅网罩(6),集水井(12)上连接有弃流管(5),所述弃流管(5)穿过弃流阀井(13)并伸出井体(1),弃流管(5)位于集水井(12)的一端设置有格栅网罩(6),弃流管(5)位于弃流阀井(13)内的管道上设置有弃流阀(7),井体(1)的上端设置有控制器(9),所述控制器(9)上连接有红外雨量测控器(11),集水井(12)的内部设置有水质传感器(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进水管(2)与收集管(3)设置在同一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管(5)设置在低于收集管(3)与雨水进水管(2)10cm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越管(4)的管底与收集管(3)的管顶在同一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9)为可编程plc模块,控制器(9)包括触摸屏、断路器和继电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领域,具体是一种地埋一体化智能弃流装置,包括井体,所述井体的内部设置有集水井和弃流阀井,所述集水井和弃流阀井的上端均设置有井盖,集水井上设置有雨水进水管、收集管和超越管,所述收集管的内端设置有格栅网罩,集水井上连接有弃流管,所述弃流管穿过弃流阀井并伸出井体,弃流管位于集水井的一端设置有格栅网罩,弃流管位于弃流阀井内的管道上设置有弃流阀,井体的上端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连接有红外雨量测控器,集水井的内部设置有水质传感器。本装置的结构设置,主要应用于初期雨水弃流控制领域,抛弃降雨初期雨水,收集干净雨,保证雨水收集的质量,并且安装方便快捷,智能控制无需人员看护,使用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陈振义;梁军;龚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莱多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8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94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