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
背景技术:
在建筑排水布局上,我们不乏见到施工人员设置跌水井,来满足设计要求。在排水管道中由于管道落差较大,按正常管道坡度无法满足设计要求时,采取内部管道有落差的检查井来满足设计方案。跌水井需消除跌水的能量,而能量大小决定于水流的流量和跌落的高度。跌水井的构造有不同的设计,决定于消能的措施。
常见地,跌水井的设计采取一体化设计,而其高度根据操作者所需提前设定,若在排布时与实际高度不符,则需对跌水井重新设计进行更换,不具有高度调整的灵活性,并且耗时耗力。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其中,跌水水头高度不得大于6m;管径为300mm~600mm时,一次跌水水头高度及跌水方式应按水力计算确定。高度的计算往往会产生误差,易产生设计的高度与实际高度不符的情况或者临时增加高度的情况。
施工过程中因地形和施工组织原因混凝土跌水井的使用存在施工困难,且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现有的跌水井存在的高度调整灵活性差、施工困难且成本高的问题,并为解决上述现有的高度调整灵活性差、施工困难且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以使针对上述现有跌水井存在的高度调整灵活性差、施工困难且成本高的问题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安装于跌水井通孔上,所述跌水井通孔开设于道路表面层,道路表面层下面依次设有承压圈及水泥稳定碎石层,跌水井通孔端口上设置防护井盖座,防护井盖设置在防护井盖座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井筒组以及井座,所述井筒组设置在井座上,井筒组包括至少一个井筒本体,井筒本体上部设有偏置收口的偏置收体,偏置收体上方连接井筒连接管,井筒连接管紧配安装至跌水井通孔中,井筒本体与井座上设置排水管,排水管用于连接相邻两个井筒组并将水排出。
所述的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连接管上端部外缘设置挡圈,挡圈与井筒连接管之间由沥青麻丝填充密封。
所述的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组与所述井座螺接。
所述的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本体与井座均为塑料管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该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施工较为便利,使得操作者在进行高度判断调整高度时省时省力,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安装、操作便捷,可根据实际地形来调整多组模块化组合安装高度,大大提高了其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之结构示意图。
图中:防护井盖-1,防护井盖座-2,承压圈-3,水泥稳定碎石层-4,沥青麻丝-5,挡圈-6,偏置收体-7,井筒接头-8,井筒本体-9,井座-10,排水管-11,表面层-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安装于跌水井通孔上,所述跌水井通孔开设于道路表面层12,道路表面层12下面依次设有承压圈3及水泥稳定碎石层4,跌水井通孔端口上设置防护井盖座2,防护井盖1设置在防护井盖座2上,所述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包括若干个井筒组以及井座10,所述井筒组设置在井座10上,井筒组包括至少一个井筒本体9,井筒本体9上部设有偏置收口的偏置收体7,偏置收体7上方连接井筒连接管13,井筒连接管13紧配安装至跌水井通孔中,井筒本体9与井座10上设置排水管11,用于排水,如果实际需要提高其排水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以设置多组跌水井,相邻两个跌水井的井筒本体9与井座10之间通过排水管11连接,所有的水收集后,由最后一个排水管11排出;本实用新型为了提高其安装牢固性及使用寿命,在井筒连接管13上端部外缘设置挡圈6,挡圈6与井筒连接管13之间由沥青麻丝5填充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井筒组包括至少一个井筒本体9,设置在井座10上,使得能够灵活地通过增加或减少井筒本体9改变跌水井的高度,以符合操作者的设计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井筒组与所述井座10螺接,方便快捷地对井筒组中井筒本体9进行安装,即增加高度调整的便捷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井筒组与所述井座10的连接方式为螺接,但不限于其他连接方式,例如卡接。此外,所述井筒组与井座10之间设置井筒接头8,便于有效地连接井筒组以及井座10。
进一步地,当井筒组包括二个以上井筒本体9时,各井筒本体9之间衔接,便于便捷快速地调整跌水井的高度。
进一步地,各井筒本体9之间螺接,提高高度调整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井筒组以及所述井座10上设置排水管11,便于在有落差的情况下进行排水。
进一步地,所述井筒组至少一个衔接处设置具有偏置收口的偏置收体7,便于自然地进行收口,适配与道路相通的直径。值得一提的是,偏置收体7较好地衔接了直径不同的井筒本体9。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偏置收体7外缘设置加强件,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的设置形式为在偏置收体7外缘包覆镂空钢丝网,当然不限于这种加强形式。
进一步地,所述井筒组具有通口端,所述通口端外缘设置挡圈6,便于与水泥进行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井筒组采用塑料材质,便于操作者轻便地安装以及维护,快捷地调整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井座10采用塑料材质,便于与井筒组材质契合,防止由于性能的不同而导致不应有的缺陷产生。当然,所述井座1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料材质。
具体地,道路表面层12下方一体浇筑设置承压圈3,所述承压圈3一体浇筑水泥稳定碎石层4,并且从道路表面向内开设一个与井筒组相通的通孔,该通孔端口上设置防护井盖1,起到保护跌水井通孔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防护井盖1安置在防护井盖座2上,防护井盖1与防护井盖座2之间的连接方式为铰接,当然,防护井盖1与通孔的盖合方式不限于设置防护井盖座2。该通孔依次经过表面层12、承压圈3以及水泥稳定碎石层4,井筒连接管13上端口外缘设置挡圈6,连接方式可为胶接或水泥连接,挡圈6与井筒连接管13之间使用沥青麻丝5密封,防止渗漏。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现场要求模块化组合,实现2-6m的跌水水头,并可根据现场实际埋深调整高度,实现室外排水管11埋地深度要求。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原理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的变形或修改。
由此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目的可被充分有效完成。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功能和结构原理的该实施例已被充分说明和描述,在没有背离这些原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改变。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涵盖在附属权利要求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修改。
1.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安装于跌水井通孔上,所述跌水井通孔开设于道路表面层(12),道路表面层(12)下面依次设有承压圈(3)及水泥稳定碎石层(4),跌水井通孔端口上设置防护井盖座(2),防护井盖(1)设置在防护井盖座(2)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井筒组以及井座(10),所述井筒组设置在井座(10)上,井筒组包括至少一个井筒本体(9),井筒本体(9)上部设有偏置收口的偏置收体(7),偏置收体(7)上方连接井筒连接管(13),井筒连接管(13)紧配安装至跌水井通孔中,井筒本体(9)与井座(10)上设置排水管(11),排水管(11)用于连接相邻两个井筒组并将水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连接管(13)上端部外缘设置挡圈(6),挡圈(6)与井筒连接管(13)之间由沥青麻丝(5)填充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组与所述井座(10)螺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组合式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本体(9)与井座(10)均为塑料管体。
技术总结